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你怎么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还珠格格》是我们童年时代清宫剧的启蒙剧吧,剧中最幸运,我们的不止是各位演员的眼演技,而且里面的发饰及服饰也比较精美,有人还评价琼瑶阿姨这部剧对清朝人的服饰及发饰还原度也非常高。清代女子的旗头是怎么回事?演变历程是什么?我们之前都想错了。
清代早期的时候,旗人女子多是辫发盘发,或者是包头。其实早期的时候旗头并不称为旗头,这种发型一般称为“两把头”,也有“大拉翅”,“架子头”的。早期的旗人传统发型是辫发,男女都一样,人们还会把头发盘在脑袋上,跟朝鲜人发型有点一样。
在包头的基础上,旗人女子逐渐在头巾或者头发上插头饰,康熙时期的常服袍褂像也算是有这种头饰了。然后慢慢演变成了一套特别的发饰——钿子,到了清末,钿子变大了。也是咱们看一些清宫剧头上的发饰比较大。比较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把头”的雏形有人也这是源自钿子,具体这种发型在咸丰时期比较兴盛,看起来也挺好看的。
两边的东西也比较不均匀,要是强迫症看来比较突兀,其实“两把头”走的是不对称的路线,所用的花簪也比较多,左边会带一朵大花,右边会带太多小花等,这样的发型梳起来比较不容易,早期都是用的,针法器早期都是用的针法器用的假发,后期用的假发和真发结合梳成的,后期连假发都不用了,直接使用青缎制成的,我们看清宫剧也比较常见,《还珠格格》中用的就是这种。
“两把头”的造型到民国时期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了。“大拉翅”的造型是清末时期女子便服的标配。有时候穿吉服也会搭配这种大“拉翅”,有点像那种唱京剧的,头上的花饰是更多了。还比较夸张,个人认为最美的就是婉容的那种“大拉翅”造型。可能因为颜值高,什么都能驾驭住。到了民国依旧适用,这张照片就是婉容在民国时期拍的。
“架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是用真发盘成的,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这是最朴素的一种装扮了,《延禧攻略》中我们的白月光皇后娘娘在宫中没有重要场合要去的话,也是梳的这种头发。
旗头,俗称大拉翅,是清朝中上层满族妇女特有的一种发型。清朝入关前,满族妇女都是辫发盘于头上,样式简单朴实,还便于骑射,在野外宿营时,女子可以枕辫而眠。
入关后,尤其到清朝中晚期,由于受汉族妇女服饰的影响,满族妇女发饰也出现了很多花样,如“架子头”,“如意头”、“一子头”、“高粱投”等等。到了道光年间,旗头才正式登上 历史 舞台,成为满族贵妇的最爱。
旗头是把头发缠于头顶偏上方,这样一来,头上就留有较大的空间,妃子们就能在头发上插花,以及各种金银装饰。说白了,就是一种奢侈的体现。越到后来,旗头就越变样,往上面插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妃子甚至将假发、黑缎子戴在头发上。以此来增加端庄与美观。
据说,将缎子用在头上的始作俑者是慈禧太后。慈禧平生爱美,因为她的头发比较稀少,就用黑段子做出假的来戴在头上,以显示自己有一头浓发。以至于后来演变成旗头的帽子,这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装饰各种金银珠宝,侧面悬挂流苏。直接戴在头上,就算发饰了。
因为身份地位不同,旗头上装饰也是各异。皇后、皇太后最为繁琐、贵重,仅珍珠就有302颗。皇贵妃次之,嫔妃旗头的珍珠就只有188颗了。头上顶这么多装饰,走起路来难免头重脚轻,简直是活受罪。但清朝的妃子格格们却是乐此不彼,因为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旗头越重,身份越尊贵。
综上所述,旗头在刚兴起时,的确是妃子们自己的头发。但到了后期,就成了一种发饰,跟自己的头发一点关系都没有。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服饰和发饰的要求尤为典型,也是历朝历代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因为近年来影视剧对清朝女性的渲染,也让很多人对于清朝女性的发式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有个疑问,那就是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
清朝女性以及清朝后妃的旗头在清朝初期和中期只是盘在脑后,而且都是使用女性本身的真头发梳成,但是随着推移,发展到清朝后期,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为了美观,旗头只是为了装饰,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头发,开始加入一些假发,是真发和假发的结合。
软翅头是清朝初期后妃的基本发式之一 ,努尔哈赤时期,清朝已婚女性一般把辫子改成挽发髻,也叫上头。皇太极即位后,进行了很多改革,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很多发展,各种冠服制度也完善了起来。
为了配合清朝初期的朝冠制度,清朝女性特别是后妃们把本人的真发全部梳到头顶上,然后把梳在头顶的头发分成两缕,留下的两缕头发大约长三至五寸,最后呈八字型垂在脑袋后面,这就是软翅头。
清朝初期的孝庄文皇后留下了很多珍贵画像,从画像可以看出,这期间的发饰更多的是辫氏盘头,编结成辫子,盘于脑后,其中并没有配饰,很简单,方便行动,这种叫做软翅头,同时也是小两把头的原型。
小两把头也是清朝初期后妃的基本发式之一,是软翅头的再次创新 , 小两把头还是和软翅头不同的,不同点在于小两把头是把原来垂在脑袋后面的头发逐渐变成横卧在头顶,小两把头其实就是把真头发梳在头顶上,用绳子扎紧,然而将扎紧的发束分成两缕,在头顶的左右各扎一把,就像横在头顶的两个小角,因此被称为“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的形状更像一把如意横卧在头上,所以又叫如意头或者一字头,但是小两把头是有缺点的,因为这是真人的头发梳起来的,几乎挨到耳根,发髻很松垮,稍碰就容易散,所以并不能承担一些金银或者翡翠等美丽发饰的重量,并不能满足女性对美的追求。
两把头是清朝中期以及康雍乾时期女性的基本发式之一 , 同时两把头是清朝女性发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最经典的发式。
清朝中期,大清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稳定,各地的名贵首饰和贡品持续不断进入后宫,刺激了后妃们追求美的心理,同时为清朝女性的旗头发饰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因为小两把头的发式很低垂,并不能承受重大的珠翠饰品,因此当时的清朝女性开始了对原本低垂、松散的小两把头进行了改良,这种情况下两把头应运而生。
相传两把头是孝全成皇后创作,两把头的发式是将头发全绾在头顶,用绳子分成两把,长约3寸到5寸,成八字形垂在脑后。一般最流行的是高高的发髻,再将后面的一些头发结成一个“燕尾” 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颈上,使脖颈更挺直,如果配上旗袍,花盆鞋,更加能凸显女子体态婀娜端庄。
大拉翅是清朝晚期女性基本发式之一,这种发式其实是发套式的一种发式,也是我们现代人最为熟悉的清宫发式。
清朝晚期,两把头的形状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真发和假发相结合的样子,最终演变成了清朝末年的大拉翅,取代了二把头。
当时实际掌权者是慈禧太后,据说大拉翅是慈禧的独创发明,她生活奢侈无度,喜欢奢华,慈禧创制“大拉翅”正是她权欲和地位的真实写照。
大拉翅其实是板型冠状的饰物,类似于一个扇面的硬壳,高大约一尺多,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个发圈和发架,在扇面上用布做里衬,在扇面外面包上青缎和青绒布,最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用来装饰的大两把头。
大拉翅是在两把头的基础上,越梳越高,为了美观还加上了以绒和缎装饰的头架和假发,正面装饰头花,侧面有穗子。
除此之外,大拉翅能够支撑金钗、凤簪、步摇、穗子、珍珠流苏、头花等的重量,十分奢华。
同时为了对应大拉翅的发式,之前两把头的燕尾也变成了大燕尾,大燕尾需要很多头发编成,因此大多用的都是假发。 大拉翅可以自如摘戴,很方便,需要的时候戴在头上,不戴的时候,可以随时摘下来,而且尽显奢华,光彩夺目,深受晚清女性的喜爱。
到了清朝末代宣统时期,大家可以看下末代皇后婉容的照片,这时期的旗头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板儿,板儿上各种金银珠宝首饰,正式场合佩戴,平时不戴的时候,随时摘下来,当时民国初年街上也有旗人女子带着这种旗头,不过清代王朝灭亡以后,旗头的时代也结束了。
清朝初期崇尚节俭,“软翅头”和“小两把头”在清宫也流行很久,因为清朝初期的发式是用真头发梳成的,并不能戴很重的金银首饰,都是为了简单美观方便,是从实用出发的。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经济发展,清朝女性旗头发式也从实用性向着审美型发展,比如“两把头”和“大拉翅”和清朝初期的“软翅头”和“小两把头”相比,就脱离了节俭朴素的本性,追求奢侈华贵。
现在我们看各种清宫剧会发现,在清朝初期也有大拉翅的旗头,其实这是和 历史 不符的,大拉翅的旗头在慈禧的时候才有。
清代女性发式和清代 社会 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朴实到奢华的过程。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清朝贵妇人(1911年以前)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 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1、我觉得满洲女子这样发饰虽然美观大方好看,可是这样整天带头上脖子会不会太累了,枕着睡觉恐怕也不舒服吧。
2、与之对应还有满洲女子的鞋子尤其是宫中女子的鞋子“花盆底”
3、脚上穿花盆底鞋子,姑娘们不怕摔跤吗?也许这就是她们走路必须有人搀扶原因吧,青晚期慈禧用的是假发。
遮盖大脚。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民间普遍流行“三寸金莲”,以小脚为美,因而汉族女子大多从小时候开始就裹脚。而满族妇女通常没有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着“大脚”的习惯,可满族虽然是统治者,清朝却仍然以汉人为主,于是满族女子为了“遮丑”,便开始广泛使用这种“花盆底鞋”,如此一来别人只能看到鞋底,就能把自己的大脚藏起来。
清朝女性的旗头也叫为“期髻”,俗称“大拉翅”。是清末流行的一种发式。它是先用黑色的缎、绒或纱制成一个楼牌式假髻,然后在上面用钗等金银首饰和绢花装饰。使用的时候直接戴在头上,不用时就取下来。
所以,这种女性旗头不是她们自己的头发哦!
清代早期的时候,旗人女子多是辫发盘发,或者是包头。其实早期的时候旗头并不称为旗头,这种发型一般称为“两把头”,也有“大拉翅”,“架子头”的。早期的旗人传统发型是辫发,男女都一样,人们还会把头发盘在脑袋上,跟朝鲜人发型有点一样。
在包头的基础上,旗人女子逐渐在头巾或者头发上插头饰,康熙时期的常服袍褂像也算是有这种头饰了。然后慢慢演变成了一套特别的发饰——钿子,到了清末,钿子变大了。也是咱们看一些清宫剧头上的发饰比较大。比较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把头”的雏形有人也这是源自钿子,具体这种发型在咸丰时期比较兴盛,看起来也挺好看的。
两边的东西也比较不均匀,要是强迫症看来比较突兀,其实“两把头”走的是不对称的路线,所用的花簪也比较多,左边会带一朵大花,右边会带太多小花等,这样的发型梳起来比较不容易,早期都是用的,针法器早期都是用的针法器用的假发,后期用的假发和真发结合梳成的,后期连假发都不用了,直接使用青缎制成的,我们看清宫剧也比较常见,《还珠格格》中用的就是这种。
“两把头”的造型到民国时期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了。“大拉翅”的造型是清末时期女子便服的标配。有时候穿吉服也会搭配这种大“拉翅”,有点像那种唱京剧的,头上的花饰是更多了。还比较夸张,个人认为最美的就是婉容的那种“大拉翅”造型。可能因为颜值高,什么都能驾驭住。到了民国依旧适用,这张照片就是婉容在民国时期拍的。
“架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是用真发盘成的,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这是最朴素的一种装扮了,《延禧攻略》中我们的白月光皇后娘娘在宫中没有重要场合要去的话,也是梳的这种头发。
旗头,俗称大拉翅,是清朝中上层满族妇女特有的一种发型。清朝入关前,满族妇女都是辫发盘于头上,样式简单朴实,还便于骑射,在野外宿营时,女子可以枕辫而眠。
入关后,尤其到清朝中晚期,由于受汉族妇女服饰的影响,满族妇女发饰也出现了很多花样,如“架子头”,“如意头”、“一子头”、“高粱投”等等。到了道光年间,旗头才正式登上 历史 舞台,成为满族贵妇的最爱。
旗头是把头发缠于头顶偏上方,这样一来,头上就留有较大的空间,妃子们就能在头发上插花,以及各种金银装饰。说白了,就是一种奢侈的体现。越到后来,旗头就越变样,往上面插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妃子甚至将假发、黑缎子戴在头发上。以此来增加端庄与美观。
据说,将缎子用在头上的始作俑者是慈禧太后。慈禧平生爱美,因为她的头发比较稀少,就用黑段子做出假的来戴在头上,以显示自己有一头浓发。以至于后来演变成旗头的帽子,这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装饰各种金银珠宝,侧面悬挂流苏。直接戴在头上,就算发饰了。
因为身份地位不同,旗头上装饰也是各异。皇后、皇太后最为繁琐、贵重,仅珍珠就有302颗。皇贵妃次之,嫔妃旗头的珍珠就只有188颗了。头上顶这么多装饰,走起路来难免头重脚轻,简直是活受罪。但清朝的妃子格格们却是乐此不彼,因为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旗头越重,身份越尊贵。
综上所述,旗头在刚兴起时,的确是妃子们自己的头发。但到了后期,就成了一种发饰,跟自己的头发一点关系都没有。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服饰和发饰的要求尤为典型,也是历朝历代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因为近年来影视剧对清朝女性的渲染,也让很多人对于清朝女性的发式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有个疑问,那就是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
清朝女性以及清朝后妃的旗头在清朝初期和中期只是盘在脑后,而且都是使用女性本身的真头发梳成,但是随着推移,发展到清朝后期,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为了美观,旗头只是为了装饰,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头发,开始加入一些假发,是真发和假发的结合。
软翅头是清朝初期后妃的基本发式之一 ,努尔哈赤时期,清朝已婚女性一般把辫子改成挽发髻,也叫上头。皇太极即位后,进行了很多改革,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很多发展,各种冠服制度也完善了起来。
为了配合清朝初期的朝冠制度,清朝女性特别是后妃们把本人的真发全部梳到头顶上,然后把梳在头顶的头发分成两缕,留下的两缕头发大约长三至五寸,最后呈八字型垂在脑袋后面,这就是软翅头。
清朝初期的孝庄文皇后留下了很多珍贵画像,从画像可以看出,这期间的发饰更多的是辫氏盘头,编结成辫子,盘于脑后,其中并没有配饰,很简单,方便行动,这种叫做软翅头,同时也是小两把头的原型。
小两把头也是清朝初期后妃的基本发式之一,是软翅头的再次创新 , 小两把头还是和软翅头不同的,不同点在于小两把头是把原来垂在脑袋后面的头发逐渐变成横卧在头顶,小两把头其实就是把真头发梳在头顶上,用绳子扎紧,然而将扎紧的发束分成两缕,在头顶的左右各扎一把,就像横在头顶的两个小角,因此被称为“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的形状更像一把如意横卧在头上,所以又叫如意头或者一字头,但是小两把头是有缺点的,因为这是真人的头发梳起来的,几乎挨到耳根,发髻很松垮,稍碰就容易散,所以并不能承担一些金银或者翡翠等美丽发饰的重量,并不能满足女性对美的追求。
两把头是清朝中期以及康雍乾时期女性的基本发式之一 , 同时两把头是清朝女性发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最经典的发式。
清朝中期,大清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稳定,各地的名贵首饰和贡品持续不断进入后宫,刺激了后妃们追求美的心理,同时为清朝女性的旗头发饰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因为小两把头的发式很低垂,并不能承受重大的珠翠饰品,因此当时的清朝女性开始了对原本低垂、松散的小两把头进行了改良,这种情况下两把头应运而生。
相传两把头是孝全成皇后创作,两把头的发式是将头发全绾在头顶,用绳子分成两把,长约3寸到5寸,成八字形垂在脑后。一般最流行的是高高的发髻,再将后面的一些头发结成一个“燕尾” 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颈上,使脖颈更挺直,如果配上旗袍,花盆鞋,更加能凸显女子体态婀娜端庄。
大拉翅是清朝晚期女性基本发式之一,这种发式其实是发套式的一种发式,也是我们现代人最为熟悉的清宫发式。
清朝晚期,两把头的形状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真发和假发相结合的样子,最终演变成了清朝末年的大拉翅,取代了二把头。
当时实际掌权者是慈禧太后,据说大拉翅是慈禧的独创发明,她生活奢侈无度,喜欢奢华,慈禧创制“大拉翅”正是她权欲和地位的真实写照。
大拉翅其实是板型冠状的饰物,类似于一个扇面的硬壳,高大约一尺多,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个发圈和发架,在扇面上用布做里衬,在扇面外面包上青缎和青绒布,最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用来装饰的大两把头。
大拉翅是在两把头的基础上,越梳越高,为了美观还加上了以绒和缎装饰的头架和假发,正面装饰头花,侧面有穗子。
除此之外,大拉翅能够支撑金钗、凤簪、步摇、穗子、珍珠流苏、头花等的重量,十分奢华。
同时为了对应大拉翅的发式,之前两把头的燕尾也变成了大燕尾,大燕尾需要很多头发编成,因此大多用的都是假发。 大拉翅可以自如摘戴,很方便,需要的时候戴在头上,不戴的时候,可以随时摘下来,而且尽显奢华,光彩夺目,深受晚清女性的喜爱。
到了清朝末代宣统时期,大家可以看下末代皇后婉容的照片,这时期的旗头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板儿,板儿上各种金银珠宝首饰,正式场合佩戴,平时不戴的时候,随时摘下来,当时民国初年街上也有旗人女子带着这种旗头,不过清代王朝灭亡以后,旗头的时代也结束了。
清朝初期崇尚节俭,“软翅头”和“小两把头”在清宫也流行很久,因为清朝初期的发式是用真头发梳成的,并不能戴很重的金银首饰,都是为了简单美观方便,是从实用出发的。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经济发展,清朝女性旗头发式也从实用性向着审美型发展,比如“两把头”和“大拉翅”和清朝初期的“软翅头”和“小两把头”相比,就脱离了节俭朴素的本性,追求奢侈华贵。
现在我们看各种清宫剧会发现,在清朝初期也有大拉翅的旗头,其实这是和 历史 不符的,大拉翅的旗头在慈禧的时候才有。
清代女性发式和清代 社会 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朴实到奢华的过程。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清朝贵妇人(1911年以前)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众多头饰中,大扁方头饰最为普遍。这是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的银簪子,横于发髻之中。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如花针、压鬓针、大、小耳挖子等。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 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1、我觉得满洲女子这样发饰虽然美观大方好看,可是这样整天带头上脖子会不会太累了,枕着睡觉恐怕也不舒服吧。
2、与之对应还有满洲女子的鞋子尤其是宫中女子的鞋子“花盆底”
3、脚上穿花盆底鞋子,姑娘们不怕摔跤吗?也许这就是她们走路必须有人搀扶原因吧,青晚期慈禧用的是假发。
遮盖大脚。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民间普遍流行“三寸金莲”,以小脚为美,因而汉族女子大多从小时候开始就裹脚。而满族妇女通常没有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着“大脚”的习惯,可满族虽然是统治者,清朝却仍然以汉人为主,于是满族女子为了“遮丑”,便开始广泛使用这种“花盆底鞋”,如此一来别人只能看到鞋底,就能把自己的大脚藏起来。
清朝女性的旗头也叫为“期髻”,俗称“大拉翅”。是清末流行的一种发式。它是先用黑色的缎、绒或纱制成一个楼牌式假髻,然后在上面用钗等金银首饰和绢花装饰。使用的时候直接戴在头上,不用时就取下来。
所以,这种女性旗头不是她们自己的头发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