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正常
展开全部
我有一分跨学科的学习计划,包括:心理学、历史、管理学、商业、经济学、哲学等,计划是每年系统的学一门学科。
心理学做为第一门学科。4月份,我买了《普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的故事》等入门书和教科书。真正看是在8月左右。
但看了一个月后我就开始迷茫,我认为自己是明确知道看心理学的目的,但过程中仍始终觉得茫然,有种“我在干什么”的迷惑感。
我对心理学感兴趣(认为有用)的地方包括:
(1)心理学能让我了解自己,完成对自己的“修补”(我不完美,而别人是完美的,我想要完美);
(2)能让我了解别人,了解人性(人性究竟是什么意思);
(3)能带来实际功利性的帮助,如影响他人、沟通能力等;
在这个契机下,好友推荐我去得到上看《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加之在生活中的胡思乱想和经历,我忽然发现迷迷糊糊中自己已经完成了一步:修补自己
修补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完美,我之前的常见状态是:
(1)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还要变得更加的完美,我情绪不好,焦虑,我觉得别人都很自信,所以我要变得更好;
(2)我做错了事情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什么用;我找工作不顺利,对自我的能力有怀疑;
(3)我更关心别人对我的评价。我每做一件事、每发一句话,会想别人会怎么看,会不会自己发的内容显得自己不够好,会不会显得自己的水平很低。
一直执着于“让自己别的更好”,做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成做好,而是为了通过做事表示“我好”。一直在原地。
在对整个课程的学习中,我产生了两个结论:一是对心理学学习方法的感想,一是关于上述修补的结论,。
关于学习方法的感想,是在我有限的了解,我发现尽管名词不同、说法不同,但是很多完善内心的方法最终都会归于统一,如与自我辩驳,如识别思维上的障碍,如意识与无意识。并由此意识到:表面上有很多方法、很多结论、很多规则,但方法论都是几乎一致。也因此,拿到结论不重要,攒了很多方法不重要,不停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关于方法论和实践,是我的一个典型问题,很想再开一篇文章单说)。
关于“修补自己”,我也产出了结论:答案是不需要修补,我本身已经是个完整、正常体的存在了,并不需要专门去修补自身。而是经历事情去将自己变得更好。
我还没有达到“爱自己”的阶段,或者我达到了而不自知。但都无所谓了。我相信在事情和现实的磨练下,我会倾听自己的感受的。
我在日记里有一段给自己的话,做为这一阶段的结束:
(1)你是正常的。完美是一个不存在的状态,即使是大神,在年纪很大时依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正常的状态。因此你并没有问题,不需要解决问题。有的只是此刻的你的状态。由此可推,开心是正常的,悲伤也是正常的,顺境时得意是正常的(但是要小心),迷茫时情绪低落也是正常的。低落时逐步缓解才是符合发展观的,想一下子就能好,这个才不合理。
(2)你并不孤单,如上所说,很多大神在比你年长很多的时候依然会遇到问题,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路上前行。这条路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因此你并不孤单;
(3)动态的发展观:你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说你自卑,其实是在说,你在和谁在什么场景什么时间上会自卑,这是一个情景和一个状态,是可变、可改善的状态;而不是永久的你。
(4)专注目标:当你没有问题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修复自己”,所以该是收拾行囊,朝着目标出发的时候。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努力靠近。
完成这个转变的过程,《自我发展心理学》起着导线的作用,所以下面我将这门课中跟这个相关的内容整理出来,这些内容的好处是既帮我走完了第一步,也还会帮我持续走下去。整理之前,有两个说明:一是我不会写的很详细,而是将几个主要的概念向你描述,这个毕竟是别人的知识,而我并没有取得授权。我建议你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订阅这门课,课程已经全部完结;二是我不能确定你订阅课程后是否会产出一样的结论,是否会让你有清晰的状态,我是多种因素结合才产出了这样的结论(如上所说,这门课起的是导线的作用),所以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对你影响的深浅,我都无法评判。
以下是三个主要关键词:
象与骑象人
人的意识是有两部分组成,在本课程中是情绪和理智。情绪是象,理智是骑象的人,你认为自己能控制自己,但其实往往不然。常见的现象如:你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但却很少锻炼;你想要国庆看三本书,但第一本书的目录还没有看完。情绪的力量是极大的,而且受经验的控制。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者举得例子是“赶马车的人”;在正念中,说法则是“自己”与“觉察着自己的那个你”。而情绪与理智也可以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
如果情绪与理智不一致,那经常会发生痛苦的消耗。以锻炼为例:你想要锻炼,但你最终没有去,于是你一边痛苦着自己不去,一遍又痛苦着不想动。作者举得例子是“油门与刹车一起踩”,发出痛苦的嘶鸣,浪费着能量。
相反,要是二者配合一致:理智提供方向,情绪提供动力。则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力量。达到“骑象人想做——实践后产生新经验——大象开始逐渐转向新经验——继续做”的正循环。而这里的新经验,既可以是真正的行动的新经验,也可以是情绪上的应对方式的新经验。
配合的方法有难度,就是倾听大象的声音,采用的方法为四栏表:
(1)你的目标行为是什么
(2)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3)这些相反的行为给你带来了背后的好处是什么
(4)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是什么
我尝试过一次,3、4步有难度,需要不断的尝试。
防御型思维
防御型思维包含三种类型的思维:僵固思维、应该思维、绝对思维。
僵固思维防御的是内心的完整的自我形象,即“脆弱的高自尊”,关注的不是能力成长而是自我证明。不能允许犯错,因为犯错后别人的评价会不好,而别人评价决定了自己的价值;
应该思维防御的是已有的规则。其本质是模仿,即模仿并维护社会制定的规则,而不是自己真实情感想要的东西。“应该”与“愿望”不同,包含一种掌控,一种不能达不到的状态和执念(是不是想起了:控制你能控制的,接受你不能控制的);
绝对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抽象化的能力将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借此保护自己。具有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所有的不好都是我的错,哪怕我是受害者)的特征。课程中一个典型案例是假设一个人在第一份工作中收到了伤害(创业公司,被上司责骂的严重),那么依据抽象化的能力,可以分别解读为:我不适合这个领导——我不适合这家公司——我不适合这个类型的公司——我不适合所有创业公司——我不适合所有公司。
除了认识到如犯错误是学习的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可针对僵固思维)、认真倾听自己真正的情感(可针对应该思维),还有一个通用的方法突破防御型心智:与自己辩驳。《积极心理学》这本书里讲了“ABCDE”、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里面讲的一些方法内核都是这个。与自己辩驳三种方式:实证式的方法(找到证明自己情绪所想的是错误的证据)、逻辑式的方法(找到逻辑上的不合理)、实用式的方法(“这么想有用么”)。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有包含三种思维: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正念思维。
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更多的是偏向于向着目标改变的内容,正念思维则更多的符合我们本篇的主题
课程中作者用的描述的词是“近的思维”,即关注真实地、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变化的。
正念之前也接触了一些,我所理解的正念的思维,就是关注当下,关注此刻,觉察自己,抱着“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心态去尝试客观的描述与观察。可以通过观察呼吸、冥想等练习。
最后奉上一个简易版的小故事:深夜,两人赶路回家,只有一个火把,路途危险。一人问:这么长的路,又这么危险,可怎么办呀。一人答:走好这一步。
最后,如果你对自身不满意,如果你也有我之前的那种观念,我想说:看完一篇文章、听完一次课就能解决么?可能不行,你可能看完、听完完全无感,这也是正常的。这种问题一下解决总感觉不太现实。保持耐心,你有你自己获得答案的方法,你可能纠结、可能往复,可能需要很久。但这是你自己的路程。
我们也都在一起。
心理学做为第一门学科。4月份,我买了《普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的故事》等入门书和教科书。真正看是在8月左右。
但看了一个月后我就开始迷茫,我认为自己是明确知道看心理学的目的,但过程中仍始终觉得茫然,有种“我在干什么”的迷惑感。
我对心理学感兴趣(认为有用)的地方包括:
(1)心理学能让我了解自己,完成对自己的“修补”(我不完美,而别人是完美的,我想要完美);
(2)能让我了解别人,了解人性(人性究竟是什么意思);
(3)能带来实际功利性的帮助,如影响他人、沟通能力等;
在这个契机下,好友推荐我去得到上看《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加之在生活中的胡思乱想和经历,我忽然发现迷迷糊糊中自己已经完成了一步:修补自己
修补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完美,我之前的常见状态是:
(1)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还要变得更加的完美,我情绪不好,焦虑,我觉得别人都很自信,所以我要变得更好;
(2)我做错了事情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什么用;我找工作不顺利,对自我的能力有怀疑;
(3)我更关心别人对我的评价。我每做一件事、每发一句话,会想别人会怎么看,会不会自己发的内容显得自己不够好,会不会显得自己的水平很低。
一直执着于“让自己别的更好”,做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成做好,而是为了通过做事表示“我好”。一直在原地。
在对整个课程的学习中,我产生了两个结论:一是对心理学学习方法的感想,一是关于上述修补的结论,。
关于学习方法的感想,是在我有限的了解,我发现尽管名词不同、说法不同,但是很多完善内心的方法最终都会归于统一,如与自我辩驳,如识别思维上的障碍,如意识与无意识。并由此意识到:表面上有很多方法、很多结论、很多规则,但方法论都是几乎一致。也因此,拿到结论不重要,攒了很多方法不重要,不停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关于方法论和实践,是我的一个典型问题,很想再开一篇文章单说)。
关于“修补自己”,我也产出了结论:答案是不需要修补,我本身已经是个完整、正常体的存在了,并不需要专门去修补自身。而是经历事情去将自己变得更好。
我还没有达到“爱自己”的阶段,或者我达到了而不自知。但都无所谓了。我相信在事情和现实的磨练下,我会倾听自己的感受的。
我在日记里有一段给自己的话,做为这一阶段的结束:
(1)你是正常的。完美是一个不存在的状态,即使是大神,在年纪很大时依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正常的状态。因此你并没有问题,不需要解决问题。有的只是此刻的你的状态。由此可推,开心是正常的,悲伤也是正常的,顺境时得意是正常的(但是要小心),迷茫时情绪低落也是正常的。低落时逐步缓解才是符合发展观的,想一下子就能好,这个才不合理。
(2)你并不孤单,如上所说,很多大神在比你年长很多的时候依然会遇到问题,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路上前行。这条路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因此你并不孤单;
(3)动态的发展观:你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说你自卑,其实是在说,你在和谁在什么场景什么时间上会自卑,这是一个情景和一个状态,是可变、可改善的状态;而不是永久的你。
(4)专注目标:当你没有问题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修复自己”,所以该是收拾行囊,朝着目标出发的时候。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努力靠近。
完成这个转变的过程,《自我发展心理学》起着导线的作用,所以下面我将这门课中跟这个相关的内容整理出来,这些内容的好处是既帮我走完了第一步,也还会帮我持续走下去。整理之前,有两个说明:一是我不会写的很详细,而是将几个主要的概念向你描述,这个毕竟是别人的知识,而我并没有取得授权。我建议你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订阅这门课,课程已经全部完结;二是我不能确定你订阅课程后是否会产出一样的结论,是否会让你有清晰的状态,我是多种因素结合才产出了这样的结论(如上所说,这门课起的是导线的作用),所以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对你影响的深浅,我都无法评判。
以下是三个主要关键词:
象与骑象人
人的意识是有两部分组成,在本课程中是情绪和理智。情绪是象,理智是骑象的人,你认为自己能控制自己,但其实往往不然。常见的现象如:你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但却很少锻炼;你想要国庆看三本书,但第一本书的目录还没有看完。情绪的力量是极大的,而且受经验的控制。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者举得例子是“赶马车的人”;在正念中,说法则是“自己”与“觉察着自己的那个你”。而情绪与理智也可以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
如果情绪与理智不一致,那经常会发生痛苦的消耗。以锻炼为例:你想要锻炼,但你最终没有去,于是你一边痛苦着自己不去,一遍又痛苦着不想动。作者举得例子是“油门与刹车一起踩”,发出痛苦的嘶鸣,浪费着能量。
相反,要是二者配合一致:理智提供方向,情绪提供动力。则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力量。达到“骑象人想做——实践后产生新经验——大象开始逐渐转向新经验——继续做”的正循环。而这里的新经验,既可以是真正的行动的新经验,也可以是情绪上的应对方式的新经验。
配合的方法有难度,就是倾听大象的声音,采用的方法为四栏表:
(1)你的目标行为是什么
(2)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3)这些相反的行为给你带来了背后的好处是什么
(4)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是什么
我尝试过一次,3、4步有难度,需要不断的尝试。
防御型思维
防御型思维包含三种类型的思维:僵固思维、应该思维、绝对思维。
僵固思维防御的是内心的完整的自我形象,即“脆弱的高自尊”,关注的不是能力成长而是自我证明。不能允许犯错,因为犯错后别人的评价会不好,而别人评价决定了自己的价值;
应该思维防御的是已有的规则。其本质是模仿,即模仿并维护社会制定的规则,而不是自己真实情感想要的东西。“应该”与“愿望”不同,包含一种掌控,一种不能达不到的状态和执念(是不是想起了:控制你能控制的,接受你不能控制的);
绝对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抽象化的能力将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借此保护自己。具有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所有的不好都是我的错,哪怕我是受害者)的特征。课程中一个典型案例是假设一个人在第一份工作中收到了伤害(创业公司,被上司责骂的严重),那么依据抽象化的能力,可以分别解读为:我不适合这个领导——我不适合这家公司——我不适合这个类型的公司——我不适合所有创业公司——我不适合所有公司。
除了认识到如犯错误是学习的最科学的方法之一(可针对僵固思维)、认真倾听自己真正的情感(可针对应该思维),还有一个通用的方法突破防御型心智:与自己辩驳。《积极心理学》这本书里讲了“ABCDE”、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里面讲的一些方法内核都是这个。与自己辩驳三种方式:实证式的方法(找到证明自己情绪所想的是错误的证据)、逻辑式的方法(找到逻辑上的不合理)、实用式的方法(“这么想有用么”)。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有包含三种思维: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正念思维。
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更多的是偏向于向着目标改变的内容,正念思维则更多的符合我们本篇的主题
课程中作者用的描述的词是“近的思维”,即关注真实地、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变化的。
正念之前也接触了一些,我所理解的正念的思维,就是关注当下,关注此刻,觉察自己,抱着“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心态去尝试客观的描述与观察。可以通过观察呼吸、冥想等练习。
最后奉上一个简易版的小故事:深夜,两人赶路回家,只有一个火把,路途危险。一人问:这么长的路,又这么危险,可怎么办呀。一人答:走好这一步。
最后,如果你对自身不满意,如果你也有我之前的那种观念,我想说:看完一篇文章、听完一次课就能解决么?可能不行,你可能看完、听完完全无感,这也是正常的。这种问题一下解决总感觉不太现实。保持耐心,你有你自己获得答案的方法,你可能纠结、可能往复,可能需要很久。但这是你自己的路程。
我们也都在一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