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迁都文言文
1.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
翻译
南北朝时的北魏自从于太和年间由平城迁都洛阳以后,国家富裕,府库充盈,以致连国库的走廊、廊屋里也堆满了不加覆盖的钱币和绢帛,清点也困难。一天,太后突发奇想,何不将多余的绢帛赏赐百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奖励,也可减少库存压力。
条件是只能自取,量力而行。在太后的督导下官员们大都凭自己的力气扛回绢帛。只有章武王元融和尚书令李崇,因扛得太多而跌倒伤及踝骨。太后认定他俩违规,责令其空手回去,一时成为众人的笑料。当时任侍中的崔光也在场,但他只拿了两匹绢帛。
太后见了问道:“侍中啊,你怎么只拿这么点?”崔光回答说:“臣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但这已经够多的了。”朝廷中人都服膺他的清正廉洁。
原文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问,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侯王融与陈留侯李常崇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出处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西晋永嘉之乱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社会遂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仅北魏都城洛阳,城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其后政权更迭,洛阳陷于兵燹,繁华之地,成为废墟。都城也迁到了邺。
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杨炫之因公务路过洛阳,面对繁华名都在现实中却是“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因作此书。其意盖有三:追记洛阳昔日景象,保存史实;抒发国家破亡、京都倾毁的悲伤之情;揭示统治者沉迷于佛教迷信的祸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光
2. 提供个古代迁都故事,谢谢急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自从北魏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实行太武帝那样以武力强国和节俭强国的政策,政治开始日渐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嫡系第四子孙(拓跋焘——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拓跋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7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 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3. 北魏孝文帝如何迁都的历史故
北魏自从北魏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实行太武帝那样以武力强国和节俭强国的政策,政治开始日渐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
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嫡系第四子孙(拓跋焘——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拓跋宏),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7位国君。 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 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
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
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
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
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 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
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
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4.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
原因: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 孝文帝很推崇汉学,让胡人学汉字穿汉服,任用汉族官员。
迁都洛阳也是为了向中原靠拢。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
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
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
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 北魏迁都有何缘由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 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也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6. 薛修义文言文翻译
薛修义,字公让,河东汾阳人。
他年纪小却狡诈豪侠,轻财好义。北魏正光年末,天下动乱,烽火四起,朝廷下特诏招募,能得到三千兵马的,封为别将。
修义召集了七千多人,被封为安北将军、西道别将。因建立军功,拜受龙门镇将。
后来,北魏皇帝宗族的元凤贤等人作乱,攻城略地。修义看到天下纷乱扰攘,也举兵反叛,自称为黄钺大将军。
朝廷命都督宗正珍率兵讨伐他,大军还未到来,他惭愧悔恨,上表请求给一大将的职衔就接受招安。凤贤等人仍然占据显要,不肯投降。
修义写信劝谕,他才投降。朝廷授凤贤为龙骧将军、阳夏子,又改封为汾阴县侯。
朱荣认为薛修义反复无常,将他送到晋阳,与高昂等人一起被拘禁。朱荣率兵进入洛阳,让修义等人随军出发,被安置在驼牛署。
朱荣被处死,魏孝庄帝命修义为弘农、河北、河东、正平四郡大都督。这时,神武帝高欢任晋州刺史,见他到后,对他招待得十分优厚。
高欢在韩陵打败朱氏的军队,取得大捷,命修义代行并州的政务。孝武帝入关西逃,高欢命他为关右行台,他从龙门渡过黄河,招降西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
当初,神武帝高欢想大修晋州城,中外府司马房毓劝谏“:假如敌兵到了这个地方,虽然有城又有什么用处?”便停止不修。北魏军在沙苑失败后,迁移秦、南汾、东雍三州的百姓到并州,又想放弃晋州,把家属迁向英雄城。
修义进谏:“如果晋州失败,定州也不能保全。”神武帝发怒,说:“你们都想背叛我,前些时候不让我修建并州城,使我无处安身。”
修义说“:如果晋州失守,就请您杀死我。”斛律金也劝说道“:还要依靠这个汉族的小子守晋州,收留他的家口作人质,不要给他兵马。”
神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修义掌管晋州的事务。西魏的仪同长孙子彦率兵逼至晋州城下,修义打开城门,埋伏好人马在等待他。
长孙子彦无法揣测城中虚实,于是撤兵。神武帝很是赞许他,封他为晋州刺史。
后来又任齐州刺史,因贪取财货被免去官职。追念他守晋州的功劳,又恢复了他原来的官爵。
不久因立军功,晋封为正平郡公,加封为开府。天保时,死在太子太保的官职上,被追赠为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