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道德部分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我来答
慧圆教育
2022-10-08 · TA获得超过504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52万
展开全部

说一说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道德部分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经常发牢骚: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真的是有些无可奈何,现在的孩子受社会的影响太大了,我们对学生教育一周,不如学生在社会中“浸染”一天,是啊!这确确实实是一个让我们棘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目前全社会还没有达成一个共同认识,很难采取一些共同的行动的时候,我们不妨放一放社会的影响这一客观因素,而从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找一找原因,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重言传更要重身教。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之一,也是学生信任、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道德素养、道德行为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也会影响着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比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不乱丢乱弃、不不随地吐痰,要讲诚信考试不作弊,但是课后我们有很多老师自己却做不到:随地吐痰者有之、乱丢乱弃者有之、进修考试作弊者有之、看到水龙头流水视若无睹者有之等等,试问:我们的思品课道德教育的效果能会怎样?
第二:道德教育采取体验式教学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实效。按照体验式教学的三段式:亲历、感悟、反思。学生唯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感触才更深刻,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下经过自己的“反刍”才会有感而发、有言能发。比如:我们在教育学生磨砺坚强意志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走出课堂而采取一些有一定强度的活动:拉练、劳动、体育竞赛等等。而后再加以教师的引导,我们的教学效果会不言而喻。
第三:道德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教给学生掌握怎么做。这一点也是我们德育课的落脚点。比如: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见义智为的中学生的时候,就可以花较大的力气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该如何做,德育课只有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才会让学生懂得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成长有帮助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课堂提问逐渐得到重视。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使提问艺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水平。【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提问 教学策略 【分类号】:G633.2【正文快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可以看出,良好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对课堂提问缺乏足够的认识,

提问要紧扣本课本节的知识重点考点,要紧扣生活实际和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紧随时代潮流,出题人也会考虑这些因素

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开展教学研究?

1、集体备课
2、赛课探究
3、课题研讨
4、走出去 请进来

思想品德课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根据书本知识玩竞答游戏

怎样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内在的驱动力。在运用先进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具备现代的教学思想、要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要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

在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1.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培养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开展情境教学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

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际,说一说课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意

一、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
课堂教学各项活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的迹象,是很多老师追求的方向。一些评课者也将此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近来的听课中,我越来越有了另外一种认识,那就是课堂上其实在有些情况下是需要有一点杂乱、有一点无序的,有的时候恰恰是看上去的杂乱、无序体现了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体现了课堂上的新形态。
以往,我们有些课堂过于秩序化,过于整齐划一,有的教师对课堂甚至有一种“洁癖”,不允许任何杂乱无章的现象存在,不允许课堂上出现一丝一毫的“杂乱”。坐姿端正,学生个个腰杆挺着,上身与椅子呈九十度角;学生回答问题统一,每位同学都需要将手规规矩矩放在桌子上,小臂与桌子呈九十度角,甚至有的班级回答问题的句式也都统一了起来;对学生的表扬一致,每位同学都需要鼓掌或伸大拇指以示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的认可;如此等等。这样的课堂的确也能给人以“美感”,但这种“美感”的到来,有时是以学生失去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限制学生的行为为代价的。其结果是,有了整齐划一的秩序,而没有了学生创造活力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替代传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却原有的“秩序”,需要取而代之一种新的秩序。学生动了、活了,教学重心下移了,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与状态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出参差不齐、你快我慢、你说我听、你动我静等一系列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杂乱”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杂乱,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后的杂乱,可能正是我们需要的“杂乱”。
听课时,我常注意到这些杂乱现象的存在。教师布置了一项讨论任务,学生围绕这项任务进行讨论。如果讨论都是窃窃私语、心平气和,没有歧义,没有争论,可能也意味着这样的讨论选题不当,学生智慧碰撞不够,讨论正在走向其初衷的反面。讨论中的些许“杂乱”是允许的。也许正是在这种杂乱中,学生明确了问题的方向,制定了讨论的规范,理解了讨论的思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果这样的学习活动都在“静悄悄”中完成,悄无声息,秩序井然,没有声响,没有思考的苦恼,没有发现后 *** 的流露,没有相互间因智慧分享带来的躁动,反而倒显得不正常了。
近来读到美国学者阿布拉汉姆森和福雷德曼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完美的混乱:无序中隐藏的优点》。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颇有启发。他们认为:适度混乱的人、机构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更有效率,更具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总之更加高效。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适度“杂乱”效率高。在我看来,这一理论也适用于说明我们的某些课堂。课堂上当下已经出现了有益的“杂乱”,我们要允许这些“杂乱”的存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杂乱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杂乱的类型、动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教师在“杂乱”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许这样的研究,会使“杂乱”变得“清晰”,“无序”变得“透明”。
二、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
课堂是不是需要环环相扣、结构分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并不一致。从今天的课堂来看,一味地要球课堂要有鲜明的操作环节、有一脉相承的教学步骤,恐怕并不见得恰当。在实际教学中,各环节适当“错位”,结构适当“模糊”,有时恰恰是为课堂教学所需要,学生发展所需要的。
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的教学,要求在班级上课制状态下各教学步骤按照事先的设计亦步亦趋地呈现出来,各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打下基础,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延续和继续。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五阶段的教学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传授新知--练习巩固--概括总结,这五个环节真正是“环环相扣”的,是彼此呈一种前后“咬合”关系的。这五阶段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课堂上运用了近百年,我们的老师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教学思维有了“环环相扣”的惯性,有意无意地认为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即使改革的话,也是用一种新的“环环相扣”的模式替代原有的旧模式。
“环环相扣”的教学思维,一定程度上是线性思维的反映,是用单线演进的思维看待教学中各行为环节,认为各环节是一次呈现的,不会反复,也不需要反复;不会错乱,也不应错乱。这样的思维有其合理性的成分,它使得教学过程如同机器生产各个工作环节一样,前后工序相连,每道工序各司其责,教学向预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行进。但也有其不合理的成分,在教学的重心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情况下,上述教学进程可以“进退有据”,较为得当,而当教学重心下移,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的时候,单一的演进序列就会遇到越来越的挑战。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学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和矛盾,也许在传授新知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学重新回到复习旧课的阶段也是必要的,在概括总结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新知识掌握还有欠缺,教学重新回到新知掌握阶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阶段间的反复,环节间的轮回,都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确定。
听课过程中,这样的事例我注意到正在呈逐渐增多的现象。老师们在上课时,不再一味追求各环节的单一序列演进;在说课时,开始注意将这些环节更迭作为分析的对象;在评课时,也会谈到这些“错位”的事例与缘由。这一切,都反映出课堂上的可喜变化,正预示着新的课堂文化特征的渐渐凸现。
三、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
前两年在和一些老师评课时,有的老师会用这样语言赞美听过的课:这堂课上得很好,就如同行云流水一样。听到这种说法,我总是会在脑海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课堂要象行云流水一样?一堂好课,就应该体现行云水流的特征吗?两年时间过去了,现在听评课,很少再听到这样的评价语言,课堂的形态在变,课堂评价的标准也在变。
行云流水,固然是美的,但在这种课堂形态中,有可能忽略的是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忽略的是课堂上即时生成的各种资源,忽略的是课堂上变动不居的实际状态。一般说来,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的课堂上,学生总是有可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使教师的教学在有意无意之间脱离预定的轨道,呈现出新的状态。一个偶发性的事件,一次出乎意料的问题,一个未曾想到的特殊举动,都有可能使教学之“水”波澜四起,有可能使教学之“云”绚丽壮阔。
从今天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立场来看,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较大空间,就是要使教师适应学生活跃、主动以后的挑战。在这样的课堂上,风平浪静已不复存在,浅滩暗礁遍布其间,教师的职责很大一部分就是和学生一道,探索前行,使知识的航船在茫茫大海上避险滩、绕暗礁,直到达到知识的彼岸。我们所听的课,有些之所以留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常并不是这堂课没有障碍、问题、矛盾,而恰恰是这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某一个教学场景中的阻滞以及教师的艺术化处理或学生的灵光山县等,使我们认识到课堂真实状态的存在,体会到课堂的魅力。
不再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课堂,是更为真实的课堂,也更加贴近了课堂的本来面目,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活力。我们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而且,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障碍和问题加以筹划,换句话说,在没有障碍的时候,有时需要设计一些障碍,让学生直面并解决这些障碍,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今天,老师们越来越需要树立一种新的理念: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雀跃,时而深思,教师在课堂上并非得心应手,遇事应对自如,遇难逢凶化吉,总是有本领上的恐慌感,才是课堂的常态。
四、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
每次备课,都是一次教学设计,这一理念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已深入人心,中小学教师大多接受了这种理念,并正在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教学行为。按这一理念,教学设计应该呈现怎样的形态,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详加思考,周密安排,还是整体着眼,用“大设计”的思路统筹教学的各个方面?后者似乎是确当的。
曾有一位资深的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备课经验,那就是在备课时将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上,让每个教学环节都不留“空白”。我也曾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应该说,课上的波澜不惊,一切都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下课 *** 响过,老师的最后一句话也就说完了。整堂课似乎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举动,没有任何出乎意外的波动。这样的课是不是一堂好课?对其判定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设计思路我是不太赞同的。这位老师的备课到的确是“背课”的,把教学实际使用的语言书写出来加以背诵,在课上再展示这些已经“背诵”好了的语言。这样的设计没有“留白”,没有“缝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变得循规蹈矩,在教师的导引下亦步亦趋。
假如我们的课堂确实象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要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象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全体、主动、个性、终身发展,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考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就需要宽视野、大设计。也就是,设计从教学目标与重点着眼,从教学总体要求着眼,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这样的设计,也许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在意料之中的,每个教学活动都在预期范围内的,但其思路自始自终是围绕着新课程的理念展开的,是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转化为本节课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
当然,“大设计”绝不意味着不设计,现在有的专家称教师其实永不着仔细备课,甚至永不着写教案,对此我也不敢苟同,既要设计而且用教案的形式呈现设计,对当今的教师来说仍很重要;“大设计”也不意味着对教学各具体行为不予关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具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教育影响,对这些行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加以关注并有意加以改进,但并不见得每一节课都对这些行为进行事先的“谋划”。
五、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
人人称道,众口称赞,在今天的听课与评课中日渐稀少。这既是评课文化悄然产生变化的反映,也是课堂教学形态转换的体现。前几年听评课,我很少听到不同人事,评课者极少就课堂上的问题产生分歧,出现不同看法,也极少对课堂教学行为提出批评性意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出现变化,围绕一堂课争执不下,针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对课堂设计思路、实际教学行为有看法上的歧异,可能恰恰体现了这堂课的价值所在。新课堂的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得到体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与新课程相称的课堂,课堂教学形态需要有哪些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甚明了。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大相径庭的看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这些问题出发,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听课评课者从课堂教学的具体例证来分析这些问题的破解之法,产生之道,提出不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见解,正说明了这堂课所进行的探索是可贵的,所提出的问题是亟待进一步探讨的。
从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态势来看,课堂正处在新旧杂陈的阶段,也就是“旧的还没有完全过去,新的还没有全面呈现”的阶段。处在这样的阶段,要出现人人称道的课堂也难。一些专业研究者感觉今天的课堂变化还不够大,离新课程还有不小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一些实践工作者感觉今天的课堂已经变化够大了,如果再变的话,就不知道如何从事教学了,而且对中考和高考成绩也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仁智互见、公婆各说,反映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成型,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假以时日进行探索。
进一步说,就算是新课程推进到课堂了,课堂也转变原有形态,体现为新课堂文化了,听评课者仍然会对课堂提出不同的意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完美无缺的课堂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课堂教学在彰显某方面行为的同时,总是或隐或显地暴露出另一方面的问题。课堂所面临的大量问题都属于两难性的,是“进也难、退也难、左右为难”的,考虑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可能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虑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可能教师自己无法应对活跃了的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考虑了学生的探究,可能影响了教学效率;考虑了知识的传授,可能忽略了态度的养成、方法的掌握;如此等等。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平衡的艺术”,一不留神,课堂就不平衡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正是在这种平衡上做文章、下功夫;教学智慧的拥有者,也常常是教学诸因素的“平衡大师”。
没有了人人称道的课堂,不是一件坏事,反倒是课堂教学的进步,至少是课堂教学认识上的进步。有缺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指导下“转型”过程中的课堂。

课堂教学各项活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的迹象,是很多老师追求的方向.一些评课者也将此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近来的听课中,我越来越有了另外一种认识,那就是课堂上其实在有些情况下是需要有一点杂乱、有一点无序的,有的时候恰恰是看上去的杂乱、无序体现了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体现了课堂上的新形态.
以往,我们有些课堂过于秩序化,过于整齐划一,有的教师对课堂甚至有一种“洁癖”,不允许任何杂乱无章的现象存在,不允许课堂上出现一丝一毫的“杂乱”.坐姿端正,学生个个腰杆挺着,上身与椅子呈九十度角;学生回答问题统一,每位同学都需要将手规规矩矩放在桌子上,小臂与桌子呈九十度角,甚至有的班级回答问题的句式也都统一了起来;对学生的表扬一致,每位同学都需要鼓掌或伸大拇指以示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的认可;如此等等.这样的课堂的确也能给人以“美感”,但这种“美感”的到来,有时是以学生失去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限制学生的行为为代价的.其结果是,有了整齐划一的秩序,而没有了学生创造活力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