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为何功高盖世而主不疑?
展开全部
他就是唐朝大厦倾覆之际、危急存亡之时的慷慨歌者——郭子仪。
大唐郭子仪:为何功高盖世而主不疑
年近古稀的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平定了“安史之乱”,保住了李唐江山,居功至伟。后来的吐蕃入侵,藩镇作乱,都全仗他东征西讨,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靠他支撑门面。功成之后,郭子仪被肃宗皇帝赞扬:“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其为“尚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评价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凸显出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功高、同僚们不厌恶他位尊、平常人并不反对他的奢华;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才,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郭子仪(697-781年),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在仕途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且满堂儿孙,多到他见了但知点头而不能呼名,“每诸生问安,颔之而已”,“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第六子郭暧为唐代宗的东床驸马,娶升平公主为妻。由此观之,郭子仪可谓是富贵寿考冠绝古今。据说他做寿六十大寿那天,因七子八婿均位列高官,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扬,曾为歌舞场。”说的也是这出典故。堆笏满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因此这一典故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后来这个主题被画成画,拍成戏剧,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红楼梦》里贾府唱酬神戏,贾老太太因拈着了这出戏而喜出望外。旧时中国民间有钱人家,要把郭子仪的画像悬挂中堂,称作“天官图”,以祈全福全寿。
李白有诗云:“吾观古来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乱世用武将,治世重良臣。武将多是桀傲不羁、无所畏惧,而且更为要紧的是他们每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一支队伍,或者是又对自己忠心的部下属将,而且由于战功显赫易登高一呼而百应;文臣则多小心谨慎,且手无兵权。所以中国历史自古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均因不谙此道而招致杀身之祸;而即便如此张良、范蠡、韩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也只能激流勇退,去官归隐。郭子仪确实个特例。
郭子仪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寿终的功臣,他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活了85岁。德宗继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赐号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弥留时,德宗派儿子舒王李谊代表他亲自前往省问,他的一生可谓“宠遇冠于人臣”。这所有的一切,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为什么郭子仪却都囊括了,为什么它能够做到功高而主不疑,而且能安安稳稳美滋滋地寿终正寝,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一代名将韩信被害前曾仰天啸说的千古不变的定律?
首先,郭子仪是肃宗发动政变的后方支持者,是政变的同谋者!他抓住千载难逢的契机,扶持肃宗登基,自己从而一跃成为新朝廷的头号功臣。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已经是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的重臣了。玄宗逃难途中,太子李亨在马嵬坡发动兵变,此后在玄宗还没有退位的情况下,擅自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李亨登基的灵武,恰恰是郭子仪的根据地!
李亨到达平凉之后,彷徨四顾,不知何去何从。这时,郭子仪的手下、朔方节度副使杜鸿渐遣判官李涵来给李亨送信,请太子前往灵武安置。接着派遣朔方军数千人迎接肃宗。七月到达灵武,杜鸿渐立马联合御史中丞裴冕,一同向李亨进言,以玄宗入蜀,“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的名义请求李亨登基。八月,肃宗诏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见驾,准备收复京师。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拜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这时,玄宗刚刚抵达成都。
没有郭子仪的同谋,李亨想在灵武登基是不可想像的。杜鸿渐是郭子仪手下的副使,没有郭子仪的首肯难以调动军队;而此时玄宗仍然是天下之主,杜鸿渐仅仅一个节度副使,怎敢擅自拥戴李亨?一切都表明郭子仪是李亨篡位的同谋。
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郭子仪的自供状。肃宗驾崩后,代宗继位,怕郭子仪功高难制,遂将郭子仪罢官,命他回京替肃宗守陵,封为“肃宗山陵使”。这是想向郭子仪传达一个信号,即代宗对郭子仪十分忌惮,不愿再让他掌握兵权。郭子仪收到这一信号后诚惶诚恐,立马把肃宗前后所赐的诏书汇总为二十卷,献给代宗御览,同时上了一道表,表中自陈:“臣德薄蝉翼,命轻鸿毛,累蒙国恩,猥厕朝列。会天地震荡,中原血战,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乃举兵而南,大搜于岐阳。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这是天宝十五年七月,玄宗八月才宣布逊位;“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君臣情分非他人可比。出自当事人之手的这道表是最雄辩的辅佐肃宗篡位的证据!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其实,综观郭子仪一生的起伏变迁,并不是“主不疑”,而是他识时务,能够用自己的小心将主子的怀疑安然消解。
民间流传很广的《打金枝》的故事,说的是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仪,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有一次小俩口吵嘴,郭暧见妻子摆出公主的架子,愤懑不平的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告诉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下来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才没当这个皇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升平公主听到郭暧出此狂语,气得立即回宫禀报皇上。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投诉后,不动声色的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郭子仪知道这事后,吓坏了,他听说儿子口出狂言,几近谋反,“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到宫中面见皇上,请皇上治罪。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仪说:“小俩口吵嘴,话说的过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按照常理,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郭暧说的那句大逆不道的话——“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嫌天子不作!”不仅因为这句话大逆不道,更因为这句话赤裸裸地道出了真相,皇帝心胸再开阔也断不可能容忍有人公开地对皇位进行威胁。郭子仪当然深知这里的利害冲突,所以要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把谋反的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他曲中见直、迂而能返故意演一出苦肉计给皇帝看。皇帝也知道,既然郭子仪无意谋反,以后坐稳江山还得指靠着他,所以也愿意把这件事变成一出喜剧了结!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陪郭子仪敏感的政治觉悟,和大难来临之际的冷静和沉着,不动声色间化险为夷。
历史还记载说,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一次,郭子仪的一名手下将领到外地任职,去汾阳郡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见堂堂的汾阳郡王正为夫人和女儿做奴仆,端着洗脸水,拿着手巾。郭子仪的儿子觉得脸上无光,一齐劝说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自重,不要让外人笑话,郭子仪给儿子们讲明道理,“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一千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也就是说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别人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谣言。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姬妾从来不用回避。一次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第三,唐王朝风雨飘摇,北斗元帅郭子仪是惟一可以依恃的万里长城,于是他能够屡仆屡起为皇室重用。
肃宗驾崩后,代宗继位,怕郭子仪功高难制,遂将郭子仪罢官。当时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盘踞东都洛阳;李光弼的副使仆固怀恩屯兵汾州(今山西汾阳),决心反唐,秘密引回纥、吐蕃大军侵犯河西。安史之乱,郭子仪两次从叛军手里收复两京,曾经带领过借来的回纥兵,同他们可以说有过并肩战斗的情谊。他在回纥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纥人一向称他为“郭令公”,表示对他的尊敬。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代宗不得已重新启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尚未将军队集结完毕,吐蕃已经攻陷长安,代宗逃亡到了陕州。郭子仪追踪代宗的行踪,一路收集散兵游卒,遂派六军兵马使张知节、乌崇福、孙全绪等率兵万人为前锋,在长安城外扎下大营,插满旗帜,夜里则到处生满篝火,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占领长安的吐蕃军队被这种迷魂阵吓破了胆,加上慑于郭子仪郭令公的威名,一夜之间退出了长安城。
其后,代宗意识到郭子仪是惟一可以依恃的万里长城,于是将其官复原职,重新启用。这时唐王朝最大的心腹之患是仆固怀恩,仆固怀恩联结吐蕃、回纥、党项等数十万大军南下,直接威胁长安。在这种情势下,代宗对三朝元老郭子仪的猜忌暂时被放到了一边,恩宠开始无限升级。先是封郭子仪为尚书令。这可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封赏。尚书令就是首席宰相,有唐一代,按照惯例,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大臣们都不敢再担任这一官职,以示对唐太宗的尊重,常常用别的官职来代替宰相,而不敢称“尚书令”。因此郭子仪两次上书推辞,说“岂臣末职,敢乱大伦?”,正是对这一封赏诚惶诚恐的心情的写照。
建元二年(781年),名满天下的郭子仪去世了,寿高85岁。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今陕西礼泉县),赐谥号“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德宗皇帝还亲自到安福门临哭送行,郭子仪以他一以贯之的光明坦荡为经线,用谨小慎微的敏锐为纬线,在依红偎翠安享富贵之际又能警觉地未雨绸缪,让名噪一时得以留名一世,福禄寿全完成人生功德圆满的谢幕,生前死后,显耀之至。
大唐郭子仪:为何功高盖世而主不疑
年近古稀的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平定了“安史之乱”,保住了李唐江山,居功至伟。后来的吐蕃入侵,藩镇作乱,都全仗他东征西讨,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靠他支撑门面。功成之后,郭子仪被肃宗皇帝赞扬:“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其为“尚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评价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凸显出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功高、同僚们不厌恶他位尊、平常人并不反对他的奢华;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才,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郭子仪(697-781年),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在仕途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且满堂儿孙,多到他见了但知点头而不能呼名,“每诸生问安,颔之而已”,“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第六子郭暧为唐代宗的东床驸马,娶升平公主为妻。由此观之,郭子仪可谓是富贵寿考冠绝古今。据说他做寿六十大寿那天,因七子八婿均位列高官,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扬,曾为歌舞场。”说的也是这出典故。堆笏满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因此这一典故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后来这个主题被画成画,拍成戏剧,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红楼梦》里贾府唱酬神戏,贾老太太因拈着了这出戏而喜出望外。旧时中国民间有钱人家,要把郭子仪的画像悬挂中堂,称作“天官图”,以祈全福全寿。
李白有诗云:“吾观古来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乱世用武将,治世重良臣。武将多是桀傲不羁、无所畏惧,而且更为要紧的是他们每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一支队伍,或者是又对自己忠心的部下属将,而且由于战功显赫易登高一呼而百应;文臣则多小心谨慎,且手无兵权。所以中国历史自古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均因不谙此道而招致杀身之祸;而即便如此张良、范蠡、韩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也只能激流勇退,去官归隐。郭子仪确实个特例。
郭子仪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寿终的功臣,他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活了85岁。德宗继位后,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师尚父”,赐号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弥留时,德宗派儿子舒王李谊代表他亲自前往省问,他的一生可谓“宠遇冠于人臣”。这所有的一切,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为什么郭子仪却都囊括了,为什么它能够做到功高而主不疑,而且能安安稳稳美滋滋地寿终正寝,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一代名将韩信被害前曾仰天啸说的千古不变的定律?
首先,郭子仪是肃宗发动政变的后方支持者,是政变的同谋者!他抓住千载难逢的契机,扶持肃宗登基,自己从而一跃成为新朝廷的头号功臣。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已经是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的重臣了。玄宗逃难途中,太子李亨在马嵬坡发动兵变,此后在玄宗还没有退位的情况下,擅自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李亨登基的灵武,恰恰是郭子仪的根据地!
李亨到达平凉之后,彷徨四顾,不知何去何从。这时,郭子仪的手下、朔方节度副使杜鸿渐遣判官李涵来给李亨送信,请太子前往灵武安置。接着派遣朔方军数千人迎接肃宗。七月到达灵武,杜鸿渐立马联合御史中丞裴冕,一同向李亨进言,以玄宗入蜀,“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的名义请求李亨登基。八月,肃宗诏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见驾,准备收复京师。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拜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这时,玄宗刚刚抵达成都。
没有郭子仪的同谋,李亨想在灵武登基是不可想像的。杜鸿渐是郭子仪手下的副使,没有郭子仪的首肯难以调动军队;而此时玄宗仍然是天下之主,杜鸿渐仅仅一个节度副使,怎敢擅自拥戴李亨?一切都表明郭子仪是李亨篡位的同谋。
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郭子仪的自供状。肃宗驾崩后,代宗继位,怕郭子仪功高难制,遂将郭子仪罢官,命他回京替肃宗守陵,封为“肃宗山陵使”。这是想向郭子仪传达一个信号,即代宗对郭子仪十分忌惮,不愿再让他掌握兵权。郭子仪收到这一信号后诚惶诚恐,立马把肃宗前后所赐的诏书汇总为二十卷,献给代宗御览,同时上了一道表,表中自陈:“臣德薄蝉翼,命轻鸿毛,累蒙国恩,猥厕朝列。会天地震荡,中原血战,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乃举兵而南,大搜于岐阳。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这是天宝十五年七月,玄宗八月才宣布逊位;“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君臣情分非他人可比。出自当事人之手的这道表是最雄辩的辅佐肃宗篡位的证据!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其实,综观郭子仪一生的起伏变迁,并不是“主不疑”,而是他识时务,能够用自己的小心将主子的怀疑安然消解。
民间流传很广的《打金枝》的故事,说的是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仪,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有一次小俩口吵嘴,郭暧见妻子摆出公主的架子,愤懑不平的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告诉你吧,你父皇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下来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才没当这个皇帝!”(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升平公主听到郭暧出此狂语,气得立即回宫禀报皇上。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投诉后,不动声色的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郭子仪知道这事后,吓坏了,他听说儿子口出狂言,几近谋反,“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到宫中面见皇上,请皇上治罪。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仪说:“小俩口吵嘴,话说的过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按照常理,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郭暧说的那句大逆不道的话——“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嫌天子不作!”不仅因为这句话大逆不道,更因为这句话赤裸裸地道出了真相,皇帝心胸再开阔也断不可能容忍有人公开地对皇位进行威胁。郭子仪当然深知这里的利害冲突,所以要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把谋反的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他曲中见直、迂而能返故意演一出苦肉计给皇帝看。皇帝也知道,既然郭子仪无意谋反,以后坐稳江山还得指靠着他,所以也愿意把这件事变成一出喜剧了结!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陪郭子仪敏感的政治觉悟,和大难来临之际的冷静和沉着,不动声色间化险为夷。
历史还记载说,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一次,郭子仪的一名手下将领到外地任职,去汾阳郡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见堂堂的汾阳郡王正为夫人和女儿做奴仆,端着洗脸水,拿着手巾。郭子仪的儿子觉得脸上无光,一齐劝说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自重,不要让外人笑话,郭子仪给儿子们讲明道理,“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一千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也就是说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别人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谣言。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姬妾从来不用回避。一次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唯独没有找郭子仪家的麻烦,这也应验了之前郭子仪预言和判断,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第三,唐王朝风雨飘摇,北斗元帅郭子仪是惟一可以依恃的万里长城,于是他能够屡仆屡起为皇室重用。
肃宗驾崩后,代宗继位,怕郭子仪功高难制,遂将郭子仪罢官。当时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盘踞东都洛阳;李光弼的副使仆固怀恩屯兵汾州(今山西汾阳),决心反唐,秘密引回纥、吐蕃大军侵犯河西。安史之乱,郭子仪两次从叛军手里收复两京,曾经带领过借来的回纥兵,同他们可以说有过并肩战斗的情谊。他在回纥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纥人一向称他为“郭令公”,表示对他的尊敬。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代宗不得已重新启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尚未将军队集结完毕,吐蕃已经攻陷长安,代宗逃亡到了陕州。郭子仪追踪代宗的行踪,一路收集散兵游卒,遂派六军兵马使张知节、乌崇福、孙全绪等率兵万人为前锋,在长安城外扎下大营,插满旗帜,夜里则到处生满篝火,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占领长安的吐蕃军队被这种迷魂阵吓破了胆,加上慑于郭子仪郭令公的威名,一夜之间退出了长安城。
其后,代宗意识到郭子仪是惟一可以依恃的万里长城,于是将其官复原职,重新启用。这时唐王朝最大的心腹之患是仆固怀恩,仆固怀恩联结吐蕃、回纥、党项等数十万大军南下,直接威胁长安。在这种情势下,代宗对三朝元老郭子仪的猜忌暂时被放到了一边,恩宠开始无限升级。先是封郭子仪为尚书令。这可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封赏。尚书令就是首席宰相,有唐一代,按照惯例,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大臣们都不敢再担任这一官职,以示对唐太宗的尊重,常常用别的官职来代替宰相,而不敢称“尚书令”。因此郭子仪两次上书推辞,说“岂臣末职,敢乱大伦?”,正是对这一封赏诚惶诚恐的心情的写照。
建元二年(781年),名满天下的郭子仪去世了,寿高85岁。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今陕西礼泉县),赐谥号“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德宗皇帝还亲自到安福门临哭送行,郭子仪以他一以贯之的光明坦荡为经线,用谨小慎微的敏锐为纬线,在依红偎翠安享富贵之际又能警觉地未雨绸缪,让名噪一时得以留名一世,福禄寿全完成人生功德圆满的谢幕,生前死后,显耀之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