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学文言文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10-20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9万
展开全部

1. 古人是怎么学习文言文的

这个问题虽然我没有通过参考什么史料啊之类的东西得到最真实的答案。但是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

你想啊,你是怎么学现代文的?

要知道,文学形式乃至社会制度等等为什么在某个时代出现那就是因为那个时代适应这样的形式和制度。

也就是说,古人学习文言文(确切的说是语文)是和我们学习的方法几本一致的,要知道,他们平时说话都是用的相对我们来说叫做文言文的东西啊。

好的东西是要背,就像我们有些人背 *** 诗词,散文,也很长啊。

但是长篇大论大家都是没必要被的,他们在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和我们看现在的东西一样啊,直接就看的懂的,并不需要我们看文言文的时候的翻译啊什么的

一点小看法,见笑

2. 古人是怎么写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的

1、上古时期的古人学习文言文,与现代人学习现代语文的方法基本相同。

因为文言文是从商、周、秦汉时期的一般社会语言中产生的,文言与口语差别不大,只不过前者更为简练。学生只需要准确掌握字词就能阅读、理解,进而学习作文。

2、中、下古,也就是唐宋以后的古人学习文言文,同样面临与我们一样的难处。因为社会语言在逐渐发生变化,文言不再是人们的口语。这个阶段的“古人”,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大量的古文中去体会字词义、语法规则。其主要方法是阅读。因而,上学学习也被称为“读书”。对一些后人较少使用的字、词,需要查阅“训诂”类书籍来理解。

这时期的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条件,与现代人存在很大差别。其有利条件是,读书人基本上没有其它课程,能集中精力“读圣贤书”,作文也必须用文言语体,从而能做到专精;不利条件是,语言学的发展是近代以后的事,对于“文言现象”尚没有系统理论,学生的学习,完全靠老师口授和自己的领悟。

3. 怎么学好古代文言文

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

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

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

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

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

 ───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

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nbsp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

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 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nbsp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

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 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nbsp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

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

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

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

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

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