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在文言文
1. 寓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寓[yù]在古文中有3个意思,分别是:
1、用作名词,意思是:住处、居住的地方。
古文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爱敬饬尽,命赐备厚。」
古文释义:因此追溯先父的意向,记录旧臣的计谋,尊崇他们的地位,让他们住的地方更加的大,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君主赏赐的非常丰厚。
2、用作动词,意思是:寄居。
古文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
古文释义:没有居住的房屋,被毁坏的篱笆围墙和花园树木一定要妥善修理。
3、用作动词,意思是: 托付、寄托。
古文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古文释义: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扩展资料
“寓”字的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寓,寄也。从宀,禺声。庽,寓或从广。
白话版《说文解字》:寓,寄居。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禺”作声旁。庽,这是“寓”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广”作边旁。
“寓”字的组词:
1、住处、居住的地方。 【组词】:「公寓」、「寓所」。
2、寄居。 【组词】:「寓居」。
3、托付、寄托。 【组词】:「寓意深远」。
2. 兄弟争产文言文翻译
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应谐录》〕
〖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雁煮着吃好,鸿雁还是烤着吃好。”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
兄弟俩都高兴地同意了。可再次去射雁时,那雁早就飞走了。
【注释】
1. 燔(fán):烤。
2.讼(sòng):裁决。
3.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4.援:拉。
5宜:适合。
6索;寻找,寻求。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3. 子产之从政文言文全文翻译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大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4. 籍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籍 jí 〈名〉 (1) (形声。
从竹,耤( 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
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2) 同本义 [book;register] 籍,簿书也。——《说文》 乃以九畿之籍。
——《周礼·大司马》 掌邦国宾客之体籍。——《周礼·小行人》。
注:“名位尊卑之书。” 非礼也勿籍。
——《左传·成公二年》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 宫观之籍。
——明· 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籍口(户口);籍戎(编入军籍);籍地(官宦门第);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除籍(于簿籍中除名) (3) 泛指书,成册的著作 [book]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梦溪笔谈·活板》 由是文籍生焉。——萧统《文选序》 又如:籍图(文籍图书);书籍;古籍;经籍;典籍 (4)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 [membership]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街问紫芝。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又如:军籍;党籍;外籍;客籍;团籍;队籍 (5) 籍贯 [native place] 顷小儿回籍应举。——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 又如:回籍;原籍 (6)征籍。
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taxes] 实亩实籍。——《诗·大雅·韩奕》 又如:籍税(征收租税);籍赋(赋税);籍敛(征收田税);籍求(敛取);籍取(敛取;征收);籍兵(征集兵士) (7) 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card]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汉书·魏相传》 又 汉代有事需要出入宫门者,皆有门籍悬于宫门,以备案验 词性变化 ◎ 籍 jí 〈动〉 (1) 登记 [register] 籍吏民。
(籍,登记。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花名册、户籍册等。)
——《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籍名(登记籍贯名字);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籍夫(登记征用民夫);籍田(藉田。古代天子亲耕之田。
以所获祭祀宗庙,并寓劝农之意) (2) 没收入官 [confiscate]。如: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 (3) 假借。
通“借” [use as a pretext; make use of]。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 ◎ 籍 jí 〈形〉 杂乱 [in disorder]。
如:狼籍。
5. "壮哉“在古文中的意思
感叹语,"壮"雄壮,壮观,威猛等意.
"哉"用在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多用于感叹句尾,同现代汉语语气词"啊""呀"相当.
例如"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孟子.万章上>>;意思就是子产说:"(这鱼)得到了好地方呀!得到了好地方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小呀!"
这种感叹句大多是名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词句,而形容词作谓语,后面用"哉"表示感叹语气的.
6.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可以作1、动词。
a、意思是“往”或者“去”。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b、意思“取”。
如:“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2、介词。a、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
如:“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b、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等。如:“何有于我。”
——《论语》。c、表示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7. ”故“在古文中的所有解释,求解
◎ 故 gù〈名〉(1) (形声。
从攴( 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
本义:缘故,原因)(2) 同本义 [cause;reason]故,使为之也。——《说文》又明于忧患与故。
——《易·系辞传》则是无故。——《礼记·礼运》夫有其故。
——《国语·楚语》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3) 又如:借故(托故。
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4) 事;事情 [thing]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教、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
——《史记·龟策传》(5)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6)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accident]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8) 旧识;旧交 [old friend]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9)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10)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outmoded conventions]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是时,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
——《汉书·楚元王传》(11)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12) 先,祖先 [ancestors]。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
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13) 旧的事物 [the stale]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14) 又如:吐故纳新(15) 通“诂”( gǔ)。
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并作周官解故。
——《后汉书·贾逵传》词性变化◎ 故 gù〈形〉(1) 原来。旧时的 [ancient;old;former]故,旧也。
——《广韵》反故居些。——《楚辞·招魂》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所谓故国者。
——《孟子·梁惠王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2)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3) 通“古”( gǔ)。
时代久远 [long long ago;ages ago]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故 gù〈动〉(1) 死亡 [die]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
——《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3) 衰老 [be old and feeble]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故 gù〈副〉(1) 故意,存心 [deliberately;on purpose]广故数言欲亡。
——《史记·陈涉世家》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2)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
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3) 同“固”,原来,本来 [first;originally]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此物故非西产。
——《聊斋志异·促织》(4) 仍,还是 [still]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资治通鉴》(5) 通“胡”( hú)。何,何故 [why]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6)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故 gù(1) 因此,所以 [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
——《史记·留侯世家》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战国策·燕策》(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故 gù〈代〉〈方〉∶这;那 [this; that]。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8. 籍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基本字义1. 书,书册:古~。
书~。经~。
典~。2.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贯。
户~。国~。
学~。3. 登记:~没(mò)。
~吏民。4. 征收:~田。
5. 〔~~〕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6.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详细字义〈名〉1. (形声。从竹,耤( jí)声。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2. 同本义 [book;register]籍,簿书也。
——《说文》乃以九畿之籍。——《周礼·大司马》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宫观之籍。——明· 顾炎武《复庵记》3. 又如:籍口(户口);籍戎(编入军籍);籍地(官宦门第);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除籍(于簿籍中除名)4. 泛指书,成册的著作 [book]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孟子·万章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梦溪笔谈·活板》由是文籍生焉。
——萧统《文选序》5. 又如:籍图(文籍图书);书籍;古籍;经籍;典籍6. 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 [membership]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街问紫芝。——李商隐《重过圣女祠》7. 又如:军籍;党籍;外籍;客籍;团籍;队籍8. 籍贯 [native place]顷小儿回籍应举。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9. 又如:回籍;原籍10. 征籍。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taxes]实亩实籍。
——《诗·大雅·韩奕》11. 又如:籍税(征收租税);籍赋(赋税);籍敛(征收田税);籍求(敛取);籍取(敛取;征收);籍兵(征集兵士)12. 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card]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汉书·魏相传》13. 又汉代有事需要出入宫门者,皆有门籍悬于宫门,以备案验〈动〉1. 登记 [register]籍吏民。(籍,登记。
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花名册、户籍册等。)——《史记·项羽本纪》2. 又如:籍名(登记籍贯名字);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籍夫(登记征用民夫);籍田(藉田。
古代天子亲耕之田。以所获祭祀宗庙,并寓劝农之意)3. 没收入官 [confiscate]。
如: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4. 假借。通“借” [use as a pretext; make use of]。
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形〉1. 杂乱 [in disorder]。如:狼籍。
9. 植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植 zhí
名词义
1、形声字。从木直声。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
植,户植也。——《说文》。按,古门外闭,中竖直木,以铁了鸟关之,可加锁者。
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墨子·非儒》
夏屋宫驾,县联房植。——《淮南子·本经》
2、木柱。
于四角立植而县。——《考工记·匠人》注
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墨子》。
3、引申为支柱;柱本。
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淮南子·览冥》。注:“谓材也。”
君子谓坚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明· 冯梦龙《智囊补》
4、特指筑城墙两端所竖的木柱。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周礼·夏官·大司马》
5、又指悬挂蚕箔的柱子。
槌,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植。——《方言》
6、植物,谷类、花草、树木等的统称。如:植保(植物保护);植株(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植物体);动植物。
7、通“志”( zhì)。志向。
上无固植。——《管子·法法》。注:“植,志也。”
弱颜固植。——《楚辞·招魂》
8、姓
动词义
1、栽种;种植;生长。
植,种也。——《广雅·释地》
我有田畴,而子产植之。——《吕氏春秋·乐成》。注:“植,长也。”
东西植松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杂兰植桂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种植之利。——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移植。如:植皮(移植皮肤);植移(移植)。
3、立;树立。
令获者植旌。——《周礼·田仆》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植杖而耘耔。——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植刃道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亭亭净植。——宋· 周敦颐《爱莲说》
植梯接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4、建立。
其实皆植党营私,为蠹国害民之事。——顾炎武《日知录》
5、竖立。
诸侯必值耳。——《淮南子·人世间》
6、通“置”( zhì)。安放;放置。
植璧秉珪。——《书·金縢》。疏:“植,古置字。”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天下之势倒植矣。——贾谊《威不信》
汇总:
(1)户植。门外闭时用以加锁的中立直木。
(2)木柱。
(3)引申为支柱,根本。
(4)特指筑城墙两端所竖的木柱。
(5)特指悬挂蚕箔的柱子。
(6)棱角。
(7)直。与横、曲、歪斜相对。
(8)刚强。
(9)植物;草木。
(10)种植;栽种。
(11)插。
(12)生长。
(13)树立;建立。
(14)直立。
(15)拄,倚扶。《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位夫子?’植其杖而芸。”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植,倚也。”一说为立。朱熹集注:“植,立之也。”
(16)扶植。
(17)行列。
(18)主持者。监督工事的将领。
(19)心志。
(20)置。放置;设置。
(21)通“殖”。瘠弱。
(22)姓。明有植以进;清有植敏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