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要点
历史1必修介绍
陈其
一、本模块主要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册属于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主要内容表述如下:
“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这段文字概括了本模块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人类历史中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根据《标准》,本模块学习的目的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二、本模块结构
本模块的编写,严格遵照《标准》制定的学习要点,采用专题体和中外合编的方式,全书共分为9个专题。
在中国历史方面,设有5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这些专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某历史阶段最为突出的政治主题、以时间为序来展开讲述的。
其中,专题一主要是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专题二和专题三主要是近代历史的内容,专题二重点是讲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三重点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这两个专题联系密切,专题二为专题三的讲述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
通过专题二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就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专题三通过对主要民主革命运动的讲述,说明了这一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 ***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专题四和专题五是关于现代历史的部分,内政与外交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
专题四重点介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阐明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专题五主要是讲现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奉行的方针政策、在外交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国积极参加的外交活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世界历史方面,设有4个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各个专题间,特别是前三个专题之间,不但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也有学科内部的科学逻辑。
专题一论述的是西方古代民主与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专题二虽然跨过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但还是围绕主题,叙述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
专题三与专题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叙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的出现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的历史过程。
专题四叙述了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格局特征,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实际上,它叙述了战后从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转变过程。
本册教科书根据专题分为9个单元,共27篇课文。
外加3个活动课,共计30篇课文,33课时。
其中,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各为2课时/课,其他均为1课时/课。
三、重视探究学习能力
除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同样受到重视。
《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据此,编者特别设计了三节探究活动课:
(1)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
(2)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
(3)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
设置三节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
四、本模块与其他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恩格斯在1883年《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中说: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解释……”
所以,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时,首先要对另外其他两个必修模块进行研究,相互参照,彼此照应,这样不但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加深对政治问题的理解。
如《历史1(必修)》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历史2(必修)》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1(必修)》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历史2(必修)》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备课时应适当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问题。
五、本模块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模块专题比较多,而且历史跨度大,中外兼顾,因而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内容
实验教科书的内容相对集中,新知识点专深些。
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等。
再如,《标准》对世界古代中世纪没有任何交代,在初中课标教材中铺垫也很少,学生们对诸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封建国家的产生没有任何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也没有知识储备,不易深入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产生的艰难性、曲折性和历史进步性。
当然,教学时主要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和作用,细节不必特别拘泥,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就可以。
2.新概念
教科书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宗法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
这些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全新的概念,也属比较专深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炼精髓,详略得当地讲授。
如讲第七单元第3课的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些是学生们从未接触的内容,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不特别注意。
所以,在教学时要突出各国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之间的关系,注意这样的政治制度表达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程度;注意比较教科书所涉及到的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的共性和特点。
3.观点的正确把握
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依据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如: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评价的问题。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
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再如: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问题。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
4.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不要割裂
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
比如: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时期,也是西方资产阶级向世界扩张和争夺市场的时候,所以如果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结合起来,如与义和团运动等加以联系,各专题之间就能形成有整体感、有逻辑联系的较为完整的历史画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