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是什么级别的官职?
明朝的时候,侍郎属于正三品。清朝的时候侍郎成为了正二品官员。
侍郎,古代官名,属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副官称为门下侍郎(黄门侍郎)。宋元明清不改。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六部侍郎升为正三品。之后,清朝沿袭旧制,亦设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历朝职能
1、汉代
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2、唐代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年),复称中书侍郎。
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为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3、明代
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
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4、清代
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
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
古代中国官职中的"侍郎"通常是一个相对高级的官职,但其具体级别在不同朝代和政权下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侍郎的级别相对较高,他们通常担任要职,参与政府的管理和决策。
以下是侍郎在不同朝代中的一些典型情况:
汉朝: 在汉朝,侍郎通常分为中侍郎和侍郎两个级别。中侍郎地位更高,负责皇帝的机要事务,而侍郎则负责协助中央政府的管理工作。他们通常是皇帝的亲近顾问。
唐朝: 在唐朝,侍郎的级别相对较高,通常是参与朝政的高级官员。唐朝宰相、宰相的副手通常担任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等职位。
宋朝: 宋朝的侍郎分为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主要负责中书省的事务,而门下侍郎主要负责宰相的协助工作,属于重要的政府高官。
需要注意的是,侍郎的确切级别和职责可能在不同朝代和政府体制下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历史背景下,侍郎的地位和职能可能会有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