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耿氏的历史和现状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
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耿弇,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近代 *** 革命家耿青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耿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与地名有关。
相传在今河南温县东部一带,在商朝时被称为邢,由于与耿字的读音相近也称耿。
在其第14任国王祖乙在位时,因为不满于国都相的残破,将国都迁到这里,使之一度成为商王朝的统治中心。
后来,由祖乙六传至盘庚,才将国都从这里迁走,定居于殷。
在盘庚南迁时,一部分商朝王族不愿南迁,因而留居下来,并以地名为姓氏,成为历史上最早一批以耿为姓的人。
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耿国是由国名而来的姓氏。
另外,在古今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以耿为姓的人。
耿(Gě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
据<姓氏考略>、<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
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
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
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
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
后来为了与读做(Xí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商代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掉。
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疑与“2”说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耿姓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
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
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
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
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
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
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
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
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
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
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