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苋菜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野苋菜的别名
- 4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苋菜
- 4.1 野苋菜的别名
- 4.2 来源
- 4.3 性味
- 4.4 功能主治
- 4.5 野苋菜的用法用量
- 4.6 摘录
- 5 《中华本草》:野苋菜
- 5.1 出处
- 5.2 拼音名
- 5.3 野苋菜的别名
- 5.4 来源
- 5.5 原形态
- 5.6 生境分布
- 5.7 性状
- 5.8 化学成份
- 5.9 性味
- 5.10 归经
- 5.11 功能主治
- 5.12 野苋菜的用法用量
- 5.13 附方
- 5.14 各家论述
- 5.15 野苋菜的临床应用
- 5.16 摘录
- 6 野苋菜的营养价值
- 7 野苋菜适合的人群
- 8 野苋菜的食疗功效
- 9 与野苋菜相克的食物
- 10 野苋菜的食用建议
- 附:
- 1 古籍中的野苋菜
1 拼音
yě xiàn cài
2 概述
野苋菜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苋的茎叶,其嫩苗和嫩茎叶可食用。苋菜原本是一种野菜,近几年才摆上餐桌。
有的地区把苋菜称为“长寿菜”。因其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且都是易被人体吸收的重要物质。同时对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加快骨折愈合,减肥排毒,防止便秘和贫血患者、临产孕妇的绝佳美食。
生于田野、路旁、村边。 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夏、秋采收全草或根,鲜用或晒干;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可做中药用。
3 野苋菜的别名
假苋菜、土苋菜、刺刺菜、野苋菜、野勒苋
4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苋菜
4.1 野苋菜的别名
细苋、白苋
4.2 来源
苋科苋属植物绿苋Amaranthus viridis L.,以全草及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4.3 性味
甘、淡,微寒。
4.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痔疮肿痛。
4.5 野苋菜的用法用量
1~2两。
4.6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野苋菜
5.1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5.2 拼音名
Yě Xiàn Cài
5.3 野苋菜的别名
野苋、光苋菜
5.4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和反枝苋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maranthus lividus L.[A.blitumauct. Non L.」。
2.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5.5 原形态
1.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茎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条棱,无毛,淡绿色至暗紫色,上部暗红带绿,平卧上升。单叶互生;叶柄长13.5cm;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cm,宽13cm,先端凹缺或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或稍呈波状。花单性或杂性,花小;簇生叶腋或成顶生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干膜质,长圆形;花被片3,细长圆形,先端钝而有微尖,向内曲;雄蕊3;柱头3或2,线形,果熟时脱落。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或略具皱纹。种子环形,黑色至黑褐色,边缘具环状边。花期78月,果期89月。
2.一年生草本,高2080cm。茎直立,粗壮,单一或分枝,稍具钝棱,密生短柔毛。叶柄长1.55.5cm,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2cm,宽25cm,先端微凸,具小芒尖,基部楔形,两面和边缘有柔毛;花单性或杂性,集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苍片和小苞片干膜质,鉆形,长46mm,花被片5,白色,具一淡绿色中脉;雄花的雄蕊比花被片稍长;雌花柱3,内侧有小齿。胞果扁球形,小,淡绿色,盖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棕色或黑色,边缘钝。花期78月,果期89月。
5.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庭园、路边等处。
2.生于旷野、田间或村舍附近草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台湾、河南等地。
5.7 性状
性状鉴别(1)凹头苋主根较直。茎长1030cm,基部分枝,淡绿色至暗紫色。叶片皱缩,展平后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cm,宽13cm,朱端凹缺,有1芒尖,或不显,基部阔楔形;叶柄与叶片近等长。稳状花序。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气微,味淡。
(2)反枝昆 主根较直。茎长2080cm,稍具钝棱,被短柔毛。叶片皱缩,展平后菱状卵形或椭圆形,长512cm,宽25cm,先端微凸,具小凸尖,两面和边缘有柔毛;叶柄长1.55.5cm。圆锥花序。胞果扁卵形,盖裂。气徽,味淡。
5.8 化学成份
1.凹头苋 全草含苋菜红甙(amarantin)[1],叶含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malvidin-3-glucoside)和芍药花素3葡萄糖甙(peonidin3glucoside)[2]。
2.反枝苋 全草含饱和的和不饱和的脂肪酸有亚麻酸(linolenis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3]。叶含谷氨酸(glutamicacid),天冬氨酸(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组胺酸(histidine),葡糖胺(glucosamine),半乳糖胺(galactosamine)[4]。组织培养的挥发油分析有顺3己烯1醇(cis3hexen1ol).1乙醇(1hexanol),反2已烯1醇(trans2hexen-1-ol)[5]
5.9 性味
甘;性微寒
5.10 归经
大肠;小肠经
5.11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主痢疾;腹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蜂螫伤;小便不利;水肿
5.12 野苋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5.13 附方
①治痢疾:鲜野苋根一至二两,水煎服。②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一两,水煎服。③治乳痈:鲜野苋根一至二两,鸭蛋一个,水煎服;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④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一至二两,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⑤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⑥治毒蛇咬伤: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服;或鲜全草一两,杨梅鲜树皮三钱,水煎调泻盐三钱服。(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5.14 各家论述
1. 苏轼《物类相感志》:蜂叮痛,以野宽菜捣敷之。
2.《滇南本草》:白者去肺中痰结,赤者破肠胃中血积。赤白同用,打肚腹毛发之积,消虫积,杀寸白虫,下气。洗皮肤瘙痒、皮肤游走之风。
3.《中国药植图鉴》:缓和止痛、收敛、利尿、解热;种子能利民、明目。
4.《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
5.15 野苋菜的临床应用
治疗甲状腺肿大。取鲜野苋菜根、茎2两,猪肉2两(或用冰糖5钱),水煎,分两次饭后服。轻者1周,重者3周即可见效。
5.16 摘录
《中华本草》
6 野苋菜的营养价值
苋菜叶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内痉挛。
同时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能。苋菜还是减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同时常吃苋菜可增强体质,苋菜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所含的蛋白质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体吸收,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强身健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长寿菜”之称。
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苋莱中铁,钙的含量均比菠菜高,为鲜蔬菜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苋莱中不含草酸,所含钙、铁进人人体后很容易被吸收利用。因此,苋菜能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对骨折的愈合具有一定的食疗价值。
同时也适宜于妇女和老年人食用,对牙齿和骨骼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苋菜对于维持正常心肌活动,促进凝血也大有裨益,这是因为它所含丰富的铁可以合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有造血和携带氧气的功能,最宜贫血患者食用。
因此我国民间常将苋菜与马齿苋,一起视为骨折之人和临产孕妇的最佳食蔬。
7 野苋菜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更适合老年人、幼儿、妇女、减肥者食用。
2. 脾胃虚寒者忌食;平素胃肠有寒气、易腹泻的人也不宜多食。
8 野苋菜的食疗功效
苋菜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经;
具有清利湿热、清肝解毒的功效。
9 与野苋菜相克的食物
苋菜禁忌与甲鱼、龟肉同食。
10 野苋菜的食用建议
治痢疾:鲜野苋根一至二两,水煎服。
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一两,水煎服。
治乳痈:鲜野苋根一至二两,鸭蛋一个,水煎服;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
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一至二两,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
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治毒蛇咬伤: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服;或鲜全草一两,杨梅鲜树皮三钱,水煎调泻盐三钱服。
古籍中的野苋菜
- 《冷庐医话》:[卷四]目
,偶过茶肆小憩,有乡人教以用十字路口及乡村屋旁野苋菜煎汤,入沙壶中乘热熏之,日行数次,如是半月复明...
- 《归砚录》:卷二
遍求良医不效。有友人教以用十字路口及人家屋脚旁野苋菜,煎汤注壶内,塞住壶嘴,以双目就壶熏之。日渐见...
- 《疡医大全》:[卷三十八蛇虎伤部]蜂叮门主方
起,就伤处敷之。又方蜂房焙为末,猪油调敷。又方野苋菜捣敷。又方火纸卷烟熏。又方香油搽。又方野苎叶擦...
- 《滇南本草》:[第二卷]野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