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优秀作文1000字
展开全部
篇一:端午节作文
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我也了解一些,据说是纪念屈原,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广泛升入人心。因此,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这一天无论到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丰盛的佳肴,还可以享受节日里浓浓的温情。
大家都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重头戏。每家每户都为包粽子这个大工程准备着,虽然我家没做,但是几天前我已在舅舅家体验到了整个制作过程,让我回味无穷。
首先放一些几抖糯米浸泡一整晚。天亮了,我和表姐们就去采摘棕叶。棕叶枝细叶大,生于阴面的山间谷底,一棵上长得很茂盛,经过我们精挑细选,一会儿,袋子就丰满了。回去的山路上虽然有些崎岖,但在这绿水青山,溪涧流水潺潺,林间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我们仍是迈着轻快的步伐。
下午,我们就进行了包粽的活动。一大盆生糯米,一盆香喷喷的猪肉和花生,还有几条白细的小绳挂在椅子上以便包扎和节省空间。我和表姐们都跃跃欲试,便也跟着学,也能学出几分模样。一般都是三角粽,但也能做出新花样,如长长的、微型的。一个个给粽枝紧紧地捆在空中,四个一小串,八个十六个为大串。一串串都躺到大铁锅里,烧了很长时间,扑鼻的粽香
才慢慢地从锅里散发出来。我们在厨房里俳徊,张望,直咽口水,我们还直念叨着呆会要吃多少个,非得吃个够!锅盖终于掀开了,粽子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吃了一个又一个。我们都洋溢在节日的欢乐中。
今天,我也尝遍了各家送的粽子,各有各的风味,五花八门。午餐是节日的高潮。粽子依然占主体地位,一大盘粽子居中,青黛色的外衣,四角如菱,系着淡青的腰带。腰带打的是活结,一抽就撒;要是打成死结,就叫骂娘粽-急着要吃,可又解不开,就骂开了。其次是酿豆腐,这是我家节日里少不了的特色菜了,字面看也许你会觉得很麻烦,其实不难。用剁碎的猪肉放些香料,然后在豆腐上掀一个小坑,把猪肉捏进去,简直一个精品,再一个个放进油里炸,便是黄澄澄的方金子一般,那股香味更是诱人,令人“口水直流三千丈”,其它也就几样家常小菜。虽然这样也不算很丰富,但我还是很开心,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电视上,也报道了城市端午节的一些消息。令人新奇的是那个“粽王”,摆在那大厅前让人观看,有人还拥抱它,感受它的硕大,报道说可以让几千人吃个够,真令人耳目一新。还有那一幕幕壮观的赛龙舟,轰鸣的敲鼓声,人们的呼喊声,绘成一幅美妙的赛龙舟图。
端午节从泪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棕叶式的青绿。端午节里,那个过程,那种氛围,那种乐趣,都让我们回味无穷。
这是一篇叙事作文,作者描写了端午节时的情景。文章语言优美,如“还有那一幕幕壮观的赛龙舟,轰鸣的敲鼓声,人们的呼喊声,绘成一幅美妙的赛龙舟图”,形象生动。结尾部分作者抒发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篇二:端午节
逛庙会
端午节在一些地方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传统是在玄帝庙上唱戏。
逛城墙
我省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这一日,周长九里的城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真可谓“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转完城墙,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庙祈祷一番。今天,则更多地是为了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了。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伞、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端午面目之四:文化遗产精神家园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必胜客,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却不知道年画。糖人,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端午节的放假表明我们国家的文化自觉和对民俗的尊重及保护。也为端午文化的传承和光大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但仅有放假还是不够的。
抢端午,争遗产,传承费思量
之争——韩国端午胜过中国端午?
端午节源于中国,它是一个民俗的节日也是一个民族的节日,2005年韩国的“端午江陵祭”被联合国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曾引起国人哗然。
简单地说就是“彼端午非此端午”。韩国的端午“不吃粽子,不赛龙舟,也不纪念屈原”,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它的出现可以算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一种特有的有趣的文化现象。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护神和英雄等,还有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26年,因为其时间是从每年的阴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中国很少有如此规模群众性的祭祀活动。
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而且随着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陆续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地。日本的端午很多习俗如吃粽子、喝菖蒲酒、沐菖蒲浴等均和我们一样。而韩国则发展为以“山神祭”为核心的节日。“江陵端午祭”至今还生机勃勃地传承着,根本原因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精神依然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依然是他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彼此朝夕相处,须臾不离。正是民众的自觉参与,推动着传统自然地传承与衍变,生生不息。
之忧——粽子唱“独角戏”?
令人担忧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剧烈的社会转型,让传统文化陷入了逐渐失落和呼唤回归的双重齿轮中。端午节等全国性民俗节日文化遗产在大都市已经遭到了较大的损害,有的被人为淡化,有的被扭曲变形。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失去了应有的热情。
走进大大小小的商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粽子在提示着人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很多人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但有关端午节的其他风俗,知之甚少。作家冯骥才表示,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节日是吃点好东西,穿些好衣裳。
而每逢传统节日,精明的商家会挖空心思做文章。端午节,商家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抢金夺银”的机会。于是,动辄上百一只的粽子被生产出来,摆上商场、超市最显眼的位置。
正是因为人们将一些传统节日推向市场,民俗变成了卖点。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断了。
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没。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必胜客、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年画、糖人、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
之思——全民参与充实端午内涵
节日民俗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
屈原的传说很完美地把古代五月份的民俗结合了起来,现在国家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假日以后,就应该充实其节日的内涵。怎么过端午节,有两个资源可以利用。首先看古人怎么过端午节,把有意思的东西复活,这些内容在古籍里有记载。另外就是考察传统民俗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把他们的做法跟当代社会融合到一块。
我们可以每年都去发掘端午节的内涵,慢慢积累,最后建成一个比较好的端午节。像韩国的端午祭,当初也衰落得很厉害,后来一些学者进行发掘,弄得影响很大。日韩两国都是全民参与过端午节,作为端午节的起源地,中国更可以全民参与。除了吃粽子、划龙舟,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应当一起努力,借鉴传统因素创造出一些适合现代生活的过节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有利于建立和强化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前辈不说,后辈就不会了解,如果连前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
作者以“端午节”为主题,讲述了自己在端午节和家人一起逛庙会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内容完整充实,语言流畅自然,如“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立意浅显而耐人寻味。
篇三:端午节作文
今天让我欢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我从妈妈那刚一打听到,就高兴的欢蹦乱跳。因为呀!这个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的来源是由于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人有个疑问: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比赛划龙船呢?事情是这样来的。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爱国,为皇帝出谋划策,但有些红眼病者觉得屈原势力太大,多管闲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谎言,把屈原撤了职,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而被*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经常到汩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块大石跳河自杀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处波浪起伏,哪儿有屈原的什么痕迹。大伙很伤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也让江里的鱼虾、蛟龙、鱼······等动物饱了肚子,就不再伤害屈原的身体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办了,后来他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的小船改为赛龙船。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啊!!端午节的由来可真多呀,我喜欢端午节的美、喜欢端午节的热闹、喜欢端午节的粽子,喜欢屈原那种爱国精神,当然我还喜欢玩的赛龙舟!你喜欢端午节吗?
文章酣畅淋漓,详略得当,结构合理,过渡也很自然,由此可见文章作者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底。全文都是围绕“端午节”来描写的,通篇读完,给人以一种一气呵成意境悠远的感受。
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我也了解一些,据说是纪念屈原,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广泛升入人心。因此,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这一天无论到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丰盛的佳肴,还可以享受节日里浓浓的温情。
大家都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重头戏。每家每户都为包粽子这个大工程准备着,虽然我家没做,但是几天前我已在舅舅家体验到了整个制作过程,让我回味无穷。
首先放一些几抖糯米浸泡一整晚。天亮了,我和表姐们就去采摘棕叶。棕叶枝细叶大,生于阴面的山间谷底,一棵上长得很茂盛,经过我们精挑细选,一会儿,袋子就丰满了。回去的山路上虽然有些崎岖,但在这绿水青山,溪涧流水潺潺,林间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我们仍是迈着轻快的步伐。
下午,我们就进行了包粽的活动。一大盆生糯米,一盆香喷喷的猪肉和花生,还有几条白细的小绳挂在椅子上以便包扎和节省空间。我和表姐们都跃跃欲试,便也跟着学,也能学出几分模样。一般都是三角粽,但也能做出新花样,如长长的、微型的。一个个给粽枝紧紧地捆在空中,四个一小串,八个十六个为大串。一串串都躺到大铁锅里,烧了很长时间,扑鼻的粽香
才慢慢地从锅里散发出来。我们在厨房里俳徊,张望,直咽口水,我们还直念叨着呆会要吃多少个,非得吃个够!锅盖终于掀开了,粽子的香气扑面而来,我吃了一个又一个。我们都洋溢在节日的欢乐中。
今天,我也尝遍了各家送的粽子,各有各的风味,五花八门。午餐是节日的高潮。粽子依然占主体地位,一大盘粽子居中,青黛色的外衣,四角如菱,系着淡青的腰带。腰带打的是活结,一抽就撒;要是打成死结,就叫骂娘粽-急着要吃,可又解不开,就骂开了。其次是酿豆腐,这是我家节日里少不了的特色菜了,字面看也许你会觉得很麻烦,其实不难。用剁碎的猪肉放些香料,然后在豆腐上掀一个小坑,把猪肉捏进去,简直一个精品,再一个个放进油里炸,便是黄澄澄的方金子一般,那股香味更是诱人,令人“口水直流三千丈”,其它也就几样家常小菜。虽然这样也不算很丰富,但我还是很开心,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电视上,也报道了城市端午节的一些消息。令人新奇的是那个“粽王”,摆在那大厅前让人观看,有人还拥抱它,感受它的硕大,报道说可以让几千人吃个够,真令人耳目一新。还有那一幕幕壮观的赛龙舟,轰鸣的敲鼓声,人们的呼喊声,绘成一幅美妙的赛龙舟图。
端午节从泪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棕叶式的青绿。端午节里,那个过程,那种氛围,那种乐趣,都让我们回味无穷。
这是一篇叙事作文,作者描写了端午节时的情景。文章语言优美,如“还有那一幕幕壮观的赛龙舟,轰鸣的敲鼓声,人们的呼喊声,绘成一幅美妙的赛龙舟图”,形象生动。结尾部分作者抒发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篇二:端午节
逛庙会
端午节在一些地方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传统是在玄帝庙上唱戏。
逛城墙
我省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这一日,周长九里的城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真可谓“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转完城墙,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庙祈祷一番。今天,则更多地是为了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了。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伞、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端午面目之四:文化遗产精神家园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必胜客,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却不知道年画。糖人,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端午节的放假表明我们国家的文化自觉和对民俗的尊重及保护。也为端午文化的传承和光大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但仅有放假还是不够的。
抢端午,争遗产,传承费思量
之争——韩国端午胜过中国端午?
端午节源于中国,它是一个民俗的节日也是一个民族的节日,2005年韩国的“端午江陵祭”被联合国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曾引起国人哗然。
简单地说就是“彼端午非此端午”。韩国的端午“不吃粽子,不赛龙舟,也不纪念屈原”,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它的出现可以算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一种特有的有趣的文化现象。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护神和英雄等,还有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26年,因为其时间是从每年的阴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中国很少有如此规模群众性的祭祀活动。
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而且随着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陆续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地。日本的端午很多习俗如吃粽子、喝菖蒲酒、沐菖蒲浴等均和我们一样。而韩国则发展为以“山神祭”为核心的节日。“江陵端午祭”至今还生机勃勃地传承着,根本原因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精神依然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依然是他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彼此朝夕相处,须臾不离。正是民众的自觉参与,推动着传统自然地传承与衍变,生生不息。
之忧——粽子唱“独角戏”?
令人担忧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剧烈的社会转型,让传统文化陷入了逐渐失落和呼唤回归的双重齿轮中。端午节等全国性民俗节日文化遗产在大都市已经遭到了较大的损害,有的被人为淡化,有的被扭曲变形。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失去了应有的热情。
走进大大小小的商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粽子在提示着人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很多人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但有关端午节的其他风俗,知之甚少。作家冯骥才表示,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节日是吃点好东西,穿些好衣裳。
而每逢传统节日,精明的商家会挖空心思做文章。端午节,商家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抢金夺银”的机会。于是,动辄上百一只的粽子被生产出来,摆上商场、超市最显眼的位置。
正是因为人们将一些传统节日推向市场,民俗变成了卖点。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断了。
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没。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必胜客、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年画、糖人、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
之思——全民参与充实端午内涵
节日民俗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
屈原的传说很完美地把古代五月份的民俗结合了起来,现在国家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假日以后,就应该充实其节日的内涵。怎么过端午节,有两个资源可以利用。首先看古人怎么过端午节,把有意思的东西复活,这些内容在古籍里有记载。另外就是考察传统民俗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把他们的做法跟当代社会融合到一块。
我们可以每年都去发掘端午节的内涵,慢慢积累,最后建成一个比较好的端午节。像韩国的端午祭,当初也衰落得很厉害,后来一些学者进行发掘,弄得影响很大。日韩两国都是全民参与过端午节,作为端午节的起源地,中国更可以全民参与。除了吃粽子、划龙舟,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应当一起努力,借鉴传统因素创造出一些适合现代生活的过节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有利于建立和强化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前辈不说,后辈就不会了解,如果连前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
作者以“端午节”为主题,讲述了自己在端午节和家人一起逛庙会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内容完整充实,语言流畅自然,如“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立意浅显而耐人寻味。
篇三:端午节作文
今天让我欢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我从妈妈那刚一打听到,就高兴的欢蹦乱跳。因为呀!这个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的来源是由于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人有个疑问: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比赛划龙船呢?事情是这样来的。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爱国,为皇帝出谋划策,但有些红眼病者觉得屈原势力太大,多管闲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谎言,把屈原撤了职,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而被*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经常到汩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块大石跳河自杀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处波浪起伏,哪儿有屈原的什么痕迹。大伙很伤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也让江里的鱼虾、蛟龙、鱼······等动物饱了肚子,就不再伤害屈原的身体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办了,后来他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的小船改为赛龙船。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啊!!端午节的由来可真多呀,我喜欢端午节的美、喜欢端午节的热闹、喜欢端午节的粽子,喜欢屈原那种爱国精神,当然我还喜欢玩的赛龙舟!你喜欢端午节吗?
文章酣畅淋漓,详略得当,结构合理,过渡也很自然,由此可见文章作者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底。全文都是围绕“端午节”来描写的,通篇读完,给人以一种一气呵成意境悠远的感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