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避雷针是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8世纪中期发明的,其主要原理是提供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的导电路径,使得雷电能更容易地流经避雷针,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闪电击中的损害。
避雷针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导电性能好:避雷针通常由铜或铝等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导至地面。
尖锐的顶端:避雷针的顶端通常设计为尖锐形状,这有助于集中周围的电场。在雷暴期间,云层和地面之间的电势差会增大,尖锐的避雷针顶端会产生更强的电场,从而使得闪电更容易地击中避雷针而非建筑物本身。
地线连接:避雷针通过地线与地面连接。当闪电击中避雷针时,地线能够将雷电有效地引导至地面,从而避免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安装位置:避雷针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或其他容易受到雷击的地方。这样,在闪电袭击时,避雷针成为建筑物上电势差最大的点,从而有更大概率吸引闪电。
避雷针的设计和原理使其在雷电袭击时能够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从而减少对建筑物和其中的人员、设备等的损害。然而,避雷针并不能完全消除闪电带来的风险,而是通过提供一个更可靠的路径来引导闪电,降低闪电对建筑物的影响。
展开全部
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筑物、设施和人员免受雷击的装置。其原理是通过将针状导体放置在建筑物或其他设施的高处,与地面接地形成一个较低阻抗的导体通路,使得当雷电击中时,避雷针会引导雷电通过这个导体通路流入地下而不是穿过建筑物或设施。
具体来说,根据静电场分布规律,雷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电势差,当电势差足够大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高度适当的针状导体放置在建筑物或设施上,它就能够吸收电荷并在其末端产生电晕放电,从而通过高空与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势差,让雷电沿着针状导体而不是建筑物或设施传导到地面,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或设施的目的。
具体来说,根据静电场分布规律,雷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电势差,当电势差足够大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高度适当的针状导体放置在建筑物或设施上,它就能够吸收电荷并在其末端产生电晕放电,从而通过高空与地面之间形成的电势差,让雷电沿着针状导体而不是建筑物或设施传导到地面,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或设施的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