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泥塑教学
泥塑教学的“三个开拓”以此来锻炼的学生眼、手、脑各部分的协调,增强教学的效果。关键字:开拓眼界思维双手
日本学者阿部七五三吉说:“手工教育是提供眼睛、手指以及精神之间有机配合的方法,手工课的目的在于寻找物品制作过程中的价值,就是说学生制作完成的物品不是最终追求,而通过制作物品,达到人格形成才是目标。”手工课的教学在低幼儿童阶段主要偏重于“做”的工艺性与趣味性,最近我所教的一年级《玩泥巴》一课就属于手工教育。
“玩泥巴”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有了泥巴他们就有玩不够的乐趣,陶泥的软质特性利于成型,更是孩子们乐于摆弄的材料。所以我认为在泥塑教学中要师法自然,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想像力,让其手随心动,自由自在的去捏塑自己内心的世界,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泥塑教学中要做到“三个开拓”:
一:开拓学生的眼界
低年纪的学生此时正处在图式时期,开始向写实阶段迈进。学生开始画和制作自己喜欢的,特别熟悉的事物,常常出现奇特的想法,也能把握住大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对周围生活的感悟对审美的下意识的感知和提高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所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在此时就尤为重要了。在低年级泥塑教学中这种能力的提高来源于两点:
1.加强对身边人和物的观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制作基础是对身边的人和物的观察在脑海中的积累。我认为美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多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各部分的结构、大小比例,而且要注意观察其动作形态。例如,在上学期泥塑课中,有些学生比较喜欢恐龙的等动物,我就提供相关的VCD,通过观察和欣赏,孩子们对恐龙就有了一个直观的、多维的认识,在了解到恐龙生活习性的同时,也更清楚地观察到恐龙从动态到静态、从正面到侧面等多种角度的外形特征,因此,在此基础孩子们塑造出来的恐龙形象就更加生动了。
2.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在观察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欣赏内容主要可以集中在三大层次上:1)雕塑的历史起源,介绍中外古今的雕塑作品,如中国半坡彩陶、古希腊、古罗马雕像,介绍产生的时代、背景、用途等。2)泥塑的种类。3)雕塑的发展,主要着重介绍近现代雕塑发展中新的创作思路、新的表现方法,同时向学生出示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彩色图片以及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从具体作品的造型、形式、主题、年代、手法、气氛等要素,进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感受和认真细致的分析。鼓励学生多看,多动脑,开拓他们的眼界,使学生在对优秀雕塑作品的欣赏中,情感得到升华,为下一步创造自己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思维需要形状”,想象是创造的思维构想,在泥塑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中国式的过渡的约束,二是西方式过渡的放开。我认为要使学生的泥塑作品不拘泥实物,不是单纯的模仿,不放任自流。必须取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之长补其短,能否创造出一种较为完善的泥塑教学模式促动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去认识、观察与欣赏事物,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必须要开拓学生的思维,这就要结合讲授,以最简单的基本技法,带动学生去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比较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表现自己的想法,展示自我的看见,从而使学生的泥塑造型能力得到发展。我在教学中,并不是单纯的一言堂,而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培养开拓思维入手,结合童话故事、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故事和音乐中探航,在行为中思考想象。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点拨、肯定的作用,千万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去否定学生的作品,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其想象力,提高其造型思维能力,并相信鼓励每个学生你们的作品都是最棒的。
三.开拓学生的双手
泥塑的最终的过程还是一个制作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处在低年级的学生有教强的动手欲望,但动手的能力不强。我在教学中,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了原来由教师单单传授知识技能的授课方法。在除传授一些简单传统的捏制方法,制作技法如:搓、捏、压、揉等以外,主要以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放手去尝试,选择各种其他方法,利用自己身边材料形成自己的新技法来塑造出简单造型。如在课前让学生回家去找一些有肌理的废旧材料,比如:瓦楞纸,塑料瓶、树皮等。在课上运用自己找的材料,结合自己作品的特点,对泥进行一些特殊的加工,使自己的的作品别具一格,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同时开拓了学生的双手,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这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泥塑的过程实际上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低年级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立体三维空间意识,我在上文中所提倡的“三个开拓”所锻炼的正是学生眼、手、脑各部分的协调,在低年级泥塑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使课程更加紧凑,更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