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我军为何先打辽沈
三大战役我军为何先打辽沈
解放战争于1946年开始,于1948年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解放军通过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改变了双方的实力对比,从而具备了向国民党发动战略攻势的能力。
1948年,“三大战役”的初步方案已经确定,解放军高层经过研究讨论后,决定先对东北辽沈地区的国民党部队发起进攻。那么,东北地区并非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解放军为何先选择打辽沈战役呢?
一、东北为重要的煤铁重工业区
东北地区盛产煤矿与铁矿,具备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东北地区在此前建立了较为成体系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40年代,东北煤产量占全国的49.4%,生铁产量占87.7%,钢材产量占93%,发电量占93.3%,硫酸产量占69%,苏打灰产量占60%,水泥产量占66%,机械工业产量占95%(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
工业是支撑现代军事的基础,如果完全控制了东北地区,也就意味着可以为军队提供多样的物资,从而进一步增强军队战斗力。
二、东北的解放军兵力占优势
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经过解放军(此前的东北民主联军)的数年打击后,人员装备损失惨重,控制区域不断缩小。到1948年秋季,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剩下55万人,控制的区域与人口仅有3%与14%,且国民党部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以及附近区域,相互之间的陆路联系已完全被切断。
而相比之下,解放军在东北的兵力发展到100万,其中野战军70万,地方军30万,总兵力超过国民党军近一倍,东北解放区的面积与人口也分别占东北总面积和总人口的97%与86%。
三、东北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中心在南京,与东北地区距离遥远。如果东北发生战役,那么远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就会因为战线过长、远离政权中心的缘故,难以与南京国民党中心建立及时的联系,也难以与其他的国民党部队协同配合,而陷入不利的局面。
相反,东北地区距离各大解放区很近,解放军相较于国民党而言,可以更快地将各种战斗资源投入到东北战场上。同时,东北处于中国的最北方,解放军控制了东北地区后,即使在以后的战斗中处于不利局面,也可以将大部队撤到东北地区。
先打辽沈战役,既是找准对方弱点、削弱对方力量的巧妙措施,又是着眼自身长处、壮大自身力量的正确战略。
最终,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进行了辽沈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