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求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11课教案!!!
各位朋友:请帮我找或给我一份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四单元祖国迈开新步伐第一篇课文:11《春天的故事》教案。我下周一(27号)就得交教案了,今天才...
各位朋友:
请帮我找或给我一份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四单元祖国迈开新步伐第一篇课文:11《春天的故事》教案。我下周一(27号)就得交教案了,今天才知道的。你们说急吗?
请大家帮忙!拜托了!
杨老师
2009年4月24号晚 展开
请帮我找或给我一份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四单元祖国迈开新步伐第一篇课文:11《春天的故事》教案。我下周一(27号)就得交教案了,今天才知道的。你们说急吗?
请大家帮忙!拜托了!
杨老师
2009年4月24号晚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学目标:1、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感到自豪和骄傲。
2、初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知道改革开放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设计说明:我们的学生都是出生在90年代的孩子,他们一生下来就赶上了祖国的大好春天,对于改革开放前的那段岁月是一片空白,没有一点感性的认识。没有认识就很难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充分感知60年代,70年代生活上,做到既不夸大事实,也不回避问题。从学生最近认知区域入手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通过采访、调查、交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使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初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采访记录表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表 统计表 课件
三、课前谈话:
四、预设过程:
(一)、回眸历史
1、拆红包谈感受。
2、学生交流采访情况,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一:老百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干完一年,分到的粮食经常不够吃,需要用番薯、萝卜充饥,最艰苦的时候,还要用树叶,草根填肚子。说起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一件辛酸的往事:那时候,我有个表哥,趁爸爸妈妈外出劳动的时候,因为饿,偷偷地爬上灶头,偷吃妈妈挂在灶台上方的冷饭,结果灶头塌了,表哥从灶头上摔了下来,嘴巴上摔了一个大口子,姑妈到家,看到是冷饭洒在了地上,而不是哥哥受伤了,还狠狠地打了一顿表哥。不是姑妈不爱自己的儿子,实在是那时候填饱肚子对于老百姓来说太困难了,那冷饭可是一家人的晚餐啊!
课件二:70年代的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比现在拥有一辆私人轿车可是神气、风光多了。
课件三:吃饱穿暖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老百姓哪有余力去改善住房条件啊,所以只能住在茅草屋里,破旧的黑漆漆的老房子里,下雨天经常是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家里的瓶瓶罐罐全都拿来接雨水了。
实物展示:这就是当年我们爷爷、爸爸穿的衣服,同学看看这件衣服,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后面听课的老师中,有很多曾经经历了那段岁月,我想他们会告诉你们更多,让我们以小组为为单位去采访一下后面听课的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当年的故事吗?)
3、采访现场听课教师
4、交流采访情况。
5、小结: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我们的祖国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史, 30年来,老百姓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地干,但是到头来却吃不饱、穿不暖,中国老百姓苦苦地挣扎在贫困线上。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大胆的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
(二)、了解改革开放政策
1、通过视频了解改革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拉开序幕(视频)
2、了解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在中国版图上的地理位置(课件)
3、了解农村改革的基本政策
从此,中国大地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揭示课题)
(三)、感受巨变
1、根据数据感受变化
2、通过视频感受变化
3、学生说身边的变化。
3、小结
(四)延伸课堂
过渡: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记住改革开放的同时不要忘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邓小平!走进经济特区。
第二课时
走近邓小平;详细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故事。
反思:1、改革开放的话题很大,其间包容了太多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措施,如何让学生从身边的浅显的事例中感受到这种变化,是本堂课的难点,为了分解难点,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在课内有充分利用听课老师的资源,将品德的课堂无限扩大。在课堂里,用探讨、交流、食物呈现等方式,尽量多的让学生感受祖国正在走进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
2、初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知道改革开放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设计说明:我们的学生都是出生在90年代的孩子,他们一生下来就赶上了祖国的大好春天,对于改革开放前的那段岁月是一片空白,没有一点感性的认识。没有认识就很难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美好,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充分感知60年代,70年代生活上,做到既不夸大事实,也不回避问题。从学生最近认知区域入手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通过采访、调查、交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使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初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采访记录表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表 统计表 课件
三、课前谈话:
四、预设过程:
(一)、回眸历史
1、拆红包谈感受。
2、学生交流采访情况,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一:老百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干完一年,分到的粮食经常不够吃,需要用番薯、萝卜充饥,最艰苦的时候,还要用树叶,草根填肚子。说起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一件辛酸的往事:那时候,我有个表哥,趁爸爸妈妈外出劳动的时候,因为饿,偷偷地爬上灶头,偷吃妈妈挂在灶台上方的冷饭,结果灶头塌了,表哥从灶头上摔了下来,嘴巴上摔了一个大口子,姑妈到家,看到是冷饭洒在了地上,而不是哥哥受伤了,还狠狠地打了一顿表哥。不是姑妈不爱自己的儿子,实在是那时候填饱肚子对于老百姓来说太困难了,那冷饭可是一家人的晚餐啊!
课件二:70年代的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比现在拥有一辆私人轿车可是神气、风光多了。
课件三:吃饱穿暖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老百姓哪有余力去改善住房条件啊,所以只能住在茅草屋里,破旧的黑漆漆的老房子里,下雨天经常是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家里的瓶瓶罐罐全都拿来接雨水了。
实物展示:这就是当年我们爷爷、爸爸穿的衣服,同学看看这件衣服,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后面听课的老师中,有很多曾经经历了那段岁月,我想他们会告诉你们更多,让我们以小组为为单位去采访一下后面听课的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当年的故事吗?)
3、采访现场听课教师
4、交流采访情况。
5、小结: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我们的祖国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史, 30年来,老百姓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地干,但是到头来却吃不饱、穿不暖,中国老百姓苦苦地挣扎在贫困线上。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大胆的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
(二)、了解改革开放政策
1、通过视频了解改革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拉开序幕(视频)
2、了解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在中国版图上的地理位置(课件)
3、了解农村改革的基本政策
从此,中国大地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揭示课题)
(三)、感受巨变
1、根据数据感受变化
2、通过视频感受变化
3、学生说身边的变化。
3、小结
(四)延伸课堂
过渡: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记住改革开放的同时不要忘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邓小平!走进经济特区。
第二课时
走近邓小平;详细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故事。
反思:1、改革开放的话题很大,其间包容了太多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措施,如何让学生从身边的浅显的事例中感受到这种变化,是本堂课的难点,为了分解难点,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在课内有充分利用听课老师的资源,将品德的课堂无限扩大。在课堂里,用探讨、交流、食物呈现等方式,尽量多的让学生感受祖国正在走进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
展开全部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课文图片、海伦·凯勒的照片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看了后有什么感受?”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从而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随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2、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3、指导认读:穿梭 悄然 拢住 扑腾 曲线
4、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5、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试着说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标记,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4、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品读文中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点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交流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
2、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却能在花丛中走得很流畅。
(2)引导学生抓住“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地在花丛中穿梭说明她对生活非常的热爱。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让学生比较朗读,说说哪句更好,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
(2)读出作者的惊讶。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从安静穿梭、停下、伸手、拢住蝴蝶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这“真是一个奇迹”。而这“神奇的灵性”就来自小女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1)“竟然”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词?用“竟然”来说一句话。
(2)师: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句子四:“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1)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指导朗读。
句子五: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四、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课文,感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所以课文最后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有什么感受?请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
(3)总结:孩子们,双目失明的人能为自己创造缤纷的世界,聋哑人能为自己创造缤纷世界。我们有健全的体魄,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爱自己,爱生活,爱我们身边美好的一切,我们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课题上画心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课文图片、海伦·凯勒的照片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看了后有什么感受?”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从而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随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2、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3、指导认读:穿梭 悄然 拢住 扑腾 曲线
4、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5、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试着说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标记,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4、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品读文中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点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交流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
2、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却能在花丛中走得很流畅。
(2)引导学生抓住“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地在花丛中穿梭说明她对生活非常的热爱。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让学生比较朗读,说说哪句更好,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
(2)读出作者的惊讶。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从安静穿梭、停下、伸手、拢住蝴蝶这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这“真是一个奇迹”。而这“神奇的灵性”就来自小女孩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1)“竟然”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词?用“竟然”来说一句话。
(2)师: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句子四:“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1)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指导朗读。
句子五: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四、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课文,感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所以课文最后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有什么感受?请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
(3)总结:孩子们,双目失明的人能为自己创造缤纷的世界,聋哑人能为自己创造缤纷世界。我们有健全的体魄,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爱自己,爱生活,爱我们身边美好的一切,我们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课题上画心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