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鼓唇摇舌做说客 李肃言辞也动人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一
【背景】
《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可谓如过江之鲫,你方唱罢我登场,像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景,便是最为精彩的游说事件。读者一般对书中重要的几次游说场面耳熟能详,却未必注意到一个叫李肃的人,也成功地游说了一次吕布,其实这也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片段之一。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三回,话说董卓为废立之事与丁原闹翻之后,丁原出城带兵向董卓挑战,结果丁原手下猛将吕布打败了董卓的部队。董卓非常想得到吕布这样的人才,正愁无计可施的时候,中郎将李肃自告奋勇愿做说客,于是董卓派李肃到吕布处游说。
【原文】
李肃赍了礼物,投吕布寨来。伏路军人围住。肃曰:“可速报吕将军,有故人来见。”军人报知,布命入见。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布置酒相待。酒甜,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布与肃约于明日来降,肃别去。
【赏析】
劝人杀掉义父、背叛原主,本是世上最难启齿之事,但李肃却驾轻就熟,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顷刻间就说动吕布拱手来降,这实在不能不让读者啧啧称奇。李肃是如何来成功地策反了吕布呢?让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仔细往下看。
首先,李肃一到吕布处,便以“故人”的身份和“贤弟”的称谓与吕布套近乎,这样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为游说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接着,李肃以“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之词,向吕布灌迷魂汤,同时利用吕布容易见利忘义的弱点,以名骥赤兔马来打动他,末了再加一句 “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让吕布飘飘然不辨东西。之后,李肃在与吕布对饮时,以“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之语,既引出丁原,羞辱吕布,同时也探测对方的底线。当吕布感到无地自容,不得不说出“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恨不逢其主耳”的话来时,李肃便从正面进行劝说,对吕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向吕布宣讲董卓的好处,为其指明一条“弃暗投明”的路,终于使吕布动了背弃原主之心。当吕布恨无投奔董卓的门路时,李肃拿出金珠、玉带,并挑明这些东西与前边的赤兔马均为董卓所赠,无疑给吕布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吕布第二次问李肃拿什么作回报?其实这正是李肃游说的目的,但他和第一次一样仍然不从正面回答,而是从侧面启发与暗示吕布:“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意在要他做一件大事,并且用激将法激吕布:“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吕布终于被逼得没有了退路,不得不下定归降董卓的决心。至此,李肃的游说工作大功告成,但他最后不忘再催促一下:“事不宜迟,在于速决。”
李肃游说吕布这段文字,其出奇处在于从头至尾,李肃没有直接和明确地向吕布说一个“叛”字或“降”字,所有李肃想说的意思,都由吕布从自己口中说出了,让人不能不惊叹罗贯中笔下的李肃,实在是有着高超的游说本领。
曹操奋勇刺董卓 英雄胆气惊天地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二
【背景】
刺客是古代社会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一些弱小的国家或利益集团为了对付强敌,不得不派遣一些崇尚节义、身怀绝技的武士,去谋刺敌方的国王或首领,以求得在重压下喘息的机会。“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其义无反顾的精神世代为人所颂扬。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曾充当了一次刺客,他刺杀董卓一节是小说中惊险且精彩的场面之一,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四回。话说董卓乱朝,司徒王允等旧臣十分不满,于是王允以过生日为名,邀众人晚上来家中商议对策,曹操刺董卓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原文】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赏析】
当众人都在为如何除掉董卓,因无计可施而抱头痛哭时,曹操却反而鼓掌大笑。一句“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的质问,足以让众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也体现出曹操豪爽直率的性格。曹操不仅敢于讥笑无能之辈,而且也敢于自告奋勇地去刺杀董卓,豪言壮语加上立即行动,使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通过强烈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无能与曹操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曹操借得王允的七宝刀,并且“沥酒设誓”,随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时,其壮志豪情和视死如归的气度,使读者仿佛又见到了另一个荆轲。
第二天,曹操以马弱慢行的借口故意迟到,引出下文董卓让吕布为其挑选西凉好马。这一个小计谋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董卓自己把行刺的障碍搬掉,又让吕布为他挑选脱身时需要的马匹。吕布一走开,行刺机会便来到了。但曹操想到董卓身高力大,吸取之前一个叫伍孚的人行刺董卓,由于力小反比董卓制服的教训,没有轻举妄动。凑巧的是,董卓这时“倒身而卧,转面向内”,行刺的最好机会终于来临了。这时的曹操没有丝毫的犹豫,“急掣宝刀在手”,就在他将要大功告成的一刹那间,没想到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他在背后拔刀,并且立即回过身来喝问他要干什么,“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情况突然间发生了逆转,曹操一下子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一看行刺失败已成定局,于是立即将行刺变为献刀,于万分紧急中镇定从容地寻求脱身之计。终于,凭借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应变能力,他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点机会,从董卓的眼皮底下策马扬长而去。
行刺有成功与失败两种显而易见的结果,曹操必定料到这两种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因而他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谋划。为了预防万一行动失败后,能够顺理成章地将行刺变为献刀,他预先从王允处借得了七宝刀,因为行刺的准备过程与献刀的过程基本相同;为了提前做好行动后迅速脱身的准备,他故意迟到并且将原因归结为“马羸行迟耳”,引出董卓为其赠送西凉好马,因为只有这样试骑的理由才会成立。作者通过对行刺事件一波三折的描写,极力表现了曹操的机智与权变,使读者感受到曹操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善于在。
求贤若渴访孔明,千呼万唤不出来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三
【背景】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说得是刘备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深感人才的重要,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经过三次拜访,才请到了后来成为“千古名相”的诸葛亮。通过《三国演义》浓墨重笔的铺陈和渲染,“三顾茅庐”的故事成为礼贤下士、招募人才的经典性案例。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和三十八回,刘备前两次拜访都未遇,直到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说明要得到非凡的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片段节选的是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原文】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歌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有删节)
【赏析】
这一段最大的看点是:由于刘备访贤求能的心情十分迫切,加之先后三次遇到的人,其外貌装饰和言行举止,都与之前传说中的诸葛亮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且这些人也确实都与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刘备三次都把他们误认成了诸葛亮,都毕恭毕敬地向其问候、行礼和请教,读者也跟着刘备把他们当成了诸葛亮,也觉得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但结果是他们谁也不是诸葛亮,传说中的诸葛亮仍然处于云遮雾罩之中,千呼万唤不出来,让刘备心急,也令读者心急。作者通过极力铺陈拜访诸葛亮的曲折和繁复,既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善于以情动人的特点,又反衬出诸葛亮确实是卓尔不群、闻名遐尔的奇特人才。作者在笔法上的奇妙之处在于,从正面看写来写去都是别人,始终不见诸葛亮出场,但从侧面看却处处写的是诸葛亮,而且是浓墨重笔,让人感到他的风采、神韵和影响无处不在。
正话反说巧用智 相激同为破曹操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四
【背景】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也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极力铺写的内容,这场战役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是孙刘两家是否能形成联合,因此两家的高层人士围绕联合展开了紧张的外交活动。本片段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都有求于对方,但为了在外交和军事行动中掌握主导权,谁也不想开口求对方而处于被动地位,于是两人正话反说相互激发,最后终于因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成功,而使双方取得了共破曹操的共识。
【原文】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肃先问瑜曰:“今曹操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将军。将军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鲁肃愕然曰:“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伯符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议耶?”瑜曰:“江东六郡,主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肃曰:“不然。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肃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瑜曰:“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肃曰:“孔明,你也如何说此?”孔明曰:“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鲁肃大怒曰:“汝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乎!”
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瑜又问:“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否?”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瑜曰:“试请一诵。”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孔明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瑜曰:“来日入见主公,便议起兵。”孔明与鲁肃辞出,相别而去。(有删节)
【赏析】
鲁肃是孙刘联合的积极而坚定的倡导者,也是这段故事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吴蜀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东吴军事统帅周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鲁肃一心要周瑜和孔明两人尽快达成一致意见,谁料一见面,周瑜首先一再以反话激孔明,想让诸葛亮有求于他。然而诸葛亮偏偏将计就计,顺着周瑜的思路也以反话刺激他,并且故意装糊涂,不知道“二乔”是孙权、周瑜的妻子,并且恶毒地“造谣”说曹操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取这两个女子,因而他给周瑜出注意:只要将这两个女子献给曹操,即可解江南之危。当周瑜半信半疑要凭证时,诸葛亮煞有介事地背诵起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故意在其中伪造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样的句子,成为曹操用兵的证据。结果,周瑜终于被激怒了,痛下“吾与老贼誓不两立”的决心,并且“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大兵压境,江东危如累卵,本来是周瑜有求于孔明,但他却想让孔明反求自己,不料诸葛亮技高一筹,成功地以激将法调动起了周瑜,使他不得不承认“适来所言,故相试耳”,终于老老实实地请求孔明给予帮助。作者以极尽铺陈和渲染的笔法,将诸葛亮说服周瑜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摇曳多姿,给读者以奇特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感染。
瞒天过海蒙曹操 阚泽智勇也过人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五
【背景】
“诈降”现象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赤壁之战的双方竟然也都用了这条计策:曹操派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周瑜也用“苦肉计”向曹操诈降,结果周瑜及其部下技高一筹从中胜出,曹操诈降之计被周瑜识破并且被利用。本片段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说得是黄盖被周瑜痛打之后,须派人向曹操献诈降书,这是一份十分危险的差使,须有大智大勇之人不可,参谋阚泽便承担了送信人的角色。
【原文】
泽领了书,只就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是夜寒星满天。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巡江军士拿住,连夜报知曹操。操曰:“莫非是奸细么?”军士曰:“只一渔翁,自称是东吴参谋阚泽,有机密事来见。”操便教引将入来。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黄公覆,汝又错寻思了也!”操曰:“吾与东吴旦夕交兵,汝私行到此,如何不问?”泽曰:“黄公覆乃东吴三世旧臣,今被周瑜于众将之前,无端毒打,不胜忿恨。因欲投降丞相,为报仇之计,特谋之于我。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操曰:“书在何处?”阚泽取书呈上。操拆书,就灯下观看。……
曹操于几案上翻覆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左右将阚泽簇下。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操教牵回,叱曰:“吾已识破奸计,汝何故哂笑?”泽曰:“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操曰:“何不识人?”泽曰:“杀便杀,何必多问!”操曰:“吾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汝这条计,只好瞒别人,如何瞒得我!”泽曰:“你且说书中那件事是奸计?”操曰:“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你既是真心献书投降,如何不明约几时?你今有何理说?”阚泽听罢,大笑曰:“亏汝不惶恐,敢自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回去!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无学之辈!可惜吾屈死汝手!”操曰:“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曰:“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泽曰:“吾与黄公覆,倾心投降,如婴儿之望父母,岂有诈乎!”操大喜曰:“若二人能建大功,他日受爵,必在诸人之上。”泽曰:“某等非为爵禄而来,实应天顺人耳。”操取酒待之。
少顷,有人入帐,于操耳边私语。操曰:“将书来看。”其人以密书呈上。操观之,颜色颇喜。阚泽暗思:“此必蔡中、蔡和来报黄盖受刑消息,操故喜我投降之事为真实也。”操曰:“烦先生再回江东,与黄公覆约定,先通消息过江,吾以兵接应。”泽曰:“某已离江东,不可复还。望丞相别遣机密人去。”操曰:“若他人去,事恐泄漏。”泽再三推辞;良久,乃曰:“若去则不敢久停,便当行矣。”(有删节)
【赏析】
周瑜使用的“苦肉计”是一条险计,一是将黄盖打轻了骗不过曹操,打重了有可能把人打死;二是如果其他人为黄盖叫屈而闹出事来,会完全打乱周瑜的部署;三是曹操如果吸取蒋干被耍弄的教训,不相信也不接纳黄盖投降怎么办?所以实行这条计策非常危险,曹操本身就是一个足智多谋、惯行诈术的人,闹不好不但让黄盖白白受了苦,让送信的人有去无回,而且还会全局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果然,曹操看了黄盖的信,立刻就喝破这是周瑜的苦肉计,令左右将阚泽推出斩首。但阚泽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早料到曹操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因而他一见曹操就频频使用反激之语,不断地迷惑曹操;特别是当他将要被推出斩首时,他更是“仰天大笑”,让曹操一时摸不着头脑。阚泽不愧为能言善辩之人,曹操自认为“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阚泽偏偏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无可辩驳地证明他是“无学之辈”,也同时占得了道理上的优势,终于让曹操打消了疑虑。这段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本来诈降之事已被曹操喝破,但阚泽并不惊惶失措,而是通过机智奇妙的应对,使形势发生了惊天大逆转,最后终于将曹操瞒过。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一
【背景】
《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可谓如过江之鲫,你方唱罢我登场,像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景,便是最为精彩的游说事件。读者一般对书中重要的几次游说场面耳熟能详,却未必注意到一个叫李肃的人,也成功地游说了一次吕布,其实这也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片段之一。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三回,话说董卓为废立之事与丁原闹翻之后,丁原出城带兵向董卓挑战,结果丁原手下猛将吕布打败了董卓的部队。董卓非常想得到吕布这样的人才,正愁无计可施的时候,中郎将李肃自告奋勇愿做说客,于是董卓派李肃到吕布处游说。
【原文】
李肃赍了礼物,投吕布寨来。伏路军人围住。肃曰:“可速报吕将军,有故人来见。”军人报知,布命入见。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布置酒相待。酒甜,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布与肃约于明日来降,肃别去。
【赏析】
劝人杀掉义父、背叛原主,本是世上最难启齿之事,但李肃却驾轻就熟,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顷刻间就说动吕布拱手来降,这实在不能不让读者啧啧称奇。李肃是如何来成功地策反了吕布呢?让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仔细往下看。
首先,李肃一到吕布处,便以“故人”的身份和“贤弟”的称谓与吕布套近乎,这样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为游说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接着,李肃以“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之词,向吕布灌迷魂汤,同时利用吕布容易见利忘义的弱点,以名骥赤兔马来打动他,末了再加一句 “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让吕布飘飘然不辨东西。之后,李肃在与吕布对饮时,以“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之语,既引出丁原,羞辱吕布,同时也探测对方的底线。当吕布感到无地自容,不得不说出“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恨不逢其主耳”的话来时,李肃便从正面进行劝说,对吕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向吕布宣讲董卓的好处,为其指明一条“弃暗投明”的路,终于使吕布动了背弃原主之心。当吕布恨无投奔董卓的门路时,李肃拿出金珠、玉带,并挑明这些东西与前边的赤兔马均为董卓所赠,无疑给吕布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吕布第二次问李肃拿什么作回报?其实这正是李肃游说的目的,但他和第一次一样仍然不从正面回答,而是从侧面启发与暗示吕布:“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意在要他做一件大事,并且用激将法激吕布:“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吕布终于被逼得没有了退路,不得不下定归降董卓的决心。至此,李肃的游说工作大功告成,但他最后不忘再催促一下:“事不宜迟,在于速决。”
李肃游说吕布这段文字,其出奇处在于从头至尾,李肃没有直接和明确地向吕布说一个“叛”字或“降”字,所有李肃想说的意思,都由吕布从自己口中说出了,让人不能不惊叹罗贯中笔下的李肃,实在是有着高超的游说本领。
曹操奋勇刺董卓 英雄胆气惊天地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二
【背景】
刺客是古代社会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一些弱小的国家或利益集团为了对付强敌,不得不派遣一些崇尚节义、身怀绝技的武士,去谋刺敌方的国王或首领,以求得在重压下喘息的机会。“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其义无反顾的精神世代为人所颂扬。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曾充当了一次刺客,他刺杀董卓一节是小说中惊险且精彩的场面之一,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四回。话说董卓乱朝,司徒王允等旧臣十分不满,于是王允以过生日为名,邀众人晚上来家中商议对策,曹操刺董卓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原文】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赏析】
当众人都在为如何除掉董卓,因无计可施而抱头痛哭时,曹操却反而鼓掌大笑。一句“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的质问,足以让众人羞愧得无地自容,也体现出曹操豪爽直率的性格。曹操不仅敢于讥笑无能之辈,而且也敢于自告奋勇地去刺杀董卓,豪言壮语加上立即行动,使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通过强烈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无能与曹操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曹操借得王允的七宝刀,并且“沥酒设誓”,随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时,其壮志豪情和视死如归的气度,使读者仿佛又见到了另一个荆轲。
第二天,曹操以马弱慢行的借口故意迟到,引出下文董卓让吕布为其挑选西凉好马。这一个小计谋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董卓自己把行刺的障碍搬掉,又让吕布为他挑选脱身时需要的马匹。吕布一走开,行刺机会便来到了。但曹操想到董卓身高力大,吸取之前一个叫伍孚的人行刺董卓,由于力小反比董卓制服的教训,没有轻举妄动。凑巧的是,董卓这时“倒身而卧,转面向内”,行刺的最好机会终于来临了。这时的曹操没有丝毫的犹豫,“急掣宝刀在手”,就在他将要大功告成的一刹那间,没想到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他在背后拔刀,并且立即回过身来喝问他要干什么,“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情况突然间发生了逆转,曹操一下子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一看行刺失败已成定局,于是立即将行刺变为献刀,于万分紧急中镇定从容地寻求脱身之计。终于,凭借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应变能力,他牢牢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点机会,从董卓的眼皮底下策马扬长而去。
行刺有成功与失败两种显而易见的结果,曹操必定料到这两种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因而他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谋划。为了预防万一行动失败后,能够顺理成章地将行刺变为献刀,他预先从王允处借得了七宝刀,因为行刺的准备过程与献刀的过程基本相同;为了提前做好行动后迅速脱身的准备,他故意迟到并且将原因归结为“马羸行迟耳”,引出董卓为其赠送西凉好马,因为只有这样试骑的理由才会成立。作者通过对行刺事件一波三折的描写,极力表现了曹操的机智与权变,使读者感受到曹操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善于在。
求贤若渴访孔明,千呼万唤不出来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三
【背景】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说得是刘备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深感人才的重要,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经过三次拜访,才请到了后来成为“千古名相”的诸葛亮。通过《三国演义》浓墨重笔的铺陈和渲染,“三顾茅庐”的故事成为礼贤下士、招募人才的经典性案例。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和三十八回,刘备前两次拜访都未遇,直到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说明要得到非凡的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片段节选的是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原文】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歌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有删节)
【赏析】
这一段最大的看点是:由于刘备访贤求能的心情十分迫切,加之先后三次遇到的人,其外貌装饰和言行举止,都与之前传说中的诸葛亮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且这些人也确实都与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刘备三次都把他们误认成了诸葛亮,都毕恭毕敬地向其问候、行礼和请教,读者也跟着刘备把他们当成了诸葛亮,也觉得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了。但结果是他们谁也不是诸葛亮,传说中的诸葛亮仍然处于云遮雾罩之中,千呼万唤不出来,让刘备心急,也令读者心急。作者通过极力铺陈拜访诸葛亮的曲折和繁复,既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善于以情动人的特点,又反衬出诸葛亮确实是卓尔不群、闻名遐尔的奇特人才。作者在笔法上的奇妙之处在于,从正面看写来写去都是别人,始终不见诸葛亮出场,但从侧面看却处处写的是诸葛亮,而且是浓墨重笔,让人感到他的风采、神韵和影响无处不在。
正话反说巧用智 相激同为破曹操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四
【背景】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也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极力铺写的内容,这场战役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是孙刘两家是否能形成联合,因此两家的高层人士围绕联合展开了紧张的外交活动。本片段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都有求于对方,但为了在外交和军事行动中掌握主导权,谁也不想开口求对方而处于被动地位,于是两人正话反说相互激发,最后终于因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成功,而使双方取得了共破曹操的共识。
【原文】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肃先问瑜曰:“今曹操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将军。将军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鲁肃愕然曰:“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伯符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议耶?”瑜曰:“江东六郡,主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肃曰:“不然。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肃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瑜曰:“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肃曰:“孔明,你也如何说此?”孔明曰:“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鲁肃大怒曰:“汝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乎!”
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瑜又问:“果用何二人?”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否?”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瑜曰:“试请一诵。”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孔明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瑜曰:“来日入见主公,便议起兵。”孔明与鲁肃辞出,相别而去。(有删节)
【赏析】
鲁肃是孙刘联合的积极而坚定的倡导者,也是这段故事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吴蜀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东吴军事统帅周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鲁肃一心要周瑜和孔明两人尽快达成一致意见,谁料一见面,周瑜首先一再以反话激孔明,想让诸葛亮有求于他。然而诸葛亮偏偏将计就计,顺着周瑜的思路也以反话刺激他,并且故意装糊涂,不知道“二乔”是孙权、周瑜的妻子,并且恶毒地“造谣”说曹操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取这两个女子,因而他给周瑜出注意:只要将这两个女子献给曹操,即可解江南之危。当周瑜半信半疑要凭证时,诸葛亮煞有介事地背诵起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故意在其中伪造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样的句子,成为曹操用兵的证据。结果,周瑜终于被激怒了,痛下“吾与老贼誓不两立”的决心,并且“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大兵压境,江东危如累卵,本来是周瑜有求于孔明,但他却想让孔明反求自己,不料诸葛亮技高一筹,成功地以激将法调动起了周瑜,使他不得不承认“适来所言,故相试耳”,终于老老实实地请求孔明给予帮助。作者以极尽铺陈和渲染的笔法,将诸葛亮说服周瑜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摇曳多姿,给读者以奇特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感染。
瞒天过海蒙曹操 阚泽智勇也过人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之五
【背景】
“诈降”现象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赤壁之战的双方竟然也都用了这条计策:曹操派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周瑜也用“苦肉计”向曹操诈降,结果周瑜及其部下技高一筹从中胜出,曹操诈降之计被周瑜识破并且被利用。本片段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说得是黄盖被周瑜痛打之后,须派人向曹操献诈降书,这是一份十分危险的差使,须有大智大勇之人不可,参谋阚泽便承担了送信人的角色。
【原文】
泽领了书,只就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是夜寒星满天。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巡江军士拿住,连夜报知曹操。操曰:“莫非是奸细么?”军士曰:“只一渔翁,自称是东吴参谋阚泽,有机密事来见。”操便教引将入来。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黄公覆,汝又错寻思了也!”操曰:“吾与东吴旦夕交兵,汝私行到此,如何不问?”泽曰:“黄公覆乃东吴三世旧臣,今被周瑜于众将之前,无端毒打,不胜忿恨。因欲投降丞相,为报仇之计,特谋之于我。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操曰:“书在何处?”阚泽取书呈上。操拆书,就灯下观看。……
曹操于几案上翻覆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左右将阚泽簇下。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操教牵回,叱曰:“吾已识破奸计,汝何故哂笑?”泽曰:“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操曰:“何不识人?”泽曰:“杀便杀,何必多问!”操曰:“吾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汝这条计,只好瞒别人,如何瞒得我!”泽曰:“你且说书中那件事是奸计?”操曰:“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你既是真心献书投降,如何不明约几时?你今有何理说?”阚泽听罢,大笑曰:“亏汝不惶恐,敢自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回去!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无学之辈!可惜吾屈死汝手!”操曰:“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曰:“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泽曰:“吾与黄公覆,倾心投降,如婴儿之望父母,岂有诈乎!”操大喜曰:“若二人能建大功,他日受爵,必在诸人之上。”泽曰:“某等非为爵禄而来,实应天顺人耳。”操取酒待之。
少顷,有人入帐,于操耳边私语。操曰:“将书来看。”其人以密书呈上。操观之,颜色颇喜。阚泽暗思:“此必蔡中、蔡和来报黄盖受刑消息,操故喜我投降之事为真实也。”操曰:“烦先生再回江东,与黄公覆约定,先通消息过江,吾以兵接应。”泽曰:“某已离江东,不可复还。望丞相别遣机密人去。”操曰:“若他人去,事恐泄漏。”泽再三推辞;良久,乃曰:“若去则不敢久停,便当行矣。”(有删节)
【赏析】
周瑜使用的“苦肉计”是一条险计,一是将黄盖打轻了骗不过曹操,打重了有可能把人打死;二是如果其他人为黄盖叫屈而闹出事来,会完全打乱周瑜的部署;三是曹操如果吸取蒋干被耍弄的教训,不相信也不接纳黄盖投降怎么办?所以实行这条计策非常危险,曹操本身就是一个足智多谋、惯行诈术的人,闹不好不但让黄盖白白受了苦,让送信的人有去无回,而且还会全局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果然,曹操看了黄盖的信,立刻就喝破这是周瑜的苦肉计,令左右将阚泽推出斩首。但阚泽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早料到曹操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因而他一见曹操就频频使用反激之语,不断地迷惑曹操;特别是当他将要被推出斩首时,他更是“仰天大笑”,让曹操一时摸不着头脑。阚泽不愧为能言善辩之人,曹操自认为“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阚泽偏偏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无可辩驳地证明他是“无学之辈”,也同时占得了道理上的优势,终于让曹操打消了疑虑。这段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本来诈降之事已被曹操喝破,但阚泽并不惊惶失措,而是通过机智奇妙的应对,使形势发生了惊天大逆转,最后终于将曹操瞒过。
展开全部
瞒天过海蒙曹操 阚泽智勇也过人
【背景】
“诈降”现象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赤壁之战的双方竟然也都用了这条计策:曹操派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周瑜也用“苦肉计”向曹操诈降,结果周瑜及其部下技高一筹从中胜出,曹操诈降之计被周瑜识破并且被利用。本片段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说得是黄盖被周瑜痛打之后,须派人向曹操献诈降书,这是一份十分危险的差使,须有大智大勇之人不可,参谋阚泽便承担了送信人的角色。
【原文】
泽领了书,只就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是夜寒星满天。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巡江军士拿住,连夜报知曹操。操曰:“莫非是奸细么?”军士曰:“只一渔翁,自称是东吴参谋阚泽,有机密事来见。”操便教引将入来。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黄公覆,汝又错寻思了也!”操曰:“吾与东吴旦夕交兵,汝私行到此,如何不问?”泽曰:“黄公覆乃东吴三世旧臣,今被周瑜于众将之前,无端毒打,不胜忿恨。因欲投降丞相,为报仇之计,特谋之于我。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操曰:“书在何处?”阚泽取书呈上。操拆书,就灯下观看。……
曹操于几案上翻覆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左右将阚泽簇下。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操教牵回,叱曰:“吾已识破奸计,汝何故哂笑?”泽曰:“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操曰:“何不识人?”泽曰:“杀便杀,何必多问!”操曰:“吾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汝这条计,只好瞒别人,如何瞒得我!”泽曰:“你且说书中那件事是奸计?”操曰:“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你既是真心献书投降,如何不明约几时?你今有何理说?”阚泽听罢,大笑曰:“亏汝不惶恐,敢自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回去!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无学之辈!可惜吾屈死汝手!”操曰:“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曰:“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泽曰:“吾与黄公覆,倾心投降,如婴儿之望父母,岂有诈乎!”操大喜曰:“若二人能建大功,他日受爵,必在诸人之上。”泽曰:“某等非为爵禄而来,实应天顺人耳。”操取酒待之。
少顷,有人入帐,于操耳边私语。操曰:“将书来看。”其人以密书呈上。操观之,颜色颇喜。阚泽暗思:“此必蔡中、蔡和来报黄盖受刑消息,操故喜我投降之事为真实也。”操曰:“烦先生再回江东,与黄公覆约定,先通消息过江,吾以兵接应。”泽曰:“某已离江东,不可复还。望丞相别遣机密人去。”操曰:“若他人去,事恐泄漏。”泽再三推辞;良久,乃曰:“若去则不敢久停,便当行矣。”(有删节)
【赏析】
周瑜使用的“苦肉计”是一条险计,一是将黄盖打轻了骗不过曹操,打重了有可能把人打死;二是如果其他人为黄盖叫屈而闹出事来,会完全打乱周瑜的部署;三是曹操如果吸取蒋干被耍弄的教训,不相信也不接纳黄盖投降怎么办?所以实行这条计策非常危险,曹操本身就是一个足智多谋、惯行诈术的人,闹不好不但让黄盖白白受了苦,让送信的人有去无回,而且还会全局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果然,曹操看了黄盖的信,立刻就喝破这是周瑜的苦肉计,令左右将阚泽推出斩首。但阚泽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早料到曹操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因而他一见曹操就频频使用反激之语,不断地迷惑曹操;特别是当他将要被推出斩首时,他更是“仰天大笑”,让曹操一时摸不着头脑。阚泽不愧为能言善辩之人,曹操自认为“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阚泽偏偏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无可辩驳地证明他是“无学之辈”,也同时占得了道理上的优势,终于让曹操打消了疑虑。这段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本来诈降之事已被曹操喝破,但阚泽并不惊惶失措,而是通过机智奇妙的应对,使形势发生了惊天大逆转,最后终于将曹操瞒过。
【背景】
“诈降”现象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赤壁之战的双方竟然也都用了这条计策:曹操派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周瑜也用“苦肉计”向曹操诈降,结果周瑜及其部下技高一筹从中胜出,曹操诈降之计被周瑜识破并且被利用。本片段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说得是黄盖被周瑜痛打之后,须派人向曹操献诈降书,这是一份十分危险的差使,须有大智大勇之人不可,参谋阚泽便承担了送信人的角色。
【原文】
泽领了书,只就当夜扮作渔翁,驾小舟,望北岸而行。是夜寒星满天。三更时候,早到曹军水寨。巡江军士拿住,连夜报知曹操。操曰:“莫非是奸细么?”军士曰:“只一渔翁,自称是东吴参谋阚泽,有机密事来见。”操便教引将入来。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黄公覆,汝又错寻思了也!”操曰:“吾与东吴旦夕交兵,汝私行到此,如何不问?”泽曰:“黄公覆乃东吴三世旧臣,今被周瑜于众将之前,无端毒打,不胜忿恨。因欲投降丞相,为报仇之计,特谋之于我。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操曰:“书在何处?”阚泽取书呈上。操拆书,就灯下观看。……
曹操于几案上翻覆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左右将阚泽簇下。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操教牵回,叱曰:“吾已识破奸计,汝何故哂笑?”泽曰:“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操曰:“何不识人?”泽曰:“杀便杀,何必多问!”操曰:“吾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汝这条计,只好瞒别人,如何瞒得我!”泽曰:“你且说书中那件事是奸计?”操曰:“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你既是真心献书投降,如何不明约几时?你今有何理说?”阚泽听罢,大笑曰:“亏汝不惶恐,敢自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回去!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无学之辈!可惜吾屈死汝手!”操曰:“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曰:“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泽曰:“吾与黄公覆,倾心投降,如婴儿之望父母,岂有诈乎!”操大喜曰:“若二人能建大功,他日受爵,必在诸人之上。”泽曰:“某等非为爵禄而来,实应天顺人耳。”操取酒待之。
少顷,有人入帐,于操耳边私语。操曰:“将书来看。”其人以密书呈上。操观之,颜色颇喜。阚泽暗思:“此必蔡中、蔡和来报黄盖受刑消息,操故喜我投降之事为真实也。”操曰:“烦先生再回江东,与黄公覆约定,先通消息过江,吾以兵接应。”泽曰:“某已离江东,不可复还。望丞相别遣机密人去。”操曰:“若他人去,事恐泄漏。”泽再三推辞;良久,乃曰:“若去则不敢久停,便当行矣。”(有删节)
【赏析】
周瑜使用的“苦肉计”是一条险计,一是将黄盖打轻了骗不过曹操,打重了有可能把人打死;二是如果其他人为黄盖叫屈而闹出事来,会完全打乱周瑜的部署;三是曹操如果吸取蒋干被耍弄的教训,不相信也不接纳黄盖投降怎么办?所以实行这条计策非常危险,曹操本身就是一个足智多谋、惯行诈术的人,闹不好不但让黄盖白白受了苦,让送信的人有去无回,而且还会全局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果然,曹操看了黄盖的信,立刻就喝破这是周瑜的苦肉计,令左右将阚泽推出斩首。但阚泽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早料到曹操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因而他一见曹操就频频使用反激之语,不断地迷惑曹操;特别是当他将要被推出斩首时,他更是“仰天大笑”,让曹操一时摸不着头脑。阚泽不愧为能言善辩之人,曹操自认为“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阚泽偏偏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无可辩驳地证明他是“无学之辈”,也同时占得了道理上的优势,终于让曹操打消了疑虑。这段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本来诈降之事已被曹操喝破,但阚泽并不惊惶失措,而是通过机智奇妙的应对,使形势发生了惊天大逆转,最后终于将曹操瞒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添加一些,再整理一下大家的,按时间排下来。
桃园三结义——乱世序幕。
温酒斩华雄——豪情盖天。
三英战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青梅煮酒论英雄——他怎么不算上孙策呢?
斩颜良,诛文丑——其实全凭马快。
官渡之战——袁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曹操以少胜多。
千里走单骑——猛男!
单骑救主——这永远是子龙一辈子炫耀的资本。
怒喝长板桥——能把人喝死,果然厉害!
三顾茅庐(隆中对)——一介书生初展非凡的政治眼光。
舌战群儒——惹得孙权怒斩桌脚,引出一端赤壁鏖战。
草船借箭——无非就是懂一点气象和明白曹操,鲁肃的性格。
蒋干中计——周郎英姿飒爽,蒋干洋相出尽。
借东风——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赤壁一战,如此首功给了诸葛亮。
火烧赤壁——终于到了刘备翻身的时刻。
义释曹操——这就是曹操的命呀!
三气周瑜——没办法,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也拿美周郎开刀。
许褚裸衣斗马超——精彩的没商量。
割须弃袍——羌人骁勇,可惜马超终未能报父仇。
张辽威震逍遥津——连啼哭的孩童听到张辽的大名都不敢再哭了!
水淹七军——曹操说关羽威震华夏。
单刀赴会——物极必反,可惜呀!
刮骨疗毒——无语……
败走麦城——孔明入川时曾对关羽说:“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只是关羽自以为是,骄兵必败。从此,蜀国盛极而衰。
火烧连营七百里——再现儒将风范。
白帝托孤——又是诸葛亮秀,差点困死了陆迅。
七擒孟获——抓个有勇无谋之人本不难,主要是方针用的好,攻心为上。
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京剧名段。
星落五丈原——秋风萧瑟,卧龙归天。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拜拜了还能有点作用。
遗计斩魏延——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二士争功。姜维最后的计谋,虽然成功了,可还是救不了蜀国。
桃园三结义——乱世序幕。
温酒斩华雄——豪情盖天。
三英战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青梅煮酒论英雄——他怎么不算上孙策呢?
斩颜良,诛文丑——其实全凭马快。
官渡之战——袁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曹操以少胜多。
千里走单骑——猛男!
单骑救主——这永远是子龙一辈子炫耀的资本。
怒喝长板桥——能把人喝死,果然厉害!
三顾茅庐(隆中对)——一介书生初展非凡的政治眼光。
舌战群儒——惹得孙权怒斩桌脚,引出一端赤壁鏖战。
草船借箭——无非就是懂一点气象和明白曹操,鲁肃的性格。
蒋干中计——周郎英姿飒爽,蒋干洋相出尽。
借东风——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赤壁一战,如此首功给了诸葛亮。
火烧赤壁——终于到了刘备翻身的时刻。
义释曹操——这就是曹操的命呀!
三气周瑜——没办法,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也拿美周郎开刀。
许褚裸衣斗马超——精彩的没商量。
割须弃袍——羌人骁勇,可惜马超终未能报父仇。
张辽威震逍遥津——连啼哭的孩童听到张辽的大名都不敢再哭了!
水淹七军——曹操说关羽威震华夏。
单刀赴会——物极必反,可惜呀!
刮骨疗毒——无语……
败走麦城——孔明入川时曾对关羽说:“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只是关羽自以为是,骄兵必败。从此,蜀国盛极而衰。
火烧连营七百里——再现儒将风范。
白帝托孤——又是诸葛亮秀,差点困死了陆迅。
七擒孟获——抓个有勇无谋之人本不难,主要是方针用的好,攻心为上。
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京剧名段。
星落五丈原——秋风萧瑟,卧龙归天。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拜拜了还能有点作用。
遗计斩魏延——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二士争功。姜维最后的计谋,虽然成功了,可还是救不了蜀国。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桃园三结义 青梅煮酒论英雄
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赵子龙单骑救主
火烧赤壁 青梅煮酒论英雄
群英会蒋干中计 火烧博望坡
火烧藤甲兵 ,火烧连营七百里,
水淹七军,挥泪斩马谡
关云长单刀傅会 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败走麦城
刮骨疗毒,温酒斩华雄
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赵子龙单骑救主
火烧赤壁 青梅煮酒论英雄
群英会蒋干中计 火烧博望坡
火烧藤甲兵 ,火烧连营七百里,
水淹七军,挥泪斩马谡
关云长单刀傅会 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败走麦城
刮骨疗毒,温酒斩华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急进曰:“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
2、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军马到关,卓令吕布领三万军,去关前扎住大寨。卓自在关上屯住。
2、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军马到关,卓令吕布领三万军,去关前扎住大寨。卓自在关上屯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