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岳阳楼记》第五段阅读简答题

只要第五段的简答题。要带答案的啊... 只要第五段的简答题。
要带答案的啊
展开
 我来答
仙身洁N
推荐于2016-09-02 · TA获得超过63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⑴ “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以自己的话和引用原文两种方式来回答)
“二者之为”指的是迁客骚人的一悲一喜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⑵ “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异在何处?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指迁客骚人,“之为”指以物喜,以己悲;
⑶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否定的态度。“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都来源于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
⑷ “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的“进”和“退”,分别指的是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又分别指什么?
“进”: 居庙堂之高 “退”: 处江湖之远
“进亦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⑸“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的是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暗指谁?作者赞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
作者暗指滕子京,目的是赞美并慰勉自己的朋友。
⑹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⑺ 作者在本段开头把“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和“古仁人之心”加以 对比 ,用一个设问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并阐明自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仕途进退原则,而后由“ 忧 ”转到“ 乐 ”,再用一个设问句水到渠成地解释全文的主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今,这句话已经演化为成语:“ 先忧后乐 ”。
⑻ 本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应课文开头的“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以物喜”照应第四段的“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照应第三段“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些又是第二段“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具体写照。
⑼ 本段的层次划分:① ② ③ | ④ ⑤ | ⑥
坚听0gN
2009-05-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万
展开全部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2表现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3描写洞庭湖远景的句子
4“或异二者之为”指:
5 第二段描述岳阳楼的“大观”时,用得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 和
文中与“大观”相呼应的一个词语是“ ”
6文中抒发作者阔大情怀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7 表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
8 “ 或异二者之为 ”中的“二者”是指哪两种心情?(用原文回答)
9、“微斯人,吾谁与归 ”中“斯人”是指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表现重修岳阳楼规模的句子是

11、全文分为三部分,三部分的大意是:

其中文章第二节写的是:
第三节和第四节写的是:

若单独概括第三节内容:
第四节内容:

12 本文作者是 , 朝代人,选自 。
全文通过 ,描写了 ,并且议论,从而表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创作者IbXNiOo5ey
2019-08-16 · TA获得超过392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58
采纳率:27%
帮助的人:190万
展开全部
引起下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手机用户91481
2009-05-09 · TA获得超过31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4万
展开全部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2表现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3描写洞庭湖远景的句子
4“或异二者之为”指:
5 第二段描述岳阳楼的“大观”时,用得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 和
文中与“大观”相呼应的一个词语是“ ”
6文中抒发作者阔大情怀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7 表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是:
8 “ 或异二者之为 ”中的“二者”是指哪两种心情?(用原文回答)
9、“微斯人,吾谁与归 ”中“斯人”是指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表现重修岳阳楼规模的句子是

11、全文分为三部分,三部分的大意是:

其中文章第二节写的是:
第三节和第四节写的是:

若单独概括第三节内容:
第四节内容:

12 本文作者是 , 朝代人,选自 。
全文通过 ,描写了 ,并且议论,从而表达

⑴ “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以自己的话和引用原文两种方式来回答)
“二者之为”指的是迁客骚人的一悲一喜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⑵ “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异在何处?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指迁客骚人,“之为”指以物喜,以己悲;
⑶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否定的态度。“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都来源于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
⑷ “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的“进”和“退”,分别指的是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又分别指什么?
“进”: 居庙堂之高 “退”: 处江湖之远
“进亦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⑸“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的是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暗指谁?作者赞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
作者暗指滕子京,目的是赞美并慰勉自己的朋友。
⑹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⑺ 作者在本段开头把“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和“古仁人之心”加以 对比 ,用一个设问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并阐明自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仕途进退原则,而后由“ 忧 ”转到“ 乐 ”,再用一个设问句水到渠成地解释全文的主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今,这句话已经演化为成语:“ 先忧后乐 ”。
⑻ 本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应课文开头的“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以物喜”照应第四段的“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照应第三段“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些又是第二段“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具体写照。
⑼ 本段的层次划分:① ② ③ | ④ ⑤ | 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