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答题答题技巧
一、明确答题方向
(一)特征描述。
(二)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1. 自然环境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这也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例1 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答案】 临海空气湿润,水汽丰富;东南季风地形抬升致雨;西北来的冬季风经海洋变性,水汽易达到过饱和。
【技巧点拨】 这是小范围局地因素所致。
例2 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
【答案】 同:两者均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为两均处于30°~40°N的大陆西岸。�
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洛杉矶比旧金山高温干旱季节时间长。�因为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长;洛杉矶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技巧点拨】 这是大地理环境因素所致。
2.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 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例:简要分析,秋冬季“霜打洼地”的原因?
【答案】 秋冬季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地面向空中散热,山顶的空气比山下的空气温度下降得更快,于是下面的暖空气往上跑,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到达山谷或洼地后,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山谷和洼地中。于是,夜里山谷和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末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
(三)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1. “点”状分布一般有 “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2.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又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3.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面积64万平方千米。�
4.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四)评价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1. 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2. 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五)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六)区位问题。�
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
二、重视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一)图像表达特点。�
地理图像表达方式有:点、线、面、箭头、数字、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1.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
2.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等地球自转速度线等)交通线(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内河水运等)、输水(气、煤、电)线、生产网络线、地理要素相关线等。
3. “面”——聚落、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在大比例尺地图中,点状地理事物则呈面状分布)。�
4.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河流流向、地球运动;大洋环流、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地壳物质循环等);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动力、产品、市场信息等);③工艺流程等;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二)图表数量特点。�
1. 统计表格——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估算勿精算。
2. 扇状(饼状)统计图和三角坐标统计图——以地理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3. 柱状、折(曲)线统计图——以时间和空间对比分析为主
4. 等值线统计图——以区域空间差异比较为主。�
5. 直角坐标统计图——以两两地理要素相关特点分析为主:应从特殊位相入手。�
(三)地图功能特征。�
地图依功能可划分为:�
1. “区域分布图”——以区位分析为主:�
①掌握好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取得解题“入场券”;②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区位联系;④评价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整治开发的对策。
2. “概念图”——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图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运输网中的形式和层次图”。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
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
3. “原理图”——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紧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 4. “景观图”——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
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5. “统计图”——说明地理事物时间发展状态、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为主。�
6. “联系图”——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主。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
②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意义。
7. “流程图”——反映生产工艺流程。流程图能够帮助理解某组事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建立流程图时,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内。然后,把最先发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第二发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类推。最后,把各个事件依次用箭头连接起来。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
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
8. “漫画图”——以环保主题为主。�
①抓住与常规思维异常的形象、文字来说明漫画主题。
②多为可持续发展类。�
三、学会审题
审题过程及内容: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 定范围——确定考“政、历、地”三门中的哪一门。�
2. 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 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4. 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题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5. 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四、表达准确
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五、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六、答题步骤
(一)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三)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四)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一、明确答题方向
(一)特征描述。
(二)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1. 自然环境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这也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例1 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答案】 临海空气湿润,水汽丰富;东南季风地形抬升致雨;西北来的冬季风经海洋变性,水汽易达到过饱和。
【技巧点拨】 这是小范围局地因素所致。
例2 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
【答案】 同:两者均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为两均处于30°~40°N的大陆西岸。�
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洛杉矶比旧金山高温干旱季节时间长。�因为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长;洛杉矶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技巧点拨】 这是大地理环境因素所致。
2.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 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例:简要分析,秋冬季“霜打洼地”的原因?
【答案】 秋冬季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地面向空中散热,山顶的空气比山下的空气温度下降得更快,于是下面的暖空气往上跑,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到达山谷或洼地后,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山谷和洼地中。于是,夜里山谷和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末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
(三)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1. “点”状分布一般有 “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2.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又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3.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面积64万平方千米。�
4.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四)评价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1. 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2. 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五)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六)区位问题。�
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
二、重视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一)图像表达特点。�
地理图像表达方式有:点、线、面、箭头、数字、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1.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
2.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等地球自转速度线等)交通线(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内河水运等)、输水(气、煤、电)线、生产网络线、地理要素相关线等。
3. “面”——聚落、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在大比例尺地图中,点状地理事物则呈面状分布)。�
4.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河流流向、地球运动;大洋环流、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地壳物质循环等);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动力、产品、市场信息等);③工艺流程等;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二)图表数量特点。�
1. 统计表格——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估算勿精算。
2. 扇状(饼状)统计图和三角坐标统计图——以地理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3. 柱状、折(曲)线统计图——以时间和空间对比分析为主
4. 等值线统计图——以区域空间差异比较为主。�
5. 直角坐标统计图——以两两地理要素相关特点分析为主:应从特殊位相入手。�
(三)地图功能特征。�
地图依功能可划分为:�
1. “区域分布图”——以区位分析为主:�
①掌握好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取得解题“入场券”;②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区位联系;④评价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整治开发的对策。
2. “概念图”——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图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运输网中的形式和层次图”。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
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
3. “原理图”——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紧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 4. “景观图”——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
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5. “统计图”——说明地理事物时间发展状态、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为主。�
6. “联系图”——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主。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
②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意义。
7. “流程图”——反映生产工艺流程。流程图能够帮助理解某组事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建立流程图时,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内。然后,把最先发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第二发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类推。最后,把各个事件依次用箭头连接起来。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
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
8. “漫画图”——以环保主题为主。�
①抓住与常规思维异常的形象、文字来说明漫画主题。
②多为可持续发展类。�
三、学会审题
审题过程及内容: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 定范围——确定考“政、历、地”三门中的哪一门。�
2. 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 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4. 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题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5. 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四、表达准确
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五、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六、答题步骤
(一)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三)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四)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全部
1,保持心态平稳,情绪起伏不要太大,既不太高兴也不太失落.对周围的人尽量友善,多做好事.你身边的同学不是你的敌人,你的竞争对手在全省乃至全国.
2,复习的时候书的目录很重要(特别是文科),借助目录来梳理知识体系.课本多看,我当时历史地理政治书,每一本,翻了3遍,这还只是高考的前一周之内看的数量.我们的一个考到北大的学姐,据说她看了8遍.
你需要在脑子里形成这本书的影象,让自己可以在脑海里翻书.
3,做完题后对答案的过程很重要,我们老师的要求,也是我们几个月的复习的做法是,自己做完试卷,自己批改,把没答好的部分,全部补上去.并且补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为什么自己没答好,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效果显著.
4,最重要的一招,分析出题老师的意图和得分点.比如一道16分的大题,分为2问,那么可能第1问是8分,第2问是8分;如果分为3问,可能第一问是4分,第2问和第3问都是6分.这具体要看问题有多重要.
在基本分析以后,你可以大致猜测这一问你需要答几小点才可以拿全分数.比如:4分的题可能需要答2小点或者4小点,6分的题可能需要答3,4,6小点.作为文科生而言,当然是越全面越好.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概念,内容,本质,结果,影响,意义.如果是讨论内容或者意义,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政治意义,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影响等.
以上文字作者咩咩没肉吃
2,复习的时候书的目录很重要(特别是文科),借助目录来梳理知识体系.课本多看,我当时历史地理政治书,每一本,翻了3遍,这还只是高考的前一周之内看的数量.我们的一个考到北大的学姐,据说她看了8遍.
你需要在脑子里形成这本书的影象,让自己可以在脑海里翻书.
3,做完题后对答案的过程很重要,我们老师的要求,也是我们几个月的复习的做法是,自己做完试卷,自己批改,把没答好的部分,全部补上去.并且补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为什么自己没答好,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效果显著.
4,最重要的一招,分析出题老师的意图和得分点.比如一道16分的大题,分为2问,那么可能第1问是8分,第2问是8分;如果分为3问,可能第一问是4分,第2问和第3问都是6分.这具体要看问题有多重要.
在基本分析以后,你可以大致猜测这一问你需要答几小点才可以拿全分数.比如:4分的题可能需要答2小点或者4小点,6分的题可能需要答3,4,6小点.作为文科生而言,当然是越全面越好.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概念,内容,本质,结果,影响,意义.如果是讨论内容或者意义,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政治意义,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影响等.
以上文字作者咩咩没肉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审:题图和题中关键词
为防止跑题的答偏行为,要认真审题,特别要把握好题中的关键词和图中的有关信息,这是答好简述题的前提。题中的关键词通常有三处:一是条件词,一是中心词,一是某些关键的修饰词。
含有条件词的简述题格式一般是:从……方面考虑;假如……;依据……等。如广东巻2002年高考第35题如下: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
(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
(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范围和副热带高压位置会怎样变化?
由于不少同学在前提条件中把题中的关键词“此角度”理解成了黄赤交角,因而答出与正确答案完全相反的错误答案。
2002年第34题第(1)小题是:
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 (自然带),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些考生没注意中心词是“气候”,而把气候成因答成自然带的成因。
又例如下面一个问题:
鲁尔工业区二战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据此应如何采取对策?
结果许多学生把课本上的所有原因和所有对策都写上去了,而没有注意关键词“内在原因”和“据此”。
认真审题图也是答好简述题,防止跑题的一个前提。
因为图中包含甚至隐含了某些应该答出的重要的地理知识。
如右图:沿海地区,一条河流入海,
仅边角有一条100米的等高线,河流入海处有点A。问A处建港
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结果很多同学没注意到边角等高线的暗示因而漏答“平坦的陆域
地形条件,有利于建码头”这一知识要点。
再如有关<<地球出汗了>>地理漫画的读图题中有这样的一个小题:
该图体现了什么地理环境问题?
一些学生在看图过程中没能把握图名中的关键字“汗”,因而未切中知识要害: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导致后续题皆错的遗憾。
二思:答题的各个方面
为防止漏答的非条理行为,需在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这是答好简述题的保障。如果要求分析原因的,要认清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又分为地形、气候、水文等;人为原因又有经济、交通、人口等。如分析对策,则要对症下药,有什么原因就要采取什么对策。如答后果方面,也要条理性的地从各方面分析。这样不仅不会漏答知识点,而且容易使知识条理化、段落化、系统化。如广东巻2001年高考题第32题:
北美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与原因比较。
在这道题中,两地分布的不同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往往会出现漏答错误。一般答分布的不同特点时都会只答“欧洲面积大,北美面积小”,而不容易像标准答案那样答“欧洲比北美南北长东西宽”;至于原因既有地形,也有洋流,还有海陆轮廓的因素,但一般同学可能只会答出的一个原因就中止,因而出现漏答错误,降低得分。
三想:答题的知识要点
审好题想定了答案的若干方面,那么题目答案的框架就定好了。接下来就落实到知识要点,思考答题含有那些知识点,这一步是答题正确与否的关键。考生必须在熟悉该题有关各方面的知识的前提下才会一气呵成,否则还是答错。如2002年广东巻高考题第34题第(1)小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又怎么能得分呢?另外在思考知识要点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尽可能抓住知识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点。因此答好简述题关键还是扎扎实实掌握地理知识。
四要:规范的地理语言
作为地理简述题,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性、地理性语言,如地理名词、术语、概念等,这是答题是否答好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河流水量的变化”应表达为“河川径流的变化”,“某居住地”该用“聚落”表达,“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最好用区位概括等等……这样才不会答差,才有地理特色,才会给阅巻老师一个好评价,从而提高等分率。
五须:注意的某些技巧
做好了前几步,那么答好简述题也应该差不多了。但为了使简述题更加保险,下面的几点技巧是必要的补充。
1、少与多的技巧
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简述题的评分准则,则不如多答。
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下题:台湾为什么多地震?如果你不清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可以有如下模糊答法:“台湾处在板块边缘,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肯定答为:“台湾位于印度洋与亚欧板块之间,……”
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
一问回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标不全。
4、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
为防止跑题的答偏行为,要认真审题,特别要把握好题中的关键词和图中的有关信息,这是答好简述题的前提。题中的关键词通常有三处:一是条件词,一是中心词,一是某些关键的修饰词。
含有条件词的简述题格式一般是:从……方面考虑;假如……;依据……等。如广东巻2002年高考第35题如下: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
(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
(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范围和副热带高压位置会怎样变化?
由于不少同学在前提条件中把题中的关键词“此角度”理解成了黄赤交角,因而答出与正确答案完全相反的错误答案。
2002年第34题第(1)小题是:
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 (自然带),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些考生没注意中心词是“气候”,而把气候成因答成自然带的成因。
又例如下面一个问题:
鲁尔工业区二战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据此应如何采取对策?
结果许多学生把课本上的所有原因和所有对策都写上去了,而没有注意关键词“内在原因”和“据此”。
认真审题图也是答好简述题,防止跑题的一个前提。
因为图中包含甚至隐含了某些应该答出的重要的地理知识。
如右图:沿海地区,一条河流入海,
仅边角有一条100米的等高线,河流入海处有点A。问A处建港
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结果很多同学没注意到边角等高线的暗示因而漏答“平坦的陆域
地形条件,有利于建码头”这一知识要点。
再如有关<<地球出汗了>>地理漫画的读图题中有这样的一个小题:
该图体现了什么地理环境问题?
一些学生在看图过程中没能把握图名中的关键字“汗”,因而未切中知识要害: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导致后续题皆错的遗憾。
二思:答题的各个方面
为防止漏答的非条理行为,需在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认真思考答题的各个方面,这是答好简述题的保障。如果要求分析原因的,要认清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又分为地形、气候、水文等;人为原因又有经济、交通、人口等。如分析对策,则要对症下药,有什么原因就要采取什么对策。如答后果方面,也要条理性的地从各方面分析。这样不仅不会漏答知识点,而且容易使知识条理化、段落化、系统化。如广东巻2001年高考题第32题:
北美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与原因比较。
在这道题中,两地分布的不同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往往会出现漏答错误。一般答分布的不同特点时都会只答“欧洲面积大,北美面积小”,而不容易像标准答案那样答“欧洲比北美南北长东西宽”;至于原因既有地形,也有洋流,还有海陆轮廓的因素,但一般同学可能只会答出的一个原因就中止,因而出现漏答错误,降低得分。
三想:答题的知识要点
审好题想定了答案的若干方面,那么题目答案的框架就定好了。接下来就落实到知识要点,思考答题含有那些知识点,这一步是答题正确与否的关键。考生必须在熟悉该题有关各方面的知识的前提下才会一气呵成,否则还是答错。如2002年广东巻高考题第34题第(1)小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又怎么能得分呢?另外在思考知识要点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尽可能抓住知识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点。因此答好简述题关键还是扎扎实实掌握地理知识。
四要:规范的地理语言
作为地理简述题,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性、地理性语言,如地理名词、术语、概念等,这是答题是否答好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河流水量的变化”应表达为“河川径流的变化”,“某居住地”该用“聚落”表达,“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最好用区位概括等等……这样才不会答差,才有地理特色,才会给阅巻老师一个好评价,从而提高等分率。
五须:注意的某些技巧
做好了前几步,那么答好简述题也应该差不多了。但为了使简述题更加保险,下面的几点技巧是必要的补充。
1、少与多的技巧
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简述题的评分准则,则不如多答。
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下题:台湾为什么多地震?如果你不清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可以有如下模糊答法:“台湾处在板块边缘,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肯定答为:“台湾位于印度洋与亚欧板块之间,……”
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
一问回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标不全。
4、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9-05-11
展开全部
凭气概征服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012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①要全面、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②认真领悟设问的角度,针对具体区域具体描述,描述时要结合该区域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用原理代替③充分利用题中已有信息获取答案,高考题所提供的一般是课文以外或陌生的情境,要充分挖掘材料或图中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答案,还要注意题目有没‘’依据材料"或‘’据图示条件"等限定语④运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