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泉州市永春县历史/民俗文化
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本县,绵延全境。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蓬壶马跳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份。西北群山叠嶂,幽壑高岩,泉清树绿;东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犹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数游永春,不禁赞道“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 东关桥
永春民风淳朴,劳动力充足,素质良好。全县劳动力20.6万人,占总人口的39.2%。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达586人,其比例居泉州市第二位。全县有普通师范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各1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中学36所。1995年开始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永春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德宣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岛。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03万人,足迹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11月成立的“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不仅对加强海外乡亲的横向联系,敦睦乡谊,合作交流,而且对该县开展海外侨务工作,加快永春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近年来,永春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项目规模日趋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永春白鹤拳
拳术,又称国术,闽南人亦叫“打拳头”也称功夫武术。在福建闽南一带以及星马、印尼等地华侨中,一谈起打拳头,常要绘声绘色称道:“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无烧也拉仑”系闽南方言,即水不烫,也有微热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永春白鹤拳的厉害。
永春白鹤拳作为南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五大拳种中最年轻的拳种,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历久不衰,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健身作用和技击价值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风格,朴实又丰富的内涵,辩证而富哲理的技法而盛行于世.,永春白鹤拳是一个具有多项内容的优秀拳种。永春白鹤学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冠于雅称、寓意其中、便于记诵、易于领悟、利于习练。
它的套路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
它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著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饱满刚脆。
永春白鹤拳自创始形成、传播发展、衍化变革,以至形成完整技术理论体系,迄今已三百余春秋,虽几经沧桑,亦创造辉煌。现支分派衍,花繁叶茂,虽各自开宗垂统,然情结祖庭。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海内外鹤友,或组团或个人,纷纷到永春寻根访祖,交流技艺。作为中华武术瑰宝的永春白鹤拳,继承发展,我侪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有著三百多年光辉历程的永春白鹤拳,得天之时、得地之利、得人之和,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白鹤拳与太祖、罗汉、达尊、行者诸拳一并称为少林五祖拳。它是福建南拳中较年轻的拳派,是祖国南拳百花圃中一朵鲜艳明媚的奇葩。这一拳派,最早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流行,而后传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厦门、漳州直至台湾等地,故又称“永春白鹤拳”。近来在福建南安又有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
美妙的传说
白鹤拳顾名思义,当与白鹤有关。在永春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白鹤仙教拳法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问(1662——1722年),福建省福宁州(今福安、宁德一带;另一说为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北门外,有个名叫方种公的,妻室早亡,唯一女儿,玻名七娘。方七娘自幼聪明过人,好学武艺,俏丽多姿。方种公年上花甲,方七娘正满十六妙龄。远近各方青年纷纷登门,向七娘求婚。七娘为赡养老父,发誓不嫁。不料,有豪门望殷子弟,竞窜入方家,妄想调戏七娘。
一天,七娘正埋头飞梭织布。突然,一只白鹤翩翩飞来,伫克机旁,许久不肯走。七娘顺手抓起梭盒掷去。但见白鹤轻轻展翅,把梭盒弹了回来。七娘又举一竹枝,向白鹤打去。白鹤一脚轻轻抖动,竹授反而被弹到厅堂外去。这一切,使方七娘倍觉棹奇。入夜,白鹤不走栖息梁间。七娘睡中梦见,有一老人走来,对她说: “我是白鹤仙人,看你将遭人涂炭,特米相助。我有娘家正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名为鹤拳。你若愿意,我当全都传授给你。”七娘喜出望外,连忙下跪,拜鹤佃为师。从此,白鹤仙日夜不停,教方七娘拳技。几个月后,方七娘成了远近闻名、独具一格的拳师。那些对她存有痴心妄念的公子哥儿,个个闻风丧胆。有一天,白鹤仙人对七娘说:“你艺学已成,今只一事相告。某月某日午时,如有陌生人前来你家避雨,当要留他。这人就是你的结发郎君了。”方七娘朝等暮盼。几个月又过去了,她又添一岁,可连个人影也没见到。女大当婚,方种公心也急了。他叫来七娘说:“还是在乡里挑个满意的吧!”七娘说什么也不肯。父女俩无言对坐。就在这时,天上黑云滚滚,屋外狂风呼啸,霎时,暴雨倾盆。不久,传来阵阵敲门声。七娘又惊又喜地开门。但见一青年,肩扛木棒,一头吊着个布袋。那青年腼腆地说:“雨太大,借个落脚地,避一避就走。”七娘让他进门,方种公看他眉目清秀、举止端庄,高兴地问他何方而来。青年彬彬有礼答说:“我姓曾,名阿四,永春人。只因家境贫困,才到贵地打拳棒卖膏药,借以糊口。”方种公按白鹤仙人所嘱,便留下曾阿四。夜间,在方种公一再催促之下,阿四无奈抡棒行拳。不料被方七娘用指轻轻一扫,便棒飞人倒。曾阿四立即跪拜七娘为师。自此,曾阿四成了方家女婿。七娘把白鹤拳所有技法、套路都传授给池。夫妻俩恩恩爱爱。光倒荏苒,一幌几年过去。他俩有了两个男孩,方种公却不幸去世。
有一天,知州派出爪牙,走村串户,横征暴敛。看到方七娘姿色超凡,吏爪便生邪念,上前要戏弄七娘。七娘踏个偏步,双手挥劈。其中一个吏爪便脑浆横飞。知州当即派人揖拿七娘治罪。那知当夜曾阿四已携七娘母子潜逃。几往周折,他们回到永春县。而后,在永春五里街金峰山麓的观音亭一带,向郑、王、吴、林、李、蔡、颜、乐等姓的二十八英俊传授白鹤拳技,白鹤拳就这样,在永春山区扎根繁衍开始结果,成为乡人普遍喜爱好学的武艺。
独特的风格
永春白鹤拳内容丰富多彩,有徒手拳法,有操持器械各法,又有点穴技法。徒手拳法有双手、两腿、头部“五技”,有108个技法和儿十个套路。每个动作,均有名称,如鹤冠、鹤嘴、鹤翅、鹤脚、弓、箭等。各技法,也有如“白鹤独立”、“白鹤展翅”、“白鹤踏雪”等名称。套路也各有独特的命名。初学者,要先练“三线”、“摇技”、“运气”、“摇节”等。器械包括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亦各有其技法、套路。永春白鹤拳还有按经络、穴位、时辰不同,用“鹤技”点断筋脉的技法。此外,它还包括一套推拿、按摩、接骨、治防的方法、药方以及制作丹膏药散的知识。因而,白鹤拳名师又是骨伤科名医。
民间常言“遇鹤如能电,败势摔三丈”。其技击必发声,一指一节,一招一式,有如风驰电掣,锐不可当。然而.白鹤拳动作又形似鹤姿,刚柔相济,灵巧时朗,优美多姿,其起势均系“白鹤寄脚”,以作标志。白鹤拳善用掌与腿法。拳法以节力、指力为主,防则多用节力,攻则多用指力。手臂至掌,要做到上节吞肩、中节吞坠尾节如猛虎擒猪之势。从内到外,则需做到内节如铁、外节如绵,尾节手指如泥。技击时,应手似轮车、肘如辅转、动手如牛舌、运手如马脚,后发而占先。其腿法,站立之状,应是“不丁不八”,两腿用力按“前三后七”分。左右两脚,视情况,以一脚为主,灵活旋转。脚腿站法分平马、勒马,连同身姿,又分上中下三盘。腿的技法主要有踢,扫、钩等永春白鹤拳讲究以静待动、以气推力。勘应从沉腰束脚,落大椎,起单田,提肠缩气,夹尾推而来。因此,必须苦练气功、基本功,达到内外功兼修。只有这样,才能“吞吐浮沉,子午分明。脉能贯通,神气流畅。意形相随.内外合一。刚柔相济,顺逆相生。”
广泛的流传
永春地处闽南山区。在漫长的暇社会中,虎狼出没,兵匪窝乱,豪绅勒索,官吏压迫,乡村百姓,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逼使许多人都要有“二谱功夫”。那些离乡背井、远渡重洋谋生的,对拳术更要有“二步七”。因此,当七娘、阿四把白鹤拳带到永春山区后,从县城州内、五里街、达埔、蓬壶到岵山、太平、湖洋等地,到处设有拳馆,男女争相学技。《永春县志》载:“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善拳术。康熙间,……礼父明,尝与七娘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礼师七娘。”“礼与林椎、姚虎等与七娘习白鹤拳,礼精勤不懈,遂以技名。”其时,郑礼技艺最高。名扬闽南各地后,他远游福建、江西.与各地拳师较量,并从中取人之长。从而,使永春白鹤拳得到发展。他的徒弟,遍于八闽大地。此后的二百多年,正如《永春县志》所云:“永地以拳名者,大率礼之徒所授也。”与此同时,永春白鹤拳也随着出洋谋生的人,传播到东南亚各地。特别是索称“无永不开阜”的马来亚,几乎各主要市镇,都有永春拳师在开馆授拳。
历史上,永春白鹤拳在抵御深山兽害、反对封建压迫、抗击土匪强盗中,曾起过很大作用。有一年,返永春探亲的几位海外华侨,因害怕路过南安一山岭被土匪抢劫,滞留泉州许久。名拳师郑礼在泉州比武闻讯,忙找上侨亲说:“跟我回去,包保无事”。来到山岭,果有几个强盗从丛林跳出,杀气腾腾。持刀抢劫。郑礼佯装众人代表,上前欲交出财宝,便用“单枝”朝一歹徒点穴,又卖个空,夺下歹徒大刀,杀了过去。众匪只好下跪告饶。侨亲于是安抵故里。清咸丰三年(1853年),应太平天国起义、威震八闽的永春林俊义军,武艺高强,翘勇善战,所向披靡,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仙游等十八个州县。首领林俊,就是名赫一时的白鹤拳名师。
由于白鹤拳在少林五祖拳中是最年轻的拳种,它善于吸收其他拳种之长,发展自己,加上永春民间广泛传播,因而,使永春白鹤拳一度蜚声中外。1928年8月,伪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首届国术考该、比赛。永春选十人参加,个个均合标准。其中一人参加比武,曾获金牌嘉奖。载誉归来,又应南洋侨领陈嘉庚等邀请,于1 929年8月,由李万悦率领,前往星马等地演,历时八个多月,深得侨胞和当地人民的欢迎。陈嘉庚还多次接见永春白鹤拳师,并予资助。由于华侨要求迫切,永春白鹤拳师多人,还留下来在东南亚各埠设馆传艺。1930年冬,,永春县又在五里街“翁公祠”开办国术馆,先后由林宝山,潘世讽、潘孝德等任馆长,系统地传授白鹤拳。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永春白鹤拳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流传于民间的白鹤拳套路、技艺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多次推选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武术表演、比赛。其中,郑礼拳师后裔、省武术协会会员、曾两次荣获全省武术表演、比赛一等奖的郑文存 ,整理了“永春白鹤拳》手稿,对其来历、特点、技法,拳套等作了较完整的总结。文存拳师年已八十,仍精神矍铄,于闽南各地继续传授白鹤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还出版了《干德原白鹤拳谱》、李载鸾著的《白鹤拳秘要》等书籍。不久前,国家体委,省体工队曾派人到永春,寻访白鹤拳名师,发掘整理永春白鹤拳。永春县的这一风格独特的拳术,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一拳圃中的鲜花,必将在祖国的大好春光中,开放得更加烂漫。
永春特产
永春岵山的荔枝、达浦的甘蔗、下洋的煤矿、玉斗坑子口的香茶、湖洋的芦柑、县城的纸织画、农家的榜舍龟;下洋的牛姆林、蓬壶的百丈岩、一都的岱山岩、石鼓的魁星岩、五里街的万春寨、岵山的北溪村、锦斗的乌髻岩等都是永春人民的骄傲。
“永春佛手,清香可口!”
“永春佛手香又甜,畅销全国赚大钱!”
永春的佛手三次去全国参加比赛,次次都得了一个冠军,所以又有了一句话 :“永春佛手,全国第一!”
永春县五里街镇的逢源饮料厂、下洋镇的红狮水泥都畅销全国,价格便宜,质量上等。
永春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闻名全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246.htm
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本县,绵延全境。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蓬壶马跳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份。西北群山叠嶂,幽壑高岩,泉清树绿;东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犹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数游永春,不禁赞道“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 东关桥
永春民风淳朴,劳动力充足,素质良好。全县劳动力20.6万人,占总人口的39.2%。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达586人,其比例居泉州市第二位。全县有普通师范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各1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中学36所。1995年开始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永春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德宣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岛。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03万人,足迹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11月成立的“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不仅对加强海外乡亲的横向联系,敦睦乡谊,合作交流,而且对该县开展海外侨务工作,加快永春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近年来,永春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项目规模日趋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永春白鹤拳
拳术,又称国术,闽南人亦叫“打拳头”也称功夫武术。在福建闽南一带以及星马、印尼等地华侨中,一谈起打拳头,常要绘声绘色称道:“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无烧也拉仑”系闽南方言,即水不烫,也有微热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永春白鹤拳的厉害。
永春白鹤拳作为南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五大拳种中最年轻的拳种,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历久不衰,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健身作用和技击价值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风格,朴实又丰富的内涵,辩证而富哲理的技法而盛行于世.,永春白鹤拳是一个具有多项内容的优秀拳种。永春白鹤学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冠于雅称、寓意其中、便于记诵、易于领悟、利于习练。
它的套路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
它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著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饱满刚脆。
永春白鹤拳自创始形成、传播发展、衍化变革,以至形成完整技术理论体系,迄今已三百余春秋,虽几经沧桑,亦创造辉煌。现支分派衍,花繁叶茂,虽各自开宗垂统,然情结祖庭。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海内外鹤友,或组团或个人,纷纷到永春寻根访祖,交流技艺。作为中华武术瑰宝的永春白鹤拳,继承发展,我侪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有著三百多年光辉历程的永春白鹤拳,得天之时、得地之利、得人之和,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白鹤拳与太祖、罗汉、达尊、行者诸拳一并称为少林五祖拳。它是福建南拳中较年轻的拳派,是祖国南拳百花圃中一朵鲜艳明媚的奇葩。这一拳派,最早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流行,而后传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厦门、漳州直至台湾等地,故又称“永春白鹤拳”。近来在福建南安又有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
美妙的传说
白鹤拳顾名思义,当与白鹤有关。在永春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白鹤仙教拳法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问(1662——1722年),福建省福宁州(今福安、宁德一带;另一说为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北门外,有个名叫方种公的,妻室早亡,唯一女儿,玻名七娘。方七娘自幼聪明过人,好学武艺,俏丽多姿。方种公年上花甲,方七娘正满十六妙龄。远近各方青年纷纷登门,向七娘求婚。七娘为赡养老父,发誓不嫁。不料,有豪门望殷子弟,竞窜入方家,妄想调戏七娘。
一天,七娘正埋头飞梭织布。突然,一只白鹤翩翩飞来,伫克机旁,许久不肯走。七娘顺手抓起梭盒掷去。但见白鹤轻轻展翅,把梭盒弹了回来。七娘又举一竹枝,向白鹤打去。白鹤一脚轻轻抖动,竹授反而被弹到厅堂外去。这一切,使方七娘倍觉棹奇。入夜,白鹤不走栖息梁间。七娘睡中梦见,有一老人走来,对她说: “我是白鹤仙人,看你将遭人涂炭,特米相助。我有娘家正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名为鹤拳。你若愿意,我当全都传授给你。”七娘喜出望外,连忙下跪,拜鹤佃为师。从此,白鹤仙日夜不停,教方七娘拳技。几个月后,方七娘成了远近闻名、独具一格的拳师。那些对她存有痴心妄念的公子哥儿,个个闻风丧胆。有一天,白鹤仙人对七娘说:“你艺学已成,今只一事相告。某月某日午时,如有陌生人前来你家避雨,当要留他。这人就是你的结发郎君了。”方七娘朝等暮盼。几个月又过去了,她又添一岁,可连个人影也没见到。女大当婚,方种公心也急了。他叫来七娘说:“还是在乡里挑个满意的吧!”七娘说什么也不肯。父女俩无言对坐。就在这时,天上黑云滚滚,屋外狂风呼啸,霎时,暴雨倾盆。不久,传来阵阵敲门声。七娘又惊又喜地开门。但见一青年,肩扛木棒,一头吊着个布袋。那青年腼腆地说:“雨太大,借个落脚地,避一避就走。”七娘让他进门,方种公看他眉目清秀、举止端庄,高兴地问他何方而来。青年彬彬有礼答说:“我姓曾,名阿四,永春人。只因家境贫困,才到贵地打拳棒卖膏药,借以糊口。”方种公按白鹤仙人所嘱,便留下曾阿四。夜间,在方种公一再催促之下,阿四无奈抡棒行拳。不料被方七娘用指轻轻一扫,便棒飞人倒。曾阿四立即跪拜七娘为师。自此,曾阿四成了方家女婿。七娘把白鹤拳所有技法、套路都传授给池。夫妻俩恩恩爱爱。光倒荏苒,一幌几年过去。他俩有了两个男孩,方种公却不幸去世。
有一天,知州派出爪牙,走村串户,横征暴敛。看到方七娘姿色超凡,吏爪便生邪念,上前要戏弄七娘。七娘踏个偏步,双手挥劈。其中一个吏爪便脑浆横飞。知州当即派人揖拿七娘治罪。那知当夜曾阿四已携七娘母子潜逃。几往周折,他们回到永春县。而后,在永春五里街金峰山麓的观音亭一带,向郑、王、吴、林、李、蔡、颜、乐等姓的二十八英俊传授白鹤拳技,白鹤拳就这样,在永春山区扎根繁衍开始结果,成为乡人普遍喜爱好学的武艺。
独特的风格
永春白鹤拳内容丰富多彩,有徒手拳法,有操持器械各法,又有点穴技法。徒手拳法有双手、两腿、头部“五技”,有108个技法和儿十个套路。每个动作,均有名称,如鹤冠、鹤嘴、鹤翅、鹤脚、弓、箭等。各技法,也有如“白鹤独立”、“白鹤展翅”、“白鹤踏雪”等名称。套路也各有独特的命名。初学者,要先练“三线”、“摇技”、“运气”、“摇节”等。器械包括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亦各有其技法、套路。永春白鹤拳还有按经络、穴位、时辰不同,用“鹤技”点断筋脉的技法。此外,它还包括一套推拿、按摩、接骨、治防的方法、药方以及制作丹膏药散的知识。因而,白鹤拳名师又是骨伤科名医。
民间常言“遇鹤如能电,败势摔三丈”。其技击必发声,一指一节,一招一式,有如风驰电掣,锐不可当。然而.白鹤拳动作又形似鹤姿,刚柔相济,灵巧时朗,优美多姿,其起势均系“白鹤寄脚”,以作标志。白鹤拳善用掌与腿法。拳法以节力、指力为主,防则多用节力,攻则多用指力。手臂至掌,要做到上节吞肩、中节吞坠尾节如猛虎擒猪之势。从内到外,则需做到内节如铁、外节如绵,尾节手指如泥。技击时,应手似轮车、肘如辅转、动手如牛舌、运手如马脚,后发而占先。其腿法,站立之状,应是“不丁不八”,两腿用力按“前三后七”分。左右两脚,视情况,以一脚为主,灵活旋转。脚腿站法分平马、勒马,连同身姿,又分上中下三盘。腿的技法主要有踢,扫、钩等永春白鹤拳讲究以静待动、以气推力。勘应从沉腰束脚,落大椎,起单田,提肠缩气,夹尾推而来。因此,必须苦练气功、基本功,达到内外功兼修。只有这样,才能“吞吐浮沉,子午分明。脉能贯通,神气流畅。意形相随.内外合一。刚柔相济,顺逆相生。”
广泛的流传
永春地处闽南山区。在漫长的暇社会中,虎狼出没,兵匪窝乱,豪绅勒索,官吏压迫,乡村百姓,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逼使许多人都要有“二谱功夫”。那些离乡背井、远渡重洋谋生的,对拳术更要有“二步七”。因此,当七娘、阿四把白鹤拳带到永春山区后,从县城州内、五里街、达埔、蓬壶到岵山、太平、湖洋等地,到处设有拳馆,男女争相学技。《永春县志》载:“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善拳术。康熙间,……礼父明,尝与七娘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礼师七娘。”“礼与林椎、姚虎等与七娘习白鹤拳,礼精勤不懈,遂以技名。”其时,郑礼技艺最高。名扬闽南各地后,他远游福建、江西.与各地拳师较量,并从中取人之长。从而,使永春白鹤拳得到发展。他的徒弟,遍于八闽大地。此后的二百多年,正如《永春县志》所云:“永地以拳名者,大率礼之徒所授也。”与此同时,永春白鹤拳也随着出洋谋生的人,传播到东南亚各地。特别是索称“无永不开阜”的马来亚,几乎各主要市镇,都有永春拳师在开馆授拳。
历史上,永春白鹤拳在抵御深山兽害、反对封建压迫、抗击土匪强盗中,曾起过很大作用。有一年,返永春探亲的几位海外华侨,因害怕路过南安一山岭被土匪抢劫,滞留泉州许久。名拳师郑礼在泉州比武闻讯,忙找上侨亲说:“跟我回去,包保无事”。来到山岭,果有几个强盗从丛林跳出,杀气腾腾。持刀抢劫。郑礼佯装众人代表,上前欲交出财宝,便用“单枝”朝一歹徒点穴,又卖个空,夺下歹徒大刀,杀了过去。众匪只好下跪告饶。侨亲于是安抵故里。清咸丰三年(1853年),应太平天国起义、威震八闽的永春林俊义军,武艺高强,翘勇善战,所向披靡,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仙游等十八个州县。首领林俊,就是名赫一时的白鹤拳名师。
由于白鹤拳在少林五祖拳中是最年轻的拳种,它善于吸收其他拳种之长,发展自己,加上永春民间广泛传播,因而,使永春白鹤拳一度蜚声中外。1928年8月,伪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首届国术考该、比赛。永春选十人参加,个个均合标准。其中一人参加比武,曾获金牌嘉奖。载誉归来,又应南洋侨领陈嘉庚等邀请,于1 929年8月,由李万悦率领,前往星马等地演,历时八个多月,深得侨胞和当地人民的欢迎。陈嘉庚还多次接见永春白鹤拳师,并予资助。由于华侨要求迫切,永春白鹤拳师多人,还留下来在东南亚各埠设馆传艺。1930年冬,,永春县又在五里街“翁公祠”开办国术馆,先后由林宝山,潘世讽、潘孝德等任馆长,系统地传授白鹤拳。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永春白鹤拳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流传于民间的白鹤拳套路、技艺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多次推选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武术表演、比赛。其中,郑礼拳师后裔、省武术协会会员、曾两次荣获全省武术表演、比赛一等奖的郑文存 ,整理了“永春白鹤拳》手稿,对其来历、特点、技法,拳套等作了较完整的总结。文存拳师年已八十,仍精神矍铄,于闽南各地继续传授白鹤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还出版了《干德原白鹤拳谱》、李载鸾著的《白鹤拳秘要》等书籍。不久前,国家体委,省体工队曾派人到永春,寻访白鹤拳名师,发掘整理永春白鹤拳。永春县的这一风格独特的拳术,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一拳圃中的鲜花,必将在祖国的大好春光中,开放得更加烂漫。
永春特产
永春岵山的荔枝、达浦的甘蔗、下洋的煤矿、玉斗坑子口的香茶、湖洋的芦柑、县城的纸织画、农家的榜舍龟;下洋的牛姆林、蓬壶的百丈岩、一都的岱山岩、石鼓的魁星岩、五里街的万春寨、岵山的北溪村、锦斗的乌髻岩等都是永春人民的骄傲。
“永春佛手,清香可口!”
“永春佛手香又甜,畅销全国赚大钱!”
永春的佛手三次去全国参加比赛,次次都得了一个冠军,所以又有了一句话 :“永春佛手,全国第一!”
永春县五里街镇的逢源饮料厂、下洋镇的红狮水泥都畅销全国,价格便宜,质量上等。
永春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闻名全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246.htm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