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投江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原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原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入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两千多年前,汨罗江边彷徨的那一袭忧郁白衣,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绝望悲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后,怀沙握石终身一跃,消失在滚滚波涛中。
两千多年后,我们依然在为这个左佩江蓠,右戴秋兰的香草灵魂的消逝而扼腕叹息。
我们会在这个特定的节日集体悼念这位行吟泽畔,九死未悔的爱国诗人,在那个礼崩乐摧、天地变革的动荡年代,他以身殉国,捍卫自身的尊严,保全民族的气节。
屈原身为楚国贵族,才华出众,先受国君重用,后遭同僚妒忌。谗言蛊惑之下,受排挤失恩宠,被迫流放,最后抱憾终身,投江以死明鉴。
在屈原的杰作《离骚》里就非常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身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就是自己是楚国的贵族,和楚王是同宗血脉,在那个能人贤士随意流动,任意选择自己热衷的国主效劳的年代,唯独他只能对楚国不离不弃。
所以即使在楚国受人排挤,不受重用,他也未曾动过离开楚国的念头。这也就导致了他只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结局。
其次,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敌军攻破,这对屈原来说,就意味着即将成为丧国之狗。个人意志得到不到伸张,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如今,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局面。
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情况下,选择了投江自尽!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屈原是个只会吟诗作赋、漫长牢骚的愤青。这样的印象主要归功于离骚,因为离骚大家太熟悉了。
屈原最开始并不是一个愤青,反而是一个可以从横捭阖的政治家。他在出国的官位是左徒,异常的尊贵。他虽然与王室有亲戚,但是他能如此尊贵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能力。他学识渊博,博闻强记,能够很好的理解国家兴衰的道理,又善于辞令,是一个外交人才。
楚王将制定国家法令的任务都交付给屈原,表示对屈原足够的赏识与信任。屈原如此受到信任,引起了他人的嫉妒,有一个叫做上官靳尚的大夫就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上下都知道屈原在制定楚国的律令,屈原自恃功劳,每每夸口,除了我谁也做不去这样的法令。
这句话当然让很楚王很生气,他生气的是屈原这样说显然已经不把他放在眼里,而且隐隐感觉到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胁。于是楚王疏远了屈原,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走上了愤青的道路。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是齐楚联姻,秦国害怕出国出兵,就用张仪的计谋贿赂楚王并与楚国订约,楚国就没有出兵。等到秦国攻打齐国之后,秦国却被拒不承认当初的约定,楚国出兵。楚国当时还是强国,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楚国,只好议和。楚国要求交出张仪,张仪到楚国之后,贿赂楚王的爱妃得以退身。这时候屈原听闻释放了张仪,再一次觐见楚王,告诉他不要放张仪,这时候张仪已经追不回来了。
秦国想谋图楚国,无奈楚国很强大,只好以联姻的名义让楚王去秦国。结果楚王客死秦国。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屈原对新的楚王顷襄王有所不满,便被流放了。流放的时候,屈原仍然写文章希望得到重用,结果一次比一次流放的地方远。
他认为自己是臣子,不能对国家尽忠,就是没能尽到一个臣子的责任。而且楚怀王的所作所为让天下人耻笑。在古代,君辱臣死,楚怀王不仅受到了侮辱,而且客死异乡,这份耻辱无法洗掉,恐怕只有死才能解脱。
于是屈原抱石投江而死。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争霸,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对内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谋士张仪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楚怀王轻信张仪的游说,亲手拆散了六国联盟,以此来巴结秦国,梦想得到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国土,结果是丧师失地,最后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客死他乡。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约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家亡,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感念他的德行,纷纷将糯米用芦叶包裹起来,煮熟后投入江中,祈祷江中的鱼儿,不要侵害屈原的遗骸,并在江中敲锣打鼓,进行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当今的端午节。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原来叫丹阳,相传在他被流放的时候,他的姐姐回娘家劝慰屈原,楚地百姓口口相传,渐渐的把丹阳改成了秭归;屈原有个妹妹,日夜思念哥哥,死后化作一只美丽的鸟儿,每当五月初五这天,就开始鸣叫“我哥回呦,我哥回呦”,这只鸟儿就叫‘子规’。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可是尽管大江东去,物换星移,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