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何引清兵入关
一、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寿在沈阳收到吴三桂的来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
二、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行军迟缓,到达时清军已退,但是崇祯还是很器重他,感谢他来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武英殿宴请来勤王的吴三桂等,赐吴三桂尚方剑。
三、觐见崇祯后不久,吴三桂应邀到国丈田宏遇家做客。田宏遇有一养女,是崇祯的田贵妃,很受宠爱。这时田贵妃已病逝,田宏遇感到无助,见吴三桂受皇上重用,便想巴结吴三桂,邀请他来家做客,吴三桂遇见陈圆圆。
四、九月,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前后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已经失去战略意义。第二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使吴三桂深深陷入大明、大清、大顺的夹缝中,徘徊不定。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吴三桂从宁远入山海关,200里路程,走了十一天.等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才到达丰润一带,犹豫观望,停止不前。
李自成令诸将发书招吴三桂,命吴襄写信劝子投降,另派人带白银4万两犒赏吴军官兵。吴三桂和众将商议决定归顺大顺。四月初五日,吴三桂行到永平西沙河驿,见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为闯王部下行掠,吴三桂大怒,考虑到自己和清军结仇甚深,北归很难,而“李害父陷于不知,不必仇”,到北京后再辨明。接着听到京城被李自成部下大掠,拷掠净尽,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发现不能投降李自成,改变了投降李自成的初衷,寻找新主。
这是吴三桂在各种选择中唯一的可行的选择。
——————————————
吴三桂集团的选择无非如下:
方案一:困守山海关,和李自成、满清两面作战;
方案二:放弃山海关,回北京与李自成交战,或者避开李自成的兵峰,向山西等地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如果有可能,寻找并拥戴明朝某个宗室;
方案三:投降李自成,为李自成守卫山海关,或者至少保证主要将领的生命和财产不受威胁;
方案四:联合满清对抗李自成,许诺给满清以高额的回报;
方案五:投降满清对抗李自成,成为满清的附庸军。
北京城已被攻破的情况下,吴三桂集团已经丧失了后方补给,且其兵力、军心均不足以和李自成硬碰硬,两面作战,更是兵家大忌,就算短时间顶住了李自成和满清的攻势,长期来看,除非政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南明快速反攻了北京,否则以山海关及其附近区域来对抗两个强敌,肯定是全军覆灭,所以方案一肯定不行。
方案二,如果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这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在当时,首先是谁也不知道崇祯太子的下落,也不知道南京什么反应。如果南京的福王朝廷真的如南宋一样在南方立住脚跟了,那吴三桂胆敢拥戴藩王,那就没好果子吃。再说,李自成大军所到之处,山西的军队不是望风而降就是一触即溃,吴三桂也不敢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在夹缝中生存,更没有能力确认自己是不是能把所有的军队带离山海关,按当时的军心,说不定一离开山海关,军队就逃散了各奔东西了,或者大批去投降李自成了。
本来方案三不错,只要李自成政策得当,吴三桂集团是有可能投降李自成的,为新朝守卫山海关,就算新朝不放心吴三桂,那么投降之后交出军队,安心当个富家翁,搞个空头王侯当当应该问题不大。吴三桂集团本来也有这个打算,但双方的不信任感太强烈,李自成入京后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打消吴三桂集团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反而让吴三桂集团感觉更害怕、更不安,以至于方案三也逐渐不可行。
吴三桂集团只好选择四,希望搞一个三国局面,在满清和李自成之间纵横捭阖,争取而一个较好地生存空间,“借兵”打击李自成。(至少南明刚建立的时候,南明对于吴三桂“借兵”行为是肯定的,并且认为划黄河而治也不是不可以商量)——但他忽视了满清一方,早已熟知吴三桂集团的弱点,致使吴三桂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方案五.如果,李自成不那么急于消灭吴三桂,吴三桂集团反而不会那么急着选择方案五,更可能选择方案四.但李自成集团不可能放任吴三桂集团不理,满清也不会作为冤大头为一个盟友卖命,所以综合各方面力量的演化,方案五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201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