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惊蛰又春分的下一句谚语是什么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 ——此句出自二十四节气之农谚。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春分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除了盆地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
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三月惊蛰又春分的下一句谚语是整地保墒抓关键。——出自二十四节气之农谚。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开始;卯,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人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相关农事谚语:
1.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2.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
3.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4.天气渐渐寒转暖,华北田野地化通。
5.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
6.麦田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7.大麦豌豆向日葵,突击播种莫再等。
8.大蒜栽种不出九,精细认真管大棚。
9.兴修水利好时机,挖沟筑坝打深井,
10.庄稼歉收一年苦,不修水利代代穷。
"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 ——此句出自二十四节气之农谚。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