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腩是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是一种统称。
若依部位来分,牛身上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另外,在里脊肉上层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状不大规则的里脊边,也可以称作牛腩。
但按中文理解,其实还包括扇面(五花肉)牛腩(Flank)等。还有以下几块:
坑腩:牛味最浓,取自牛胸前的牛仔骨/肋排(short rib)或旁边牛肋条(Finger meat)部位的的肉。
爽腩:又叫绷纱腩、崩沙腩或蝴蝶腩,是牛肚皮的腩位,位于牛的横膈膜附近,爽腩贵坑腩一半,由于有块薄软胶质,爽软不硬。
腩底:连着坑腩近牛皮下的一块肉,又粗又韧,很难炆。
腩角:爽腩和坑腩中间的一块肉,分量极少。
扩展资料
牛腩搭配西红柿的好处
牛腩性温,吃多了容易上火。而西红柿却性偏寒,胃寒和体寒的人要少吃。两者一起炖煮,恰恰起到了寒热中和的效果。因此,体寒体热的人都适合吃这道菜。此外,《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西红柿属于酸酐生津之物,牛肉能养阴,就能起到补血滋阴的作用,而且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相结合,营养更均衡,非常适合贫血阴虚的人食用。
牛腩的纤维较粗,不利于消化,不过西红柿则具有刺激胃肠黏膜蠕动,促进消化的作用。所以,即便胃肠不好的人,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吃西红柿炖牛腩。我国古代医学就发现了牛腩有治疗消渴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腩
营养价值
1.牛腩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含有全部种类的氨基酸,各种氨基酸的比例与人体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基本一致,其中所含的肌氨酸比任何食物都高。
2.牛腩的脂肪含量很低,但它却是低脂的亚油酸的来源,还是潜在的抗氧化剂。
3.牛腩含有矿物质和维他命B群,包括烟酸,维生素B1和核黄素。牛肉还是每天所需要的铁质的最佳来源。
4.牛腩还含肉毒碱。
食用禁忌
1.感染性疾病、肝病、肾病的人慎食;黄牛肉为发物,患疮疥湿疹、痘痧、瘙痒者慎用。
2.高胆固醇、高脂肪、老年人、儿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3.一周吃一次牛肉即可,不可食之太多,另外,牛脂肪更应少食为妙,否则会增加体内胆固醇和脂肪的积累量。
食用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于生长发育、术后、病后调养的人、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黄目眩的人食用;感染性疾病、肝病、肾病的人慎食;黄牛肉为发物,患疮疥湿疹、痘痧、瘙痒者慎用;高胆固醇、高脂肪、老年人、儿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烹饪方法
1. 烹饪时放一个山楂、一块橘皮或一点茶叶,牛肉易烂;清炖牛肉能较好地保存营养成分。
2. 煮老牛肉的前一天晚上把牛肉涂上一层芥末,第二天用冷水冲洗干净后下锅煮,煮时再放点酒、醋,这样处理之后老牛肉容易煮烂,而且肉质变嫩,色佳味美,香气扑鼻。
3. 红烧牛肉时,加少许雪里蕻,肉味鲜美。
4. 牛肉的纤维组织较粗,结缔组织又较多,应横切,将长纤维切断,不能顺着纤维组织切,否则不仅没法入味,还嚼不烂。
各种用牛腩做的美食 (20张)
5. 牛肉受风吹后易变黑,进而变质,因此要注意保管。
牛腩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这只是一种统称。若依部位来分,牛身上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国外进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条状的牛肋条为主,是取自肋骨间的去骨条状肉,瘦肉较多,脂肪较少,筋也较少,适合红烧或炖汤。
(牛腩所在部位示意图)
虽然词典里牛腩就只有牛胸腩(Brisket)这一块。但按中文理解,其实还包括了扇面(五花肉)牛腩(Flank)等。还有以下几块:
坑腩(boneless short rib,即无骨牛仔骨):牛味最浓,取自牛胸前的牛仔骨/肋排(short rib)或旁边牛肋条(Finger meat)部位的的肉。
爽腩 (Skirt Steak):又叫“绷纱腩”、“崩沙腩”或“蝴蝶腩”,是牛肚皮的腩位,位于牛的横膈膜附近,爽腩贵坑腩一半,由于有块薄软胶质,爽软不硬。
腩底:连着坑腩近牛皮下的一块肉,又粗又韧,很难炆。
腩角:爽腩和坑腩中间的一块肉,分量极少。四面都有软胶质,非常爽脆。
挽手腩:集坑腩和爽腩的优点于一身,味浓烟韧。
牛仔腩:veal br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