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什么多次改变对义和团的态度?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想通过义和团来维持统治,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又开始剿杀义和团,实则是想讨好列强,可以看出清朝政府欺软怕硬,腐败无能。
外界压力就致使了直接的权利争斗,本来是西方列强对我国国家的压力,如今转化成对西太后自己权利愿望的一种压力。
西太后深信,北京的外国公使都在强逼自己,在这种景象下,就极有也许做出失态的决议,而恰在此刻,义和团的工作被下边的当地官报了上来,所以工作起了改变。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之前,即使是在山东这种遭受列强侵犯的当地,政府也是不允许民间实力与教会对立的,由于此刻中央政府对西方列强采纳的是退让方针,最少官方在明面上还必须维护教会。
可是变法失利今后,全部朝廷的方针向撤退,新法尽废,就连此前洋务运动期间的一些合理方针也被废了。朝廷最初搞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压力,特别是为了敷衍甲午今后呈现的亡国危机,学习西方是为了敷衍西方。
展开全部
义和团运动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高潮和失败的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也有一个由剿杀、招抚到再剿杀的变化过程。 一、慈禧太后对义和团运动采取剿杀政策。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深入,清朝统治者一方面更加不敢得罪洋人,另一方面对反对外国侵略的人民群众则采取严厉的镇压手段,这就迫使人民群众在反侵略的同时不得不武装反抗清朝统治者的镇压。如义和团运动初期,山东冠县义和拳、平原县义和拳和清朝官兵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和战斗。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因此对义和团采取剿杀的政策。 二、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1900年夏,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义和团大批迫近和进入京津地区,直接危及清朝统治,如果继续和义和团对抗,清朝统治包括慈禧太后也要立即被义和团运动的浪潮吞没, 清政府不得不将剿杀义和团的政策逐渐改为利用义和团以自保。用刑部尚书赵舒翘的说:“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军机处寄各省督抚等电旨》也认为:“剿之,则即刻祸起时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在这样的情况下,6月9日,慈禧太后“决计不将义和团匪剿除”,认为“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6月16日,慈禧太后又召集亲王大臣举行御前会议,发布上谕:将民团“年力精壮者,即行招募成军”。 于是,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企图加以控制利用。 三、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清政府公开改变“招抚”策略,转而“剿杀”义和团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逼近北京之际。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发出武装干涉的叫嚣。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令两个月以内将义和团“一律剿除”,否则直接出兵“代为剿平”。5月25日,驻京各国公使联合发出照会,胁迫清政府惩办镇压义和团不力的官员。5月29日,各国舰队从大沽口派出陆战队闯入天津。5月31日至6月2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八国侵略军450多人先后开进北京。6月10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共两千一百多人,由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6月17日,侵华联军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式爆发。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这时由于八国联军的血腥镇压,义和团力量遭到严重摧残,已不再构成对清政府的威胁,而八国联军的强大侵略势力直接危及清朝统治,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取得侵略者的“宽容”和“谅解”,9月7日,慈禧太后下令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可耻地出卖了义和团,完全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可见,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杀、招抚到再剿杀的变化过程始终围绕着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统治秩序这样一个目标而进行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随着欧洲列强对义和团的态度的转变而转变的。在欧洲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之前,清政府是支持义和团的,让义和团团员去杀害欧洲传教士,烧教堂。而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清政府则开始围剿义和团。所以清政府就是一个传统的两面派角色,欺软怕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清政府多次改变对义和团的态度首先是想通过义和团来维持它的统治,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又开始剿杀义和团,实则是想讨好列强。可以看出清朝政府欺软怕硬,腐败无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缓兵之计
追答
宫廷内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