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相同点是:
1、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
2、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改变;
3、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
不同点是:
1、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2、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
3、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
4、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MCE 中国
2023-07-19 广告
2023-07-19 广告
MedChemExpress ( MCE 中国 ) 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高品质小分子活性化合物。作用于表观遗传学、PI3K/Akt/mTOR、凋亡、MAPK、Wnt 等 20 个信号通路的 375 个靶点蛋白,覆盖神经科学、免疫学等热门...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MCE 中国提供
展开全部
兴奋性突触 (excitatory synapse) 是指能使突触后神经元 (postsynaptic neuron) 产生兴奋作用的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神经突触 (synapse)。
兴奋性突触 excitatory synapse
把突触前(presynaptic)的兴奋向突触后(postsynaptic)传递的突触,是抑制性突触的反义词。即突触前纤维末端的动作电位一旦到达,兴奋性突触以化学传递,鱼类和甲壳类通过电的传递方式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的电位变化,可因多次兴奋性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总和,在超过阈值时,即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 excitatory synapse
把突触前(presynaptic)的兴奋向突触后(postsynaptic)传递的突触,是抑制性突触的反义词。即突触前纤维末端的动作电位一旦到达,兴奋性突触以化学传递,鱼类和甲壳类通过电的传递方式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的电位变化,可因多次兴奋性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总和,在超过阈值时,即产生动作电位。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