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主要国家相继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时,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净尽,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或睁誉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缓和了矛盾。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带来了悲观主义和精神恐慌,德、意、日的法西斯势力趁机兴起。20世纪上半叶动荡的世界局势给人类带来了两场浩劫,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组合和分化构成这一世纪世界格局的多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不能不打上时代的深刻烙印。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前辈们的批判精神以及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等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大约从70年代开始,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又出现复兴的端倪,即所谓回归现象。20世纪上半期的拉美,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注意本地区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传统,总体上可分为革命文学、大地小说和印第安小说。它们为下半叶的“文学爆炸”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文学的思想特点是:第一,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种种罪恶;在描写生活上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他们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基本武器。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对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从一个家族的衫段兴衰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有的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描绘社会变化。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的迅速增长,促使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发展为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第四,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种题材的作品中,爱国主义的强音响彻云霄。
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是: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一个家庭或一早差个家族为线索,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小说的容量更大。第二,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自、梦幻描写、时序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对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再仅关注情节的曲折,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由于上述艺术手法的变化,使得有的作品难以确定属何种类型,有些只能说介于两者之间,有的干脆就是现代派作品。与此相应,有的作家很难界定他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现代主义作家。有的现实主义作家则出现了演变,转为现代主义作家。
二、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英国小说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萧伯纳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而劳伦斯在小说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萧伯纳(1856—1950)的《巴巴拉少校》(1905)通过财产问题,抨击金钱势力。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英国在20世纪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906—1928),通过描写福尔赛家族的兴衰史,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英国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他在另一部三部曲《现代喜剧》(1928)中继续叙述了这一家族的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以细腻真实的心理分析与细节描写,创造了栩栩如生的福尔赛家族群像,表现出艺术描写的卓越成就。毛姆(1874—1965)的长篇《人生的枷锁》(1915)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它通过对主人公菲力普·卡莱从童年起长达30年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和社会风尚对人的发展的禁锢,以巨大的感染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生活。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作家有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沉静的美国人》(1955)写的是抗法时期的越南。格林善于描写重大的国际政治题材,长于讲故事,巧用悬念手法。金斯莱·艾米斯(1922—1995)是所谓“愤怒的青年”的代表。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人物类型:他们是出身于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愤怒的青年”是对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政治改革成为泡影的反响。这一文学运动的著名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1953)、约翰·奥斯本(1929—1994)的《愤怒的回顾》(1954)和约翰·布莱思(1939一)的《向上爬》(1957)。20世纪英国小说较著名的作品还有约翰·福尔斯(1926—2005)的《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多丽丝‘莱辛(1919一)的《金色笔记》(1962)以多重奏的复合结构描写“自由女性”的精神困境。奈保尔(1932一)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描写印度移民的生活。此外,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一1976)著有《东方快车谋杀案》(1934)和《尼罗河惨案》(1937)。罗琳(1965一)的《哈利·波特》带有哥特小说和魔幻小说因素,发行量惊人。
法国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化,小说创作十分繁荣,构成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它对社会的剖析从家庭着手,以家庭变迁去反映社会变化,同时又将目光投向国际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的创作在20世纪达到了成熟。短篇《克兰克比尔》(1901),长篇《企鹅岛》(1908)、《诸神渴了》(1912)等,或用寓言形式针砭时弊,或总结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诙谐笔调描写重大题材,在古朴纯厚之中显示了讽刺的才能。罗曼·罗兰在20世纪上半叶起过重要影响。马丁·杜伽尔(1881—1957)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过两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变迁,描写了世纪初的法国现实和反战思想。安德烈‘纪德(1869—1951)擅长心理分析,他的作品多带有自传性质。《背德者》(1902)的主人公追求人生的乐趣和“绝对自由”。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则相映成趣,写的是一个受宗教影响,弃绝爱情人的悲剧。《伪币制造者》(1926)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不安与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怀疑。作者采用了小说中套小说的别致写法,被认为是一部反小说,叙述没有轴心,是多视角的。莫里亚克(1885—1970)的《苔蕾丝·德盖鲁》(1927)和《蝮蛇结》(1932)反映资产阶级在道德上的堕落和冷酷的家庭关系。塞利纳(1894—1961)的《茫茫黑夜漫游》(1932)抨击战争的荒谬,揭露非洲殖民地对黑人的盘剥和美国幸福生活的神话。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描写飞行员的生活和牺牲精神,《小王子》(1943)嘲笑成人的肤浅、虚荣和愚蠢,是一篇有世界影响的童话。马尔罗(1901—1976)的《人的状况》(1933)描绘了1927年的上海工人起义和国民党“四一二”大屠杀。季奥诺(1895—1970)的乡土小说歌颂自然,否定现代文明。同时他也写作新型历史小说,如《屋顶上的轻骑兵》(1951)。柯莱特(1873—1954)刻画了农村姑娘在大城市的命运和农村妇女形象,作品有《西朵》(1930)、《姬姬》(1944)。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擅长历史小说,《阿德里安回忆录》(1951)、《苦炼》(1968)、《北方档案》(1977)等显示了她对古代历史深邃的理解力和独特的叙述角度,文笔优美洗练。女作家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当代作家中,勒克莱齐奥(1940一)善写半寓言性质的小说,《诉讼笔录》(1963)描写城市中人与人的险恶关系。《蒙多和其他故事》(1978)和《沙漠》(1980)描绘了浩瀚、广袤的自然界,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现实主义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语小说在19世纪还处于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得到重大发展。它继承了德国文学重视哲理的特点,并加强了批判精神,反法西斯的主题成为最强音。布莱希特则是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的《臣仆》(1911—1914)塑造了赫斯林这个怯懦残忍、欺软怕硬的角色,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君主制的崇拜者、沙文主义分子的典型特征,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描绘了德国法西斯的狰狞面目。托马斯.曼(1875—1955)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描写了资产阶级家庭的没落。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以创作中短篇小说为主,擅长心理描写。《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40)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了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国际象棋的故事》(1942)抨击了法西斯对人的迫害。埃里希·马利亚·雷马克(1896—1970)擅长战争题材,《西线无战事》(1929)、《凯旋门》(1946)抨击两次世界大战的罪恶,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致。亨利希·伯尔(1917—1985)的《莱尼和他们》(1971)多方面分析了德国社会现状。瑞士作家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1921—1990)的戏剧《老妇还乡》抨击金钱万能,《物理学家》(1961)描写科学家无力抗拒自己的发明为战争服务。他的小说以犯罪小说形式反映了冷酷无情、道德堕落的社会风尚。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有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敢于面对美国的经济繁荣下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把美国文学推上高峰。德莱塞(1871—1945)和海明威是其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5)是“揭发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的《巴比特》(1922)描写了乡村和小市镇闭塞而保守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商人形象,巴比特成为庸俗市侩者的代名词。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1939)描写农业工人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故事,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性作品。司各特·菲兹杰拉德(1896—1940)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青一代对美国所抱幻想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以同情态度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理查德·赖特(1908—1960)的《土生子》(1939)描写黑人的犯罪心理,指出这是社会造成的。20世纪下半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反映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和丑恶。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大量使用口语和俚语。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的作品大多描写犹太人的生活,寓意深刻,有神秘色彩。《卢布林的魔法师》(1960)写一个浪子改邪归正变成了圣贤。索尔‘贝娄(1915—2005)也是犹太人作家,他倾向于探索当代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将意识流手法和传统手法结合起来,重要作品有《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洪堡的礼物》(1976)。托妮·莫瑞森(1931一)的《所罗门之歌》(1977)反映了美国黑人青年在西方精神文明的桎梏下受奴役的状况,具有浓郁的黑人民族文学色彩。《最蓝的眼睛》(1970)和《宠儿》(1987)也都以黑人命运为题材。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的“兔子四部曲”反映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一)的作品大多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质生活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状况以及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1969)反映20世纪30—60年代美国下层人民的命运,提出了美国城市生活中的严重问题,采用剪辑式的结构和跳跃行进的方式,并借鉴了意识流,有“心理现实主义”之称。移民作家中,纳博科夫(1899—1977)的《洛丽塔》(1955)叙述了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感情故事,引起了很大争议。华裔作家涌现了像汤亭亭(1940一)、赵健秀(1940一)等新秀。戏剧家中,以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的《欲望号街车》(1947)和阿瑟·米勒(1915—2005)的《推销员之死》(1949)最为有名。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通俗文学的代表。此外·,丹·布朗(1964一)的《达·芬奇密码》(2003)是一部畅销的高科技惊险小说。
在东欧、南欧和北欧,也出现了众多的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上半叶的东欧各国为民族独立而斗争,东欧文学也以此为内容,揭露黑暗现实,描写民族苦难;二次大战以后则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南欧和北欧的文学以描写古老家族的史诗性作品和反法西斯题材作品最为成功。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的政治讽刺小说《好兵帅克》(1920)抨击了奥匈帝国的穷兵黩武,主人公帅克是捷克人民不屈灵魂的写照。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描写知识分子的感情生活和人生选择。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硕果》(1917),西格里德·温塞特(1882—1949)的《克丽丝汀》(1920—1922)都是史诗性的作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反映民族的生活和斗争历程。意大利的现实主义作家格拉齐娅·黛莱达(1871—1936)的《风中芦苇》(1913)描写古老家族的解体。同是现实主义的皮兰德娄(1867—1936)善写怪诞剧,有《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1921)等。姜尼·罗大里(1920—1980)的《洋葱头历险记》(1951)是风靡全球的儿童作品。依泰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是部寓言小说,从现实主义向后期现代主义过渡。《寒冬夜行人》(1979)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
20世纪的苏联文学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崭新气象。在20世纪上半叶,高尔基和肖洛霍夫写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布宁(1870—1953)的《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展示了百万富翁的精神空虚。《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30)描绘了俄国的自然风光和莫斯科的雄姿,对旧俄国表现出留恋之情。库普林(1870—1938)的《决斗》(1905)描写沙俄军队的生活,这也是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十月革命后,涌现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谢拉皮翁兄弟”、“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等文学团体。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的《铁流》(1924)描写雇农出身的机枪手郭如鹤带领一支似军非军的杂乱队伍,突破敌人重围,找到红军主力。富尔曼诺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1923)是传记小说,描写主人公由沙俄时代游击习气严重的自发反抗者成长为红军将领,最后牺牲的光辉一生。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1927)再现了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地区,由莱奋生率领的19名红军战士与日本干涉军和白军进行浴血战斗,杀出重围。这三部小说描写了国内战争时期的斗争史实。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由未来派走向现实主义,长诗《列宁》(1924)、《好!》(1927)气势磅礴,富有激情,成功地刻画了列宁的形象。讽刺诗《开会迷》(1922)等嘲讽十分犀利。他采用楼梯式诗句,节奏铿锵有力。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的主人公保尔具有顽强意志,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无产阶级事业奋斗到底:“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为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这是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阿列克塞.托尔斯泰(1883—1945)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1921—1943)通过四个知识分子戏剧性的命运起伏,描写他们痛苦的精神探索和转变,认为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于同人民相结合。布尔加科夫(1891—1940)的才能当时并未受到赏识,《大师和玛格丽特》(1929—1940)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显示了寄真实于魔幻,寓庄严于谐谑的深刻和机智。卫国战争后不少作品问世。诗人特瓦尔朵夫斯基(1910—1971)的《华西里·焦尔金》(1941—1945)塑造了一个勇敢、质朴、幽默的战士形象,他充满乐观主义,任何艰难困苦和生命危险都无法阻挡他奋勇前进。柯涅楚克(1905—1972)的剧本《前线》、西蒙诺夫(1915—1979)的《日日夜夜》(1944‘)、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1945)、波列伏依(1908—1981)的《真正的人}(1946),都塑造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列昂诺夫(1899—1994)的《俄罗斯森林~(1953)敢于揭露科学界的斗争,揭露了耍两面派、搞政治陷害、不学无术的学术骗子。50年代随着斯大林去世,出现“解冻”思潮,一直发展到80年代。奥维奇金(1904—1968)的《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爱伦堡(1891—1967)的《解冻》(1954—1956),以及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索尔仁尼琴等,一波又一波掀起解冻高潮。随后是“战壕真实”、“全景小说”推出,重要的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围困》(1968—1975)等。六七十年代,大量道德题材作品涌现,如特里丰诺夫的《滨河街公寓》(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6)。此外,艾特玛托夫(1928—2008)早年著有《查密莉雅》(1958)、《断头台》(1986),多重主题交织,表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历史的关系等重大主题,写实与寓意相结合。他的作品还有《白轮船》(1970)、《一日长于百年》(1980)。他将吉尔吉斯民族传统、俄罗斯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技巧熔于一炉。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文学也画上了句号。 ,
在拉丁美洲,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文学发展的曙光,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这个潮流与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步进行,表现革命进程的文学深深扎根于拉丁美洲的文化和生活传统之中。墨西哥作家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73—1952)的《底层的人们》(1915)描写受压迫的农民为土地和自由而斗争,再现了墨西哥的民主革命。委内瑞拉作家罗慕洛·加列戈斯(1884—1969)的《堂娜芭芭拉》(1929)描写大牧场主堂娜芭芭拉的奋斗与失败,表现了文明与野蛮之争的主题,是所谓大地小说的经典作品。哥伦比亚作家里韦拉(1889—1928)的《漩涡》(1923)描写橡胶工人的苦难。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善写短篇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1942)创造了新的叙述形式。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1936一)的《城市与狗》(1963)写弱肉强食,《酒吧长谈》(1969)揭露军事独裁。巴西作家亚马多(1912—2001)的《无边的土地》三部曲(1943—1946)描写可可园主的兴起和混血种工人的非人生活。聂鲁达(1904—1973)是智利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伐木者醒来吧》(1948)等显示了他进步的思想和奔放的激情。总之,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的拉丁美洲,社会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相继而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形成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主要国家相继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时,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净尽,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或睁誉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缓和了矛盾。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带来了悲观主义和精神恐慌,德、意、日的法西斯势力趁机兴起。20世纪上半叶动荡的世界局势给人类带来了两场浩劫,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组合和分化构成这一世纪世界格局的多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不能不打上时代的深刻烙印。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前辈们的批判精神以及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等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大约从70年代开始,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又出现复兴的端倪,即所谓回归现象。20世纪上半期的拉美,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注意本地区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传统,总体上可分为革命文学、大地小说和印第安小说。它们为下半叶的“文学爆炸”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文学的思想特点是:第一,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种种罪恶;在描写生活上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他们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基本武器。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对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从一个家族的衫段兴衰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有的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描绘社会变化。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的迅速增长,促使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发展为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第四,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种题材的作品中,爱国主义的强音响彻云霄。
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是: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一个家庭或一早差个家族为线索,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小说的容量更大。第二,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自、梦幻描写、时序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对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再仅关注情节的曲折,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由于上述艺术手法的变化,使得有的作品难以确定属何种类型,有些只能说介于两者之间,有的干脆就是现代派作品。与此相应,有的作家很难界定他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现代主义作家。有的现实主义作家则出现了演变,转为现代主义作家。
二、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英国小说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萧伯纳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而劳伦斯在小说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萧伯纳(1856—1950)的《巴巴拉少校》(1905)通过财产问题,抨击金钱势力。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英国在20世纪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906—1928),通过描写福尔赛家族的兴衰史,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英国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他在另一部三部曲《现代喜剧》(1928)中继续叙述了这一家族的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以细腻真实的心理分析与细节描写,创造了栩栩如生的福尔赛家族群像,表现出艺术描写的卓越成就。毛姆(1874—1965)的长篇《人生的枷锁》(1915)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它通过对主人公菲力普·卡莱从童年起长达30年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和社会风尚对人的发展的禁锢,以巨大的感染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生活。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作家有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沉静的美国人》(1955)写的是抗法时期的越南。格林善于描写重大的国际政治题材,长于讲故事,巧用悬念手法。金斯莱·艾米斯(1922—1995)是所谓“愤怒的青年”的代表。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人物类型:他们是出身于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愤怒的青年”是对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政治改革成为泡影的反响。这一文学运动的著名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1953)、约翰·奥斯本(1929—1994)的《愤怒的回顾》(1954)和约翰·布莱思(1939一)的《向上爬》(1957)。20世纪英国小说较著名的作品还有约翰·福尔斯(1926—2005)的《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多丽丝‘莱辛(1919一)的《金色笔记》(1962)以多重奏的复合结构描写“自由女性”的精神困境。奈保尔(1932一)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描写印度移民的生活。此外,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一1976)著有《东方快车谋杀案》(1934)和《尼罗河惨案》(1937)。罗琳(1965一)的《哈利·波特》带有哥特小说和魔幻小说因素,发行量惊人。
法国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化,小说创作十分繁荣,构成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它对社会的剖析从家庭着手,以家庭变迁去反映社会变化,同时又将目光投向国际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的创作在20世纪达到了成熟。短篇《克兰克比尔》(1901),长篇《企鹅岛》(1908)、《诸神渴了》(1912)等,或用寓言形式针砭时弊,或总结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诙谐笔调描写重大题材,在古朴纯厚之中显示了讽刺的才能。罗曼·罗兰在20世纪上半叶起过重要影响。马丁·杜伽尔(1881—1957)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过两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变迁,描写了世纪初的法国现实和反战思想。安德烈‘纪德(1869—1951)擅长心理分析,他的作品多带有自传性质。《背德者》(1902)的主人公追求人生的乐趣和“绝对自由”。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则相映成趣,写的是一个受宗教影响,弃绝爱情人的悲剧。《伪币制造者》(1926)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不安与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怀疑。作者采用了小说中套小说的别致写法,被认为是一部反小说,叙述没有轴心,是多视角的。莫里亚克(1885—1970)的《苔蕾丝·德盖鲁》(1927)和《蝮蛇结》(1932)反映资产阶级在道德上的堕落和冷酷的家庭关系。塞利纳(1894—1961)的《茫茫黑夜漫游》(1932)抨击战争的荒谬,揭露非洲殖民地对黑人的盘剥和美国幸福生活的神话。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描写飞行员的生活和牺牲精神,《小王子》(1943)嘲笑成人的肤浅、虚荣和愚蠢,是一篇有世界影响的童话。马尔罗(1901—1976)的《人的状况》(1933)描绘了1927年的上海工人起义和国民党“四一二”大屠杀。季奥诺(1895—1970)的乡土小说歌颂自然,否定现代文明。同时他也写作新型历史小说,如《屋顶上的轻骑兵》(1951)。柯莱特(1873—1954)刻画了农村姑娘在大城市的命运和农村妇女形象,作品有《西朵》(1930)、《姬姬》(1944)。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擅长历史小说,《阿德里安回忆录》(1951)、《苦炼》(1968)、《北方档案》(1977)等显示了她对古代历史深邃的理解力和独特的叙述角度,文笔优美洗练。女作家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当代作家中,勒克莱齐奥(1940一)善写半寓言性质的小说,《诉讼笔录》(1963)描写城市中人与人的险恶关系。《蒙多和其他故事》(1978)和《沙漠》(1980)描绘了浩瀚、广袤的自然界,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现实主义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语小说在19世纪还处于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得到重大发展。它继承了德国文学重视哲理的特点,并加强了批判精神,反法西斯的主题成为最强音。布莱希特则是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的《臣仆》(1911—1914)塑造了赫斯林这个怯懦残忍、欺软怕硬的角色,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君主制的崇拜者、沙文主义分子的典型特征,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描绘了德国法西斯的狰狞面目。托马斯.曼(1875—1955)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描写了资产阶级家庭的没落。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以创作中短篇小说为主,擅长心理描写。《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40)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了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国际象棋的故事》(1942)抨击了法西斯对人的迫害。埃里希·马利亚·雷马克(1896—1970)擅长战争题材,《西线无战事》(1929)、《凯旋门》(1946)抨击两次世界大战的罪恶,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致。亨利希·伯尔(1917—1985)的《莱尼和他们》(1971)多方面分析了德国社会现状。瑞士作家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1921—1990)的戏剧《老妇还乡》抨击金钱万能,《物理学家》(1961)描写科学家无力抗拒自己的发明为战争服务。他的小说以犯罪小说形式反映了冷酷无情、道德堕落的社会风尚。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有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敢于面对美国的经济繁荣下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把美国文学推上高峰。德莱塞(1871—1945)和海明威是其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5)是“揭发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的《巴比特》(1922)描写了乡村和小市镇闭塞而保守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商人形象,巴比特成为庸俗市侩者的代名词。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1939)描写农业工人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故事,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性作品。司各特·菲兹杰拉德(1896—1940)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青一代对美国所抱幻想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以同情态度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理查德·赖特(1908—1960)的《土生子》(1939)描写黑人的犯罪心理,指出这是社会造成的。20世纪下半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反映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和丑恶。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大量使用口语和俚语。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的作品大多描写犹太人的生活,寓意深刻,有神秘色彩。《卢布林的魔法师》(1960)写一个浪子改邪归正变成了圣贤。索尔‘贝娄(1915—2005)也是犹太人作家,他倾向于探索当代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将意识流手法和传统手法结合起来,重要作品有《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洪堡的礼物》(1976)。托妮·莫瑞森(1931一)的《所罗门之歌》(1977)反映了美国黑人青年在西方精神文明的桎梏下受奴役的状况,具有浓郁的黑人民族文学色彩。《最蓝的眼睛》(1970)和《宠儿》(1987)也都以黑人命运为题材。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的“兔子四部曲”反映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一)的作品大多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质生活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状况以及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1969)反映20世纪30—60年代美国下层人民的命运,提出了美国城市生活中的严重问题,采用剪辑式的结构和跳跃行进的方式,并借鉴了意识流,有“心理现实主义”之称。移民作家中,纳博科夫(1899—1977)的《洛丽塔》(1955)叙述了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感情故事,引起了很大争议。华裔作家涌现了像汤亭亭(1940一)、赵健秀(1940一)等新秀。戏剧家中,以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的《欲望号街车》(1947)和阿瑟·米勒(1915—2005)的《推销员之死》(1949)最为有名。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通俗文学的代表。此外·,丹·布朗(1964一)的《达·芬奇密码》(2003)是一部畅销的高科技惊险小说。
在东欧、南欧和北欧,也出现了众多的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上半叶的东欧各国为民族独立而斗争,东欧文学也以此为内容,揭露黑暗现实,描写民族苦难;二次大战以后则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南欧和北欧的文学以描写古老家族的史诗性作品和反法西斯题材作品最为成功。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的政治讽刺小说《好兵帅克》(1920)抨击了奥匈帝国的穷兵黩武,主人公帅克是捷克人民不屈灵魂的写照。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描写知识分子的感情生活和人生选择。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硕果》(1917),西格里德·温塞特(1882—1949)的《克丽丝汀》(1920—1922)都是史诗性的作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反映民族的生活和斗争历程。意大利的现实主义作家格拉齐娅·黛莱达(1871—1936)的《风中芦苇》(1913)描写古老家族的解体。同是现实主义的皮兰德娄(1867—1936)善写怪诞剧,有《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1921)等。姜尼·罗大里(1920—1980)的《洋葱头历险记》(1951)是风靡全球的儿童作品。依泰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是部寓言小说,从现实主义向后期现代主义过渡。《寒冬夜行人》(1979)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
20世纪的苏联文学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崭新气象。在20世纪上半叶,高尔基和肖洛霍夫写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布宁(1870—1953)的《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展示了百万富翁的精神空虚。《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30)描绘了俄国的自然风光和莫斯科的雄姿,对旧俄国表现出留恋之情。库普林(1870—1938)的《决斗》(1905)描写沙俄军队的生活,这也是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十月革命后,涌现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谢拉皮翁兄弟”、“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等文学团体。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的《铁流》(1924)描写雇农出身的机枪手郭如鹤带领一支似军非军的杂乱队伍,突破敌人重围,找到红军主力。富尔曼诺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1923)是传记小说,描写主人公由沙俄时代游击习气严重的自发反抗者成长为红军将领,最后牺牲的光辉一生。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1927)再现了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地区,由莱奋生率领的19名红军战士与日本干涉军和白军进行浴血战斗,杀出重围。这三部小说描写了国内战争时期的斗争史实。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由未来派走向现实主义,长诗《列宁》(1924)、《好!》(1927)气势磅礴,富有激情,成功地刻画了列宁的形象。讽刺诗《开会迷》(1922)等嘲讽十分犀利。他采用楼梯式诗句,节奏铿锵有力。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的主人公保尔具有顽强意志,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无产阶级事业奋斗到底:“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为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这是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阿列克塞.托尔斯泰(1883—1945)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1921—1943)通过四个知识分子戏剧性的命运起伏,描写他们痛苦的精神探索和转变,认为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于同人民相结合。布尔加科夫(1891—1940)的才能当时并未受到赏识,《大师和玛格丽特》(1929—1940)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显示了寄真实于魔幻,寓庄严于谐谑的深刻和机智。卫国战争后不少作品问世。诗人特瓦尔朵夫斯基(1910—1971)的《华西里·焦尔金》(1941—1945)塑造了一个勇敢、质朴、幽默的战士形象,他充满乐观主义,任何艰难困苦和生命危险都无法阻挡他奋勇前进。柯涅楚克(1905—1972)的剧本《前线》、西蒙诺夫(1915—1979)的《日日夜夜》(1944‘)、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1945)、波列伏依(1908—1981)的《真正的人}(1946),都塑造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列昂诺夫(1899—1994)的《俄罗斯森林~(1953)敢于揭露科学界的斗争,揭露了耍两面派、搞政治陷害、不学无术的学术骗子。50年代随着斯大林去世,出现“解冻”思潮,一直发展到80年代。奥维奇金(1904—1968)的《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爱伦堡(1891—1967)的《解冻》(1954—1956),以及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索尔仁尼琴等,一波又一波掀起解冻高潮。随后是“战壕真实”、“全景小说”推出,重要的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围困》(1968—1975)等。六七十年代,大量道德题材作品涌现,如特里丰诺夫的《滨河街公寓》(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6)。此外,艾特玛托夫(1928—2008)早年著有《查密莉雅》(1958)、《断头台》(1986),多重主题交织,表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历史的关系等重大主题,写实与寓意相结合。他的作品还有《白轮船》(1970)、《一日长于百年》(1980)。他将吉尔吉斯民族传统、俄罗斯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技巧熔于一炉。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文学也画上了句号。 ,
在拉丁美洲,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文学发展的曙光,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这个潮流与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步进行,表现革命进程的文学深深扎根于拉丁美洲的文化和生活传统之中。墨西哥作家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73—1952)的《底层的人们》(1915)描写受压迫的农民为土地和自由而斗争,再现了墨西哥的民主革命。委内瑞拉作家罗慕洛·加列戈斯(1884—1969)的《堂娜芭芭拉》(1929)描写大牧场主堂娜芭芭拉的奋斗与失败,表现了文明与野蛮之争的主题,是所谓大地小说的经典作品。哥伦比亚作家里韦拉(1889—1928)的《漩涡》(1923)描写橡胶工人的苦难。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善写短篇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1942)创造了新的叙述形式。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1936一)的《城市与狗》(1963)写弱肉强食,《酒吧长谈》(1969)揭露军事独裁。巴西作家亚马多(1912—2001)的《无边的土地》三部曲(1943—1946)描写可可园主的兴起和混血种工人的非人生活。聂鲁达(1904—1973)是智利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伐木者醒来吧》(1948)等显示了他进步的思想和奔放的激情。总之,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的拉丁美洲,社会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相继而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形成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