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而”字的用法和句子

 我来答
小琼谈教育
高能答主

2021-09-14 · 生活常识我知晓,多知道一些总是好的
小琼谈教育
采纳数:654 获赞数:38812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阐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需要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晴晴知识加油站
高能答主

2021-09-15 · 让梦想飞扬,让生命闪光。
晴晴知识加油站
采纳数:3595 获赞数:66168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连词(表平列,如“多而杂”。表相承,如“取而代之”。表递进,如“而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简单de幸福wy
推荐于2017-11-27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8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80万
展开全部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如: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如: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创作者FVUWeS869e
2019-03-29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35%
帮助的人:667万
展开全部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用法
对于这个句子中“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看上去似乎都能够讲得通,如理解为表并列,表递进,表因果等。究竟哪个用法更合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这几种用法中“而”的位置来分析判断。
表示并列关系的“而”,前后两个词的地位是相同的,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且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的“而”,前后两个词应该有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且不能互换位置;表示因果关系的“而”,
前后两个词应该构成原因和结果,也不能互换位置,否则会改变原句的含意。
根据上面的用法,“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而”的用法应该理解为并列关系。尽管该句中“而”可译为“并且”,但其前后的词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上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一前提的结果,并没有意义上的深化和发展,且“而”完全可译为“同时”,故此句中的“而”应理解为并列关系。至于因果关系,从上下句来看,本句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因为作者强调的是前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二、“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中“而”的用法
这里两个“而”的用法,目前能查到的资料多避而不谈。有的把“锲而舍之”中的“而”解释为“就”,但是到了下一句“锲而不舍”再这么翻译的话,就说不通了。那么为什么资料中多避而不谈呢?可能是因为“锲”字是个动词,不好判断与“舍之”的关系。而事实上,这里的“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雕刻这件事。“而”用在主谓之间,作假设连词,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这里的“而”,应该是假设连词“如果”,那么原句就应该翻译为:雕刻几下如果就停下来,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这个用法同样适用于“锲而不舍”一句中,即雕刻如果不停止,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bbaf409
推荐于2016-06-12 · TA获得超过8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3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73.8万
展开全部
文言虚词“而”是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它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作代词,通“尔”, 二是用作连词。在荀子的名篇《劝学》中一共出现了16个“而”字,都用作连词,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四种:表示承接关系。如:登高而招。
第五种: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第六种:表示假设关系。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并列关系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并列的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如“蟹六跪而二螯”的“六跪”和“二螯”是同时并举的,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所以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是指连词后的语言单位须以连词前的语言单位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它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涉及到“学习”和“反省”两种行为,指君子不仅“学习”,而且“反省”,“学习”是前提,是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行为,是对前一行为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句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
“而”用作承接关系时多用来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句子,表示行为相连、两事相连、两事相关或时间先后相承等顺承关系。如“登高而招”是指“登上高处后招手”,“登高”和“招手”这两种动作行为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因此,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
“而”用作修饰关系时往往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多数情况下它的后面是表示行为的动词,前面是表示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的词语或短语,如果是形容词、副词、时间处所名词、能愿动词、指示代词、方位短语、介词短语,那就较好判断。但如果前面是动宾短语,就较难辨析了。这时,就要分析“而”字前后两种行为的关系,如果两种行为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看前边的行为是否是后面行为发生时的状态或方式。如“吾尝跂而望矣”中“跂”是指“提起脚后跟”,它与“望”是同时进行的,表示“望”的状态,是修饰“望”这种行为的,“跂”是状语,“望”是中心语,因此,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