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夫在战国时期属于爵位,不属于官职,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现在没有与之对应的官职。
战国时代是以地主的统治代替了领主的统治,其封建社会和封建政权的本质并未改变,还是维护着等级制度。站在这等级最高阶层是国君,在国君之下有各种等级的爵位。三晋、齐、燕的爵位,大致是沿袭春秋时代,可分为卿和大夫两级:
一、在卿当中有上卿、亚卿之分。例如魏国翟璜“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赵国蔺相如、虞卿都曾“拜为上卿”,在齐国,孟子曾做过卿。在燕国,乐毅曾为亚卿,荆轲曾被尊为上卿。
二、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国,吴起做西河守时,奖励军功,曾以长大夫赏人。后来须贾曾为魏中大夫。在赵国蔺相如做过上大夫。在齐国,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都做过上大夫。
扩展资料
大夫的历史沿革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记载,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到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 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
西周以后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时,大夫为皇帝近臣,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秦有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至唐宋尚有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文官官阶之称号。
明清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校尉。“大夫”作为散官官衔时指六品及以上官员,但作为实职时则无品级规定,六品以下官职亦可称大夫,如汉朝礼官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品秩均为六百石,与级别最低的县令同级(县令品秩为千石至六百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大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