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一份杂志要经过哪些步骤?高人指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不知道你说的杂志是已经有的还是没有的,需要申请的。如果说是先有的杂志,出版一期杂志,则需要以下:
1、制作的提前量一般两到三个月
2、各个阶段中的任务分工不同
3、每月流程存在任务交叉
步骤:
选题会:各编辑报选题,然后各自回头做稿子
第一次截稿
美术设计/第二次截稿
最终截稿
一校
美编设计截稿
二校
改二校
外校三校
改三校
主编终审
核红
改核红/一次发厂
改大样
二次发厂
签菲林
杂志开印
印完 发行 上市
如果说没有,需要申请,则需要以下步骤
杂志出版,需要的手续和相关流程
如何申请刊号?(转帖)
1. 申请刊号的关键
申请刊号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负政治责任和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由其出面申请。为什么大家申请难,就是没有主管单位
1.1什么是主管单位
在我国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有如下副厅以上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机关、学 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国有企业),或正县一级政府机构以上,(包括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如地市的新闻出版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日报社、新闻办、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民族自治地区的科委,侨乡地区的侨办,大的出版社或其他认可的主管单位(如我国十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副厅级单位和某些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可以查寻当地的年鉴。
1.2.怎样寻找主管单位
由于要负政治责任,一般单位主管单位都不太愿意,根据经验。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找到一个副省以上领导,退下的也可以,由他出面联系。另一个就是从下往上走,找到主管单位一定级别的主要领导。这很重要,没有他们支持无法申请。
2.申请流程
中国刊号申请归口有四个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国家侨办,解放军总政治部。一般期刊通过省市新闻出版局报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类通过省市新闻出版局和省科委报国家科委再到新闻出版署。侨刊报国家侨办再到新闻出版署。
3.民间办刊关键
目前民间办刊的五个出口,
1) 科协、
2) 工商联、
3) 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深圳综合研究院或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另外有50个大的民办大学中有部分相当副厅级的);
4) 某些国家字头的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论坛(他们一般是部省级别领导下来办的事业单位,是民间协会。
5) 中图渠道和省新闻出版局的出版社渠道。
4.申请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般申请需要先办6期以上的杂志,一般是用丛刊、协作出版、书号形式、光碟号形式、增刊形式、内部准印证形式。(千万不要用国际刊号)。要求期发行量如消费经济类在20000份以上、技术经济类5000以上、学术类1000以上(不能底于500份),我国目前有几百种发行量在500份左右的学术期刊,这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但许多期刊是通过这样说服主管单位的或找到主管单位,一定要有过程。
还有在申请时一般是专门成立新的主办单位,以事业单位为好,(也可以公司制)以适应要出版期刊的出版宗旨 (如许多人挂靠地方上的,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他们一般专门成立如XX经济发展中心,XX企业战略研究会,XX研究会,XX人才研究会,XX职工技术改革研究,XX企业文化研究会。最好是以跟出版内容相适应机构。我知道有纪律委员会办的文摘杂志,他们的主办单位就是XX战略研究会 。
5.如何通过挂靠主管单位合作出版
1) 直接申请,请几个副省级别的领导或院士出面做顾问,一般3个人以上,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费保障。向新闻行政单位或市科协,国家科协申请。 能请到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以上领导,会很快。
2) 如果是所在地区指标缺,可以请主管部门出面,到其他地区调一个刊号,一般也是选同行业方面的,将他的刊号转过来,他们的内容可以合到其他杂志。或他们的内容用协作出版的方式用书号出版。国际刊号不变。类似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形式。
3) 以上都是过程,有时申请可能需要一两年,对时机而言,时间太久,风险大。可以用收购合作的形式办,我们讲收购期刊也要通过主管单位进行。有省内收购和出省收购。有省内收购一般可以逐渐用新的主管单位接手。出省收购则需要用合办的形式或者购买一个新指标补偿原有的地区。
4) 与新闻出版局下的出版社合作,他们派编审,费用10000--15000元每期。他们可以帮你用增刊号的形式,或安排某杂志合办的方式。这一般是新办杂志的过度。
5) 打主管单位本身杂志的主意,捆绑在一起的方法,待市场培养较好后再创刊一种是A、B卷形式将A卷为《要办的杂志》, B卷为原来的主管单位杂志,定价不变还是原样。但A卷为《要办的杂志》进入用打折的方式零售市场,如只卖?元等。另外是将主管单位杂志改书号协作出版将其刊号用于《要办的杂志》出版,但这样最好能改月刊或半月刊安排的好可以变成三四本杂志(如科普版)(综合版)(学术版)(专题版)价值才大
6) 走丛刊道路,与出版社协作出版或用内部准印证的形式捆绑其他杂志发行,这需要好好找,需要有资金保证 。利用增刊号申请邮发,解决订户问题。一年出版2期正式期刊,
7) 最坏情况用内部准印证的方式发行,在许多同类杂志上交换广告如XXX等进行会员发展,用会员方式征定。或用邮购形式零售,如许多内部杂志目前是免费,但其邮费则很贵,如无线电定向要8元,中国无线电要12元。还有20多的,30多的。通过快递发行落地。不需要有资金保证 。到一个发行临界点再申请正式刊号。
6.注意事项
有的地方刊号的指标非常紧张,申请要注意看他们的刊号走向,你可以查《媒介》 杂志上面有一个出版公告,一般在申请刊号时,内紧外松,地方上要挡驾,国家会支持,但技术经济类杂志他有个总量规划布局,如果一种类型太多他可能会限制,但可以用自己设立主办单位的方式规避,如文化类申请困难,可以用经济类,以经济文化内容为主。
科技类杂志特别是地方协会办,一般当地的省市科协会会挡驾或强调很难。这时你们需要强硬一点,质问他们,同不同意办一本科技杂志,一般情况他们没有理由,如果他们没有理由,请他们支持就盖章行文,或者先让支持办一个省内的连续内部准印证。上面新闻部门批不批是一回事,你们报不报又是一回事。新闻部门政策性强,人员修养高,只要你坚持,不会为难,还会给建议,出主意在权限内,就都会批准。
许多地方协会就是这样给档回,一般北京的机构为什么容易拿到刊号,原因在此,我知道只要主管单位同意,新闻部门就挡不住,因为现在一切都是依法办事,他在规定的时间不答复,你们可以对其行政诉讼,诉行政不做为。一般到这地步,他们会给你一个丛刊号或协作出版书号,让你们出版,几期后根据他们的考核标准,再批准,给正式刊号。
7.刊号需要多少钱
刊号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的手续费用非常少。但是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有一个总量平衡的问题。数量有限,壳就有一个价格,根据评估如消费经济类在100万以上、技术经济类50万以上、学术类30万以上新闻类要150-200万以上,报号要200-500万。 (是对现有刊号指特定情况的最低评估,需要请出版部门的高层协助。能够交易的价格。但学术类有许多可以改类(如改新闻类),所以价值很高)
我的分类是按国际上的一种分法。消费经济类相当大众期刊,技术经济类相当小众期刊。新闻类是指刊期在2周内的。
8.国际刊号
WTO后中国的出版没有放开的内容,同时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国际刊号他是一个图书馆的检索标志,不是出版许可。中国刊号包括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他实际是出版许可证,有国内刊号可以出版)在香港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国际刊号 ,通过他们的机构直接到法国申请是免费的。
⊙—⊙同时香港的出版许可证也是免费的,但很少有人申请,因为监督管理和市场容量的原因,如香港每年出版10000种期刊,但只有750多种登记,(在香港有俗语害人劝他办杂志)在香港杂志出版需要月内按时送样,没有送样一期罚2000港币,还有版权问题处理困难。
⊙—⊙在香港除必须零售才登记,从某种意义没有登记也是违法的,好在香港商业印刷品可以不登记。所以标的国际刊号也没有意义,我观察许多发行中港台的杂志没有国际刊号,但都有当地落地许可的标
DM广告媒体刊号如何申请 ?(转帖)
目前我国还没有DM广告,国家工商局在1996年2月有一个内控标准,即在出版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版不包含政治新闻和文学作品内的信息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全部是广告内容的印刷品,可以按区域或行业许可审批,但每一次需要按印刷品广告审查。目前邮政DM,电信运营商的DM,金融办的DM,或工商部门办的DM,商业部门办的黄页DM。都是这种形式,由于不含信息内容,不能定价、可读性差和成本高,经营很困难,发展不好。实际DM的广告业务收入在西方广告总量70%。如果DM能放开。以上机构都会成为巨无霸。
二、商情类,发行2000份以上,这是信息管理部门用纸媒质许可证的方式发的一种印刷品,把广告做为信息发布,写各省的管理条例不一样,但一般要通过新闻出版部门前置审批,有纸 媒质许可证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有纸媒质许可证号是一次性申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逐次审查批准。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DM。但审批困难,有许多地方不批,可以拿一本《慧聪商情》类的DM,跟新闻出版部门做工作,一般他们请示上级后,2个月内会批,(会有主管领导面谈,学习出版和广告条例,获得广告审查证)面向特定群体的还可以获 得工本费许可。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
如果申请的话,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按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需要在引用软文时联系,或者20个字修改一次。各地对DM一般不批,需要挂靠政府信息中心单位或者新闻机构(如电视台)或协会(如广告协会、工商联),年鉴办、工商服务中心等其他部分符合广告宗旨事业单位。申请时先做几期样板,一般用激光打印(彩色也如此)。送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他们会报省级单位的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批准。派2个律师和精通法律的顾问跟进,一般2个月会批下。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
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或者需要提供担保。地方或区域性的专版类DM杂志。新闻出版和工商广告方面的协调要好。大众类不建议,行业内可以考虑。开办费用大众类投入地区20万以上,省级200万。除非是有足购的广告资源,建议不要轻易进入。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序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 ,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置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二是要清楚: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 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定不能省。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1.印刷成本。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2.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3.管理成本。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4.采编成本。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
5.广告成本。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
6.发行成本。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7.品牌推广成本。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
8.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
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 的具体操作方案。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1.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2.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3.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4.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5.风险防范;6.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1、制作的提前量一般两到三个月
2、各个阶段中的任务分工不同
3、每月流程存在任务交叉
步骤:
选题会:各编辑报选题,然后各自回头做稿子
第一次截稿
美术设计/第二次截稿
最终截稿
一校
美编设计截稿
二校
改二校
外校三校
改三校
主编终审
核红
改核红/一次发厂
改大样
二次发厂
签菲林
杂志开印
印完 发行 上市
如果说没有,需要申请,则需要以下步骤
杂志出版,需要的手续和相关流程
如何申请刊号?(转帖)
1. 申请刊号的关键
申请刊号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负政治责任和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由其出面申请。为什么大家申请难,就是没有主管单位
1.1什么是主管单位
在我国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有如下副厅以上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机关、学 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国有企业),或正县一级政府机构以上,(包括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如地市的新闻出版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日报社、新闻办、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民族自治地区的科委,侨乡地区的侨办,大的出版社或其他认可的主管单位(如我国十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副厅级单位和某些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可以查寻当地的年鉴。
1.2.怎样寻找主管单位
由于要负政治责任,一般单位主管单位都不太愿意,根据经验。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找到一个副省以上领导,退下的也可以,由他出面联系。另一个就是从下往上走,找到主管单位一定级别的主要领导。这很重要,没有他们支持无法申请。
2.申请流程
中国刊号申请归口有四个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国家侨办,解放军总政治部。一般期刊通过省市新闻出版局报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类通过省市新闻出版局和省科委报国家科委再到新闻出版署。侨刊报国家侨办再到新闻出版署。
3.民间办刊关键
目前民间办刊的五个出口,
1) 科协、
2) 工商联、
3) 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深圳综合研究院或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另外有50个大的民办大学中有部分相当副厅级的);
4) 某些国家字头的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论坛(他们一般是部省级别领导下来办的事业单位,是民间协会。
5) 中图渠道和省新闻出版局的出版社渠道。
4.申请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般申请需要先办6期以上的杂志,一般是用丛刊、协作出版、书号形式、光碟号形式、增刊形式、内部准印证形式。(千万不要用国际刊号)。要求期发行量如消费经济类在20000份以上、技术经济类5000以上、学术类1000以上(不能底于500份),我国目前有几百种发行量在500份左右的学术期刊,这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但许多期刊是通过这样说服主管单位的或找到主管单位,一定要有过程。
还有在申请时一般是专门成立新的主办单位,以事业单位为好,(也可以公司制)以适应要出版期刊的出版宗旨 (如许多人挂靠地方上的,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他们一般专门成立如XX经济发展中心,XX企业战略研究会,XX研究会,XX人才研究会,XX职工技术改革研究,XX企业文化研究会。最好是以跟出版内容相适应机构。我知道有纪律委员会办的文摘杂志,他们的主办单位就是XX战略研究会 。
5.如何通过挂靠主管单位合作出版
1) 直接申请,请几个副省级别的领导或院士出面做顾问,一般3个人以上,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费保障。向新闻行政单位或市科协,国家科协申请。 能请到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以上领导,会很快。
2) 如果是所在地区指标缺,可以请主管部门出面,到其他地区调一个刊号,一般也是选同行业方面的,将他的刊号转过来,他们的内容可以合到其他杂志。或他们的内容用协作出版的方式用书号出版。国际刊号不变。类似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形式。
3) 以上都是过程,有时申请可能需要一两年,对时机而言,时间太久,风险大。可以用收购合作的形式办,我们讲收购期刊也要通过主管单位进行。有省内收购和出省收购。有省内收购一般可以逐渐用新的主管单位接手。出省收购则需要用合办的形式或者购买一个新指标补偿原有的地区。
4) 与新闻出版局下的出版社合作,他们派编审,费用10000--15000元每期。他们可以帮你用增刊号的形式,或安排某杂志合办的方式。这一般是新办杂志的过度。
5) 打主管单位本身杂志的主意,捆绑在一起的方法,待市场培养较好后再创刊一种是A、B卷形式将A卷为《要办的杂志》, B卷为原来的主管单位杂志,定价不变还是原样。但A卷为《要办的杂志》进入用打折的方式零售市场,如只卖?元等。另外是将主管单位杂志改书号协作出版将其刊号用于《要办的杂志》出版,但这样最好能改月刊或半月刊安排的好可以变成三四本杂志(如科普版)(综合版)(学术版)(专题版)价值才大
6) 走丛刊道路,与出版社协作出版或用内部准印证的形式捆绑其他杂志发行,这需要好好找,需要有资金保证 。利用增刊号申请邮发,解决订户问题。一年出版2期正式期刊,
7) 最坏情况用内部准印证的方式发行,在许多同类杂志上交换广告如XXX等进行会员发展,用会员方式征定。或用邮购形式零售,如许多内部杂志目前是免费,但其邮费则很贵,如无线电定向要8元,中国无线电要12元。还有20多的,30多的。通过快递发行落地。不需要有资金保证 。到一个发行临界点再申请正式刊号。
6.注意事项
有的地方刊号的指标非常紧张,申请要注意看他们的刊号走向,你可以查《媒介》 杂志上面有一个出版公告,一般在申请刊号时,内紧外松,地方上要挡驾,国家会支持,但技术经济类杂志他有个总量规划布局,如果一种类型太多他可能会限制,但可以用自己设立主办单位的方式规避,如文化类申请困难,可以用经济类,以经济文化内容为主。
科技类杂志特别是地方协会办,一般当地的省市科协会会挡驾或强调很难。这时你们需要强硬一点,质问他们,同不同意办一本科技杂志,一般情况他们没有理由,如果他们没有理由,请他们支持就盖章行文,或者先让支持办一个省内的连续内部准印证。上面新闻部门批不批是一回事,你们报不报又是一回事。新闻部门政策性强,人员修养高,只要你坚持,不会为难,还会给建议,出主意在权限内,就都会批准。
许多地方协会就是这样给档回,一般北京的机构为什么容易拿到刊号,原因在此,我知道只要主管单位同意,新闻部门就挡不住,因为现在一切都是依法办事,他在规定的时间不答复,你们可以对其行政诉讼,诉行政不做为。一般到这地步,他们会给你一个丛刊号或协作出版书号,让你们出版,几期后根据他们的考核标准,再批准,给正式刊号。
7.刊号需要多少钱
刊号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的手续费用非常少。但是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有一个总量平衡的问题。数量有限,壳就有一个价格,根据评估如消费经济类在100万以上、技术经济类50万以上、学术类30万以上新闻类要150-200万以上,报号要200-500万。 (是对现有刊号指特定情况的最低评估,需要请出版部门的高层协助。能够交易的价格。但学术类有许多可以改类(如改新闻类),所以价值很高)
我的分类是按国际上的一种分法。消费经济类相当大众期刊,技术经济类相当小众期刊。新闻类是指刊期在2周内的。
8.国际刊号
WTO后中国的出版没有放开的内容,同时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国际刊号他是一个图书馆的检索标志,不是出版许可。中国刊号包括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他实际是出版许可证,有国内刊号可以出版)在香港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国际刊号 ,通过他们的机构直接到法国申请是免费的。
⊙—⊙同时香港的出版许可证也是免费的,但很少有人申请,因为监督管理和市场容量的原因,如香港每年出版10000种期刊,但只有750多种登记,(在香港有俗语害人劝他办杂志)在香港杂志出版需要月内按时送样,没有送样一期罚2000港币,还有版权问题处理困难。
⊙—⊙在香港除必须零售才登记,从某种意义没有登记也是违法的,好在香港商业印刷品可以不登记。所以标的国际刊号也没有意义,我观察许多发行中港台的杂志没有国际刊号,但都有当地落地许可的标
DM广告媒体刊号如何申请 ?(转帖)
目前我国还没有DM广告,国家工商局在1996年2月有一个内控标准,即在出版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版不包含政治新闻和文学作品内的信息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全部是广告内容的印刷品,可以按区域或行业许可审批,但每一次需要按印刷品广告审查。目前邮政DM,电信运营商的DM,金融办的DM,或工商部门办的DM,商业部门办的黄页DM。都是这种形式,由于不含信息内容,不能定价、可读性差和成本高,经营很困难,发展不好。实际DM的广告业务收入在西方广告总量70%。如果DM能放开。以上机构都会成为巨无霸。
二、商情类,发行2000份以上,这是信息管理部门用纸媒质许可证的方式发的一种印刷品,把广告做为信息发布,写各省的管理条例不一样,但一般要通过新闻出版部门前置审批,有纸 媒质许可证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有纸媒质许可证号是一次性申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逐次审查批准。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DM。但审批困难,有许多地方不批,可以拿一本《慧聪商情》类的DM,跟新闻出版部门做工作,一般他们请示上级后,2个月内会批,(会有主管领导面谈,学习出版和广告条例,获得广告审查证)面向特定群体的还可以获 得工本费许可。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
如果申请的话,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按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需要在引用软文时联系,或者20个字修改一次。各地对DM一般不批,需要挂靠政府信息中心单位或者新闻机构(如电视台)或协会(如广告协会、工商联),年鉴办、工商服务中心等其他部分符合广告宗旨事业单位。申请时先做几期样板,一般用激光打印(彩色也如此)。送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他们会报省级单位的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批准。派2个律师和精通法律的顾问跟进,一般2个月会批下。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
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或者需要提供担保。地方或区域性的专版类DM杂志。新闻出版和工商广告方面的协调要好。大众类不建议,行业内可以考虑。开办费用大众类投入地区20万以上,省级200万。除非是有足购的广告资源,建议不要轻易进入。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序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 ,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置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二是要清楚: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 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定不能省。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1.印刷成本。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2.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3.管理成本。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4.采编成本。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
5.广告成本。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
6.发行成本。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7.品牌推广成本。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
8.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
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 的具体操作方案。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1.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2.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3.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4.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5.风险防范;6.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