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思念家乡的小故事
一、苏武的故事: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流放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渴饮雪,饥吞毡,依旧手持汉朝符节,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但单于却慌称苏武已死去。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还活着。单于只好把苏武送还。苏武在匈奴里的前前后后的19年里 苏武用他的浩然正气,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二、崔颢的故事:
崔颢黄昏登上黄鹤楼,由孤独产生浓烈思乡情,作出千古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旅美画家杨令弗87岁时写下两封信,要章行严先生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转交我国领导人,要求将骨灰故乡太湖,并将保存的文物字画悉数送回组国以报祖国哺育之恩。
三、陈嘉庚的故事:
爱国华侨陈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四、周恩来的故事:
“现在,我们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讲话最后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淹没。 7年后,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又说: “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即今镇淮楼),放放风筝……” 王汝祥虽然能体会周恩来的话,但仍不忘临来时县委常委们的嘱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时间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来微笑着回答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是的,在周恩来的心目中,他只是个摆渡的艄公,他要拚命“摇橹”,把全国人民载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了。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一说是1956年,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去世时,周恩来为报答老人家当年的抚育与监护之恩,在无法回家奔丧的情况下,曾专门乘坐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淮安师范的那段城墙上扔下一封祭婶母的信。为此,当年的淮师学生还被学校领导组织起来去寻找这封信。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淮安的林集公社联盟大队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县长进京当面请他,所以周恩来专门乘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飞机上向家乡人民挥手。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流放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渴饮雪,饥吞毡,依旧手持汉朝符节,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但单于却慌称苏武已死去。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还活着。
单于只好把苏武送还。苏武在匈奴里的前前后后的19年里 苏武用他的浩然正气,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哦,皱折,年轮;年轮,画不圆的圈圈;带缺的圆,月亮;月亮,磨损了的古币;古币,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三十九年往事知多少,有多少是可与人言的呢,中天明月,万古千秋,被流星陨石撞出多少伤痕,人们还不是只看见她的从容光洁?我们只有默诵自己用血写成的经文,天知地知,不求任何人的了解。
你提起故乡。你问我归期。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覆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经文呢。没有故乡,哪有归期,三十九年祖国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们的家乡”,唱“我们再也无从流浪也无处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壮壮,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气来。那时候,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幅员和青天同其辽阔,我们的草鞋势不能踏遍,我们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发也都在那儿等待游子。但是而今,我这样的人竟是真的没有家乡也没有流浪的余地了,旧曲重听,竟是只有悲伤,不免恐惧!
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还乡,我在梦中作过一千次,我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
但是,后来,作梦回家,梦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也不能脱身。梦醒了,仔细想想,也果然紊乱了巷弄。我知道我离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老成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它,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
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
那夜,我反覆诵念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好沉重的诗句,我费尽全身力气才把它字字读完,只要读一遍,就是用尽我毕生的岁月,也不能把它忘记。
中秋之夜,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了,看美国月亮,谈自己的老家,我说,我们只有国,没有家,我们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举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几遍“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欢在新铺的水泥地上踩一个脚印的少年,我那决心把一棵树修剪成某种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构思无神论讲义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长满野草的老年。
想我看过的瀑布河源。想那山势无情,流水无主,推着挤着践踏着急忙行去,那进了河流的,就是河水了,那进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进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发成气的,就是雨水露水了。我只是天地间的一瓢水!
他低下头不由得思念起故乡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又情不自禁的吟起一首诗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流放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渴饮雪,饥吞毡,依旧手持汉朝符节,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但单于却慌称苏武已死去。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还活着。单于只好把苏武送还。苏武在匈奴里的前前后后的19年里 苏武用他的浩然正气,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二、崔颢的故事:
崔颢黄昏登上黄鹤楼,由孤独产生浓烈思乡情,作出千古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旅美画家杨令弗87岁时写下两封信,要章行严先生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转交我国领导人,要求将骨灰故乡太湖,并将保存的文物字画悉数送回组国以报祖国哺育之恩。
三、陈嘉庚的故事:
爱国华侨陈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四、周恩来的故事:
“现在,我们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讲话最后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淹没。 7年后,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又说: “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即今镇淮楼),放放风筝……” 王汝祥虽然能体会周恩来的话,但仍不忘临来时县委常委们的嘱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时间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来微笑着回答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是的,在周恩来的心目中,他只是个摆渡的艄公,他要拚命“摇橹”,把全国人民载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了。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一说是1956年,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去世时,周恩来为报答老人家当年的抚育与监护之恩,在无法回家奔丧的情况下,曾专门乘坐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淮安师范的那段城墙上扔下一封祭婶母的信。为此,当年的淮师学生还被学校领导组织起来去寻找这封信。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淮安的林集公社联盟大队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县长进京当面请他,所以周恩来专门乘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飞机上向家乡人民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