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儿子18岁了.为什么我和他说话总逆反,整天玩游戏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借用别人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青春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第二,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性,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再加上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另外,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产生的源头;此外,青少年如今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如集体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也是叛逆心理产生的“沃土”。个人爱好 重引导忌粗暴干涉: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表现在学习方面,若是父母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时,他们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不学习。 新奇打扮 刺激父母:叛逆心理还明显地表现在青少年的穿着打扮上。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不遗余力地追求个性,让自己变得很另类。青少年喜欢“跟风”,追求时尚,表现个性,但缺乏对事物全面综合评价的辨识能力,他们不一定了解时尚的东西对他们而言不一定是好的东西,有些青少年群体所追随的东西,往往是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却反潮流,对自我形象不利。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给孩子设立人生的界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人生方向。 心灵创伤 以爱弥合:对于处在破裂家庭的青少年,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心态。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必须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由于这些孩子一般精神比较紧张,而感情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他们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因此这些孩子的监护人更要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爱,用爱来融化与孩子的隔阂和创伤,而作为继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此外,离异的双方在分别与孩子相处之时不要对孩子发泄怨恨的情绪,尽量维护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并且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分开是大人的事,大家虽然在不同的地方,都是爱孩子的,避免在孩子心中埋下苦毒的种子,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人”的样式。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父母要注意尊重与信任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感情,了解他的心理,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且有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性这个“区”的内容。青春期中学生十种心理矛盾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其心理矛盾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化解青春期的反抗情绪 《生活与健康》
青春期之所以被称之为“危险期”,是因为青春期高涨起来的自我意识和知识、经验、能力的相对缺乏,使孩子的内心处于即离不开父母的指导又反抗父母约束的矛盾状态。在这个发育阶段,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妨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独立权的追求,那么孩子就会把父母的生活照顾、行为指导都视为束缚加以反抗和排斥。而脱离了父母监控和指导孩子,就可能因知识、能力的局限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挫折或伤害。
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
我的女儿上初三了,在平时总是和我反着来,我叫她往东,她偏偏往西。比如,早上叫她起床,反反复复叫五六遍才起来;晚上磨磨叽叽不睡觉。女儿心情不好时,别人的话就更听不进去了,想怎么就怎么,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看着她这样真让我心里发毛。每天为这些事情让我心情焦虑,我不知道如何做才好,请求您帮我支招。
这个女孩的表现正是青春期的行为特点,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在生活上仍然依赖父母的照顾,在行为管理上仍然依靠父母的敦促,但他们内心有独立的需要,通常以作对的方式来挣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已经到了学习独立、自我管理的阶段,父母的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发育做如下调整:
●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对于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试着自己处理,例如,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制订,给予孩子管理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
●指导孩子如何自我管理。当孩子不肯服从父母的管理时,父母可以承诺在这件事情上不再管他,但他必须能自我管理,协助和指导孩子做一个合理的自我管理计划。
●宽容孩子在自我管理中的失误。在开始学习自我管理时,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思考问题不够严谨、缺少对后果的预见性,常常会因为想得不周到而出错。例如,忘记上闹钟起晚了、忘记带所需的物品,对待孩子的这些失误,父母要宽容。因为孩子从一次失误中得到的经验,要比父母讲十几次道理印象深刻。
父母把管理孩子变为指导孩子自我管理,可以满足孩子追求独立的需要,化解了紧张的亲子关系,又提高了孩子自我约束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和生存能力的发展。
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
我的儿子14岁了,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他都是一个极其听话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一般却很懂事,教过他的老师都非常喜欢他。所以,儿子一直是我的骄傲。我对儿子的期望一直是很高的,我觉得自己的整个生活甚至生命都是为了儿子。也许是因为我对儿子的管制过多,他的性格一直都很内向,不太爱说话,我们的交流也不多。从今年开始,他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对我的排斥也越来越明显,还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去网吧,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他把我的训斥权当是耳边风,仍然我行我素。这几天我怀疑儿子在学校里偷着吸烟,在我一再的追问下他才承认。儿子的行为让我感到失望极了,一个原本听话乖巧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好迷茫、好无助,我不知道他是否还能改好?
孩子一般在小学阶段都很乖巧听话,许多父母因此忽视了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也不太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到了中学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尝试着自己去分析、判断并做出决定,出现了不再盲从父母的决定、质疑父母的判断、不接纳父母意见等反抗行为。尽管他们的分析还很肤浅,他们的判断和决定也常常不准确,却是成长所必需的过程。孩子的人生经验就是在这些尝试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孩子的思想也是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所以,孩子我行我素地尝试自己的想法,其实是心理成长的一种需要。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反抗现象需要给予理解和接纳。
可是,孩子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年龄和经验的局限,在成长的探索中容易出现严重的失误或者是误入歧途,他们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渴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如果父母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判断、观点或决定强加给孩子,孩子就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拒绝接受父母的指导,也会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和决定遭到父母的斥责和打击而拒绝与父母交流。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走出成长中的困境,需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无障碍沟通,让他们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理解和尊重时,他们才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理解和宽容孩子的青春期反抗行为。
●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对待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孩子的想法无论多么幼稚,毕竟是来自孩子独立的思考,对此应该给予鼓励和尊重。
●对于孩子那些有失偏颇的想法,父母要耐心告诉孩子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不赞同的原因。杜绝简单的否定,或以长辈的身份粗暴地压制孩子意见的做法。
●当孩子因不理解父母所讲的道理而固执已见、一意孤行的时候,父母可以选择一些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小事,让孩子到实践中尝试,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头。摔了跟头后,孩子会信服父母的判断和预知能力,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建议,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亲子间能够相互信任、通畅交流,父母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找到孩子行为变化的心理原因,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积极去面对压力和困难。当孩子与父母之间心的距离拉近了、面对父母时没有了压力,又能从父母这里得到帮助指导,也就不再需要利用网吧来缓解压力、不再需要通过结交不良的朋友来满足情感的归属,自然会远离不良的环境。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人”的样式。 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父母要注意尊重与信任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感情,了解他的心理,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且有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性这个“区”的内容。青春期中学生十种心理矛盾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其心理矛盾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化解青春期的反抗情绪 《生活与健康》
青春期之所以被称之为“危险期”,是因为青春期高涨起来的自我意识和知识、经验、能力的相对缺乏,使孩子的内心处于即离不开父母的指导又反抗父母约束的矛盾状态。在这个发育阶段,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妨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独立权的追求,那么孩子就会把父母的生活照顾、行为指导都视为束缚加以反抗和排斥。而脱离了父母监控和指导孩子,就可能因知识、能力的局限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挫折或伤害。
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
我的女儿上初三了,在平时总是和我反着来,我叫她往东,她偏偏往西。比如,早上叫她起床,反反复复叫五六遍才起来;晚上磨磨叽叽不睡觉。女儿心情不好时,别人的话就更听不进去了,想怎么就怎么,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看着她这样真让我心里发毛。每天为这些事情让我心情焦虑,我不知道如何做才好,请求您帮我支招。
这个女孩的表现正是青春期的行为特点,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在生活上仍然依赖父母的照顾,在行为管理上仍然依靠父母的敦促,但他们内心有独立的需要,通常以作对的方式来挣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已经到了学习独立、自我管理的阶段,父母的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发育做如下调整:
●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对于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试着自己处理,例如,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制订,给予孩子管理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
●指导孩子如何自我管理。当孩子不肯服从父母的管理时,父母可以承诺在这件事情上不再管他,但他必须能自我管理,协助和指导孩子做一个合理的自我管理计划。
●宽容孩子在自我管理中的失误。在开始学习自我管理时,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思考问题不够严谨、缺少对后果的预见性,常常会因为想得不周到而出错。例如,忘记上闹钟起晚了、忘记带所需的物品,对待孩子的这些失误,父母要宽容。因为孩子从一次失误中得到的经验,要比父母讲十几次道理印象深刻。
父母把管理孩子变为指导孩子自我管理,可以满足孩子追求独立的需要,化解了紧张的亲子关系,又提高了孩子自我约束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和生存能力的发展。
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
我的儿子14岁了,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他都是一个极其听话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一般却很懂事,教过他的老师都非常喜欢他。所以,儿子一直是我的骄傲。我对儿子的期望一直是很高的,我觉得自己的整个生活甚至生命都是为了儿子。也许是因为我对儿子的管制过多,他的性格一直都很内向,不太爱说话,我们的交流也不多。从今年开始,他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对我的排斥也越来越明显,还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去网吧,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他把我的训斥权当是耳边风,仍然我行我素。这几天我怀疑儿子在学校里偷着吸烟,在我一再的追问下他才承认。儿子的行为让我感到失望极了,一个原本听话乖巧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好迷茫、好无助,我不知道他是否还能改好?
孩子一般在小学阶段都很乖巧听话,许多父母因此忽视了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也不太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到了中学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尝试着自己去分析、判断并做出决定,出现了不再盲从父母的决定、质疑父母的判断、不接纳父母意见等反抗行为。尽管他们的分析还很肤浅,他们的判断和决定也常常不准确,却是成长所必需的过程。孩子的人生经验就是在这些尝试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孩子的思想也是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所以,孩子我行我素地尝试自己的想法,其实是心理成长的一种需要。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反抗现象需要给予理解和接纳。
可是,孩子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年龄和经验的局限,在成长的探索中容易出现严重的失误或者是误入歧途,他们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渴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如果父母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判断、观点或决定强加给孩子,孩子就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拒绝接受父母的指导,也会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和决定遭到父母的斥责和打击而拒绝与父母交流。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走出成长中的困境,需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无障碍沟通,让他们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理解和尊重时,他们才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理解和宽容孩子的青春期反抗行为。
●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对待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孩子的想法无论多么幼稚,毕竟是来自孩子独立的思考,对此应该给予鼓励和尊重。
●对于孩子那些有失偏颇的想法,父母要耐心告诉孩子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不赞同的原因。杜绝简单的否定,或以长辈的身份粗暴地压制孩子意见的做法。
●当孩子因不理解父母所讲的道理而固执已见、一意孤行的时候,父母可以选择一些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小事,让孩子到实践中尝试,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头。摔了跟头后,孩子会信服父母的判断和预知能力,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建议,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亲子间能够相互信任、通畅交流,父母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找到孩子行为变化的心理原因,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积极去面对压力和困难。当孩子与父母之间心的距离拉近了、面对父母时没有了压力,又能从父母这里得到帮助指导,也就不再需要利用网吧来缓解压力、不再需要通过结交不良的朋友来满足情感的归属,自然会远离不良的环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