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父母的偏心
遇到偏心的爸妈,当女儿的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我觉得还是用自己的真情去打动老人,我相信老人的心不是肉长的。
说起父母的偏心,算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很少会有人公开地说,但事实上又普遍存在。出身于多子女家庭里的孩子,往往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觉。
美国加州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都承认自己更偏爱某一个孩子。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江西景德镇的一个10岁女孩因和姐姐闹矛盾,觉得父母偏心,便准备跳楼轻生。视频里,妈妈跪地求孩子原谅:
妈妈不停地解释,但孩子坐在阳台边缘背对着父母,一直没有说话。万幸的是,消防员趁小女孩不备将其救下,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主观上来说,大部分父母都想一碗水端平,也知道偏心对孩子不好,但往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关于父母偏心,有三种主流的心理学解释:
偏爱优秀基因的携带者
因为研究发现: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更偏爱老大。
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认为,这是一种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生存和繁衍策略。在其所著的《天生反叛》一书中,他解释道:“父母偏爱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因为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来,把家族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
老一辈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其实就根源于此。
2.偏爱弱势的一方
为什么在生活中,父母偏爱其他孩子的情况也很多?
其实,“老小”也有获得父母关注的办法,那就是展示自己的柔弱和需要被照顾感。
因为心理学家们也发现:父母会偏爱那些更会“闹腾”的孩子,而较少关注性格好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而且,当孩子弱小的时候,也的确需要父母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照料和关注。在二胎家庭里,父母对“老小”投入的精力更多,就属于这种情况。
3.偏爱长得像自己的
另外还有一个导致偏心的因素,就是长得是否像父亲。对于父亲而言,他们会更偏爱长得像自己的孩子。理由也很简单:因为长得像,就更确定孩子是自己亲生的。
上面这三点,部分解释了父母偏心背后的心理机制。但不管父母偏心的原因是什么,也不管承认与否,父母的偏心都瞒不过孩子的眼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父母偏心,毁掉的是所有孩子
最大的公平,是给每个孩子特别的爱
改变偏心,需要父母学会内省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对于那些被偏心的父母忽视的孩子,在亲子关系中被关注和认可的存在感,是极为稀缺的,他们渴望,却始终无法得到。
树苗心理专家金医生强调:寻找存在感,就是人需要和他人建立关系,从中获得自己的位置并被认可。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无法在家庭中找到内心归属,会对他的身心健康产生各种影响,并造成伤害。
在二胎家庭中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会因此变得胆小而自卑,并为了讨父母的欢心而刻意地假装乖巧懂事。久而久之,往往会形成低自尊的“讨好型人格”,为人处世都缺少个人自主性,一辈子都在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认可而活着。
另一些孩子,则会因为父母的冷漠,而走上极端,通过种种叛逆行为,来获得博父母的关注,最后可能以悲剧收场。
这样的故事,我们在社会新闻里,还见的少吗?
而对于那些被偏爱的孩子,往往会仗着父母的宠爱,变成一个蛮不讲理的“小皇帝”,养成傲慢、自私的性格。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很多非常自我、情商很低的人,其实都是在家里被父母从小宠到大的“巨婴”。他们无法融入和适应社会,也不受别人的欢迎,未来的人生也难免有更多波折。
树苗心理专家金医生提醒:很多父母生二胎的初衷,是为了给孩子找个伴,让他们小时候不孤单,长大了也可以相互扶持。但父母的偏心举动,却会成为孩子们反目成仇的导火索,被冷落的孩子不免迁怒于受宠的孩子,当他们长大后,也往往会远离原生家庭,减少和家人的接触,以此来抚平自己童年的伤痛。
对孩子公平,不是买同款衣服、同款书包,给一样多的零花钱。
而是父母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禀赋,懂得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并给予相应的满足。
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所言,“明智、成熟、有爱心的父母所持有的观念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
举个非常有名的例子:
民国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共有九个儿女,每个孩子都非常出色,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九个孩子,现在的父母想都不敢想,但梁启超却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满满的父爱。
他给每个孩子都取了爱称,大女儿叫“大宝贝”,三女儿叫“司马懿”(原名梁思懿),对小儿子则称“老白鼻”(英文老baby的谐音)。
长子梁思成结婚时,梁启超说:“你们如果在教堂结婚的话,老大就可以用我的全名,表示你以长子的资格继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誉。”
在给次女梁思庄的信中,他写道:“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这一份份父爱背后,是看见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和需要。
当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独特的爱,获得了认可和肯定,在家里拥有自己的位置,又怎么会害怕父母的爱被夺走呢?
在某种意义上,偏心是无法被彻底治愈的人性弱点,但我们也不必陷入某种决定论,更不能因为父母的偏心是一种在进化中发展出来的心理机制,就将其合理化,认为“存在即合理”。我们承认而不回避偏心的存在,并找出其科学解释,是为了直面事实,并为此改变。
毕竟,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可以通过内省来超越自身的动物性本能。
“喜欢内省的人由于能够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动机、感受和想法,所以很容易从内心的源头入手,深度调整自己。内省的人能觉察自身的阴影面,所以也能更有意识地处理这些感受。能够学会内省,这不仅仅是解决个人问题的捷径,也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完善的人。”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学会内省;为了孩子,我们必须学会内省。
希望这个世界上,偏心的父母能少一点,懂孩子爱孩子的父母能多一点。少一起出于偏心的悲剧,多一个亲子教育的佳话。
关注孩子的真实需要,让他们获得陪伴和关注,变得自信而有爱,并愿意把爱分享出去。这将会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最大成就。
树苗心理 | 树先生
更多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回答,请关注:公众号(树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