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立春有什么区别?
两者从时间、内容、意义等多方面来说都有区别: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节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叫立春节气。立春时间为每年2月3日或4日,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法,规定从1914年起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各地风俗习惯互相融合,我们今天主要的传统节日民俗在汉代时已经普及。
节日起源、发展和普及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我国传统节日,由远古时期发展而来,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原始信仰、宗教祭祀、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因此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的节日,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
立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立春其实是古人的春节,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秦汉以前,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的开启。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从农历一月一日到下一个农历一月一日为一,古时“岁”和“年”是有严格区别的。
秦汉以前,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除旧布新等活动都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的。但当时各地历法、岁首日期不同,风俗习惯、岁首节庆的民俗也不同。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进行历法改革,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又称“年节”、“元旦”。
至此以后,之前立春时的诸多习俗逐渐出现在农历正月初一,文献上也开始有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意《四民月令》:“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絮祀祖祢。”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春节和立春的节日时间不同,同时两者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所代表的意思也不相同,人们所采取的庆祝的习俗和习惯也不同。
2020年春节时间:2020年1月25日。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古代人们过春节的时候,一般都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开始做准备。腊月三十这一天被称为“大年”。在过大年这一天早上起来,需要贴门神和贴春联。,春节当晚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又称为团年饭、团圆饭等。
2020年立春是02月04日,17时03分12秒,星期二,农历正月十一。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节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叫立春节气。立春时间为每年2月3日或4日,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