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的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境内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龙山文化的确立,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里程碑。考古学家们将距今4800~4000年之间的这段历史,称之为龙山时代,是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称之为“黑陶文化”。
1928年,考古学家首次在今章丘龙山街道办事处城子崖发现龙山黑陶,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的瑰宝”。其中尤以蛋壳陶为绝品,“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磬、薄如纸”,堪称东方艺术珍品,世界陶艺一绝。在世界陶艺中,唯有此地烧制出的陶器呈油亮的纯黑色。
龙山文化陶器造型精美,形态多样,气势宏伟,高度多在50厘米以上,是同类器物的上乘之作。形制主要有碗、盂、筒形器、杯、盆、罐、鬲等。尤其是举世闻名、薄如蛋壳的蛋壳陶高柄杯,通体为泥质黑色,光滑细腻,最薄出的盘口部分厚度仅为0.3~0.5毫米,个别可达0.2毫米,即使在较厚的柄部和底座处,厚度也不会超过1~2毫米,总体重量仅为50~70克左右,“飘乎若无,敲之铮铮有声”,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龙山文化高超的陶器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历史遗产,是研究龙山文化性质、社会特点、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原始艺术的重要依据,现代许多设计师们还从中汲取营养,为今天的社会服务。
东平陵故城位于城子崖遗址东北约二公里,始自春秋,繁荣于两汉,是汉济南国、郡的治所。历经1500年的沧桑,现四面城墙依稀可见。东平陵原名平陵,春秋时属谭国,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师灭谭,为平陵邑,归齐国。平陵二字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贵德》:“桓公之平陵,见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受河道迁徙影响,东平陵自春秋至唐,曾三置三废。后郡治西迁历城。
平陵城故址呈方形,边长1900米,总面积360余万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见残存夯土城墙,宽10~30米,高1~4米不等,城墙顶残宽2~7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40米,4座城门遗迹。城内地貌南高北低,自西城墙沿中南部至东北部和沿西城墙向北有两条古河道。遗址随处可见砖瓦和陶器残片,城内中部西侧300~400米范围内残留大量铁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冶铁遗址。南面为陶窑群,是手工业区。东部偏北处有大面积夯土基址和砖、石路面,为宫殿区,其余部分为居民区。1928年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先生首次进行调查。1975年前后,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城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重点钻探。1978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