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感有几种状态
1、扩散(diffuse)状态。个体既不能进行同一性探索,也不能进行自我决策;
2、取消(foreclosed)状态。个体只是在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承诺,而不进行自我探索。
3、探询(Moratorium)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未曾做出决策。
4、达成的认同(achieved identity)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也有一个坚定的承诺感。
扩展资料
自我可以看成是个体负责实施的反思性投射。自我的反思性投射是个体的反身意识作用的结果;没有自我的反身意识,自我就没有意义与价值。例如,这样自我不是完全空洞的东西,个体存在着自我塑造的效率过程和心理需要,并且它们为自我的重组提供参数。
因此,一方面,个体的变化依从他!她参与的重构的努力;另一方面,个体并非为了仅仅了解自身,他!她服从于更为广泛、更为进步的目标,即建构与重构连贯的认同感。
个体总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个体的相互作用而联系确立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自我以及"自我认同"是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出来的,自我状况的执行功能也同样只有通过社会才能揭示出自我与自我认同发生作用的机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我认同
(1)扩散(diffuse)状态:个体既不能进行同一性探索,也不能进行自我决策;
(2)取消(foreclosed)状态:个体只是在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承诺,而不进行自我探索。
(3)探询(Moratorium)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未曾做出决策。
(4)达成的认同(achieved identity)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也有一个坚定的承诺感。
“认同”(identity)在英语中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扩展资料
从语言形式上看,“自我认同”的支撑性的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语言分化。“主我”是个体积极的原初意志,它控制着作为社会联结的“宾我”;主我是一个语言的转换器,它从语言、概念或术语的网络中获得意义,形成主体性的话语系统,这是突显自我知觉的条件。
“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得到的一种他者的社会认同。但是,主我宾我(以及主我!宾我!你)的关系是内在于语言中的,而不是个体的非社会部分(主我)于“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结。因此,“自我认同” 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认同在这里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这样,对“人”的理解则肯定依据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个体的认同不是在行为之中发现的,也不是在他人的反应之中发现的,而是在保持特定地叙事进程之中被开拓出来。如果一个人要在日常世界中与他人保持有规则的互动,那么其个人经历就不能全然是虚构的。
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必须拥有我们来自何处,又去往哪里的观念。显然,“自我认同”的连续性是指在连续的自我和身体中,人的概念的持续感受。并且,自我认同的“ 内容”,即个人的经历由之建构的特质,也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认同
1、扩散(diffuse)状态:个体既不能进行同一性探索,也不能进行自我决策;
2、取消(foreclosed)状态:个体只是在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承诺,而不进行自我探索。
3、探询(Moratorium)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未曾做出决策。
4、达成的认同(achieved identity)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也有一个坚定的承诺感。
扩展资料:
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个体是依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但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我”、“现在我”、“将来我”产生内在的连续性,也是个体“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人通过形成自我认同知道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
自我认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中的意识属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显著特性。当意识的客体为自己时,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个体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继承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与其自我意识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而自我认同则是自我意识中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形成自我认同是每个人在青年时期所遇到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个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认同
首先应该明确自我认同感的含义: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能够理智地看待自己及外界,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同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把自我认同的概念引申到自我统一性上。他认为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候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同一性,那么就会形成自我认同感,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
而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说到底也都是在满足着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并且我们追求社会认同,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自我认同感。
提升自我认同感,看起来好像简单,但放到每个人的身上,着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比如说这个命题的本身,“自我认同感”、“提升”,似乎正隐隐的蕴含着对自我当下的不那么认同了。
当然,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和自己的显意识都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矛盾性的。而提高自我认同感是极为重要的,能够使自己身心合一的续集做某一件事情。
提高自我认同感的关键就在于要学会自己和自己的潜意识进行沟通和磨合。对自己不断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在某些困难的时候学会对自己进行合理的疏导。
首先,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已并不十分完美,存在不少弱点。同时也知道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拥有许多智慧和才能。因此言行举止不亢不卑,扮演的角色与自己的身份相一致。
其次,自我认同要能善解人意,与人为善。待人接物要求大同存小异,宽于待人,严于律已。碰到问题能换位思考,关照别人的感受。
最后,自我认同要能接受现实,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少往坏的方面猜。有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自已的思想,只有这样才不会怨天忧人,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自己,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现实中的自己逐步靠近理想的自己。
共勉。
自我认同感有几种状态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主要标尺之一。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而信心和自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础。
情商的根本在于关怀自己,关心他人。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真正的悦纳自己,也才能真正的悦纳他人。
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它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通常来自与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看法。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觉得自己很聪明或很苯,在某些行为上觉得很劣或是很卓越;他可能很喜欢自己或是很讨厌自己……类似这些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印象和经验,日积月累就成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我”、“现在我”、“将来我”产生内在的连续性,也是个体“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人通过形成自我认同知道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自我认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中的意识属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显著特性。当意识的客体为自己时,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个体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继承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与其自我意识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而自我认同则是自我意识中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形成自我认同是每个人在青年时期所遇到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个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自我认同感有几种状态
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个体是依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但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自我认同感有几种状态
(1)扩散(diffuse)状态:个体既不能进行同一性探索,也不能进行自我决策;
(2)取消(foreclosed)状态:个体只是在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承诺,而不进行自我探索。
(3)探询(Moratorium)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未曾做出决策。
(4)达成的认同(achieved identity)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也有一个坚定的承诺感。
“认同”(identity)在英语中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