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
展开全部
以下是李崇银院士的一段采访记录:
另外我个人搜集到的材料如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无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观还是现代“回归自然“论,无不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协合统一、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但是,本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能源需求量大增,不仅导致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使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猛增,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等环境效应,使气候变化问题不得不从学术论坛搬进地球首脑会议的“大雅之堂”.
据科学家估算,目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比工业革命以前分别增加了30%、145%和15%,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量为25%.科学家依据CO2猛增的气候敏感度预测,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这将意味着未来世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巨变:土地干旱化加重、土壤侵蚀加剧、病虫害蔓延、物种进一步减少、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大等社会经济问题.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污染浓度提高以及旱涝灾害增多等等.为此,1979年以来,国际社会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给以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国际会议,签署气候变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采取一致行动,减缓气候变暖.
如果说人类释放温气导致气候变化,是科学家数学游戏制造的事端,那么,下列严酷的事实不难看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的破坏是何等触目惊心!
亚马逊河流域拥有全世界2/3的热带雨林、30%的陆地生物资源.但80年代以来,热带雨林已遭大量砍伐,仅是朗多尼亚州由于雨林被砍伐而使土地面积从10000平方公里增至27000平方公里.目前亚马逊河流域森林破坏仍以每年25000~5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有关方面预测,如果继续下去,亚马逊森林将在今后50~100年完全从地球上消失;2000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将由目前陆地面积的1/5下降至1/6,世界耕地减少1/3,沙漠扩大1/5,热带雨林将于80年后完全消失.世界森林锐减不仅导致物种灭绝,同时因吸收CO2能力减弱使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30年代以前,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大量焚烧草原,盲目垦荒.结果导致1934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很快发展成为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美国2/3土地,使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0吨,把数亿吨土壤卷进了大西洋,毁掉耕地4500万亩.
1954年起前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盲目大量开垦荒地,到1963年已垦荒6000万公顷.由于耕作制度混乱,缺乏防护林带,加之气候干旱,造成新垦荒地风蚀严重,每年春季疏松的表土经常被大风吹起,形成黑风暴.1960年3、4月份的黑风暴,席卷了俄罗斯南部平原广大地区,垦荒地区受灾面积达400万公顷以上;1963年的黑风暴又使哈萨克被开垦的土地受灾2000万公顷.
解放以来我国西部沙漠治理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进展不大,破坏环境的事件常有发生,加之气候变干变暖,西北地区的黑风暴逐年增多.1993年5月份的一场黑风暴,是192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形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使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内蒙古、宁夏等省部分地区遮天蔽日,飞沙走石,能见度为零,造成8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黑风暴造成的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更是难以估计.
另外我个人搜集到的材料如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无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观还是现代“回归自然“论,无不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协合统一、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但是,本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能源需求量大增,不仅导致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使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猛增,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等环境效应,使气候变化问题不得不从学术论坛搬进地球首脑会议的“大雅之堂”.
据科学家估算,目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比工业革命以前分别增加了30%、145%和15%,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量为25%.科学家依据CO2猛增的气候敏感度预测,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这将意味着未来世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巨变:土地干旱化加重、土壤侵蚀加剧、病虫害蔓延、物种进一步减少、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大等社会经济问题.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污染浓度提高以及旱涝灾害增多等等.为此,1979年以来,国际社会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给以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国际会议,签署气候变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采取一致行动,减缓气候变暖.
如果说人类释放温气导致气候变化,是科学家数学游戏制造的事端,那么,下列严酷的事实不难看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的破坏是何等触目惊心!
亚马逊河流域拥有全世界2/3的热带雨林、30%的陆地生物资源.但80年代以来,热带雨林已遭大量砍伐,仅是朗多尼亚州由于雨林被砍伐而使土地面积从10000平方公里增至27000平方公里.目前亚马逊河流域森林破坏仍以每年25000~5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有关方面预测,如果继续下去,亚马逊森林将在今后50~100年完全从地球上消失;2000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将由目前陆地面积的1/5下降至1/6,世界耕地减少1/3,沙漠扩大1/5,热带雨林将于80年后完全消失.世界森林锐减不仅导致物种灭绝,同时因吸收CO2能力减弱使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30年代以前,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大量焚烧草原,盲目垦荒.结果导致1934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很快发展成为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美国2/3土地,使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0吨,把数亿吨土壤卷进了大西洋,毁掉耕地4500万亩.
1954年起前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盲目大量开垦荒地,到1963年已垦荒6000万公顷.由于耕作制度混乱,缺乏防护林带,加之气候干旱,造成新垦荒地风蚀严重,每年春季疏松的表土经常被大风吹起,形成黑风暴.1960年3、4月份的黑风暴,席卷了俄罗斯南部平原广大地区,垦荒地区受灾面积达400万公顷以上;1963年的黑风暴又使哈萨克被开垦的土地受灾2000万公顷.
解放以来我国西部沙漠治理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进展不大,破坏环境的事件常有发生,加之气候变干变暖,西北地区的黑风暴逐年增多.1993年5月份的一场黑风暴,是192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形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使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内蒙古、宁夏等省部分地区遮天蔽日,飞沙走石,能见度为零,造成8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黑风暴造成的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更是难以估计.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我做过环评,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法律确定项目应该属于哪种评价级别,然后编写环评大纲(阐明要评价的内容),交审核,然后批准后自己编写正式的环评报告(有的不是报告,这要看工作级别)主要内容是依据法律,方法(一般有分类的国家标准和环评技术导则)根据这...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展开全部
以下是李崇银院士的一段采访记录:
http://newspaper.lndaily.com.cn/lnrb/200511/9074820051101.htm
另外我个人搜集到的材料如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无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观还是现代“回归自然“论,无不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协合统一、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但是,本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能源需求量大增,不仅导致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使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猛增,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等环境效应,使气候变化问题不得不从学术论坛搬进地球首脑会议的“大雅之堂”。
http://newspaper.lndaily.com.cn/lnrb/200511/9074820051101.htm
另外我个人搜集到的材料如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无论是古代“天人合一”观还是现代“回归自然“论,无不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协合统一、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但是,本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能源需求量大增,不仅导致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使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猛增,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等环境效应,使气候变化问题不得不从学术论坛搬进地球首脑会议的“大雅之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热门话题。由于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同时科学家们又注意到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微量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因此,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等,是各国科学家、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
在人类出现于地球后的数万年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适应居住环境和相应的气候条件。在此期间,人类并未对环境和气候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气候仍在其基本因子的作用下变化着。但在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地球上人口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表面及大气的自然状态受到破坏。由于砍伐森林和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加剧。20世纪60年以来,氯氟烃等微量气体的增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同时,由于过渡放牧,破坏原始森林及自然植被改变了地表的物理状况,城市的扩展造成热岛效应,大气污染,平流层臭氧受到破坏使南极臭氧洞扩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改变了气候系统的状况。目前,这种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在数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其影响程度已可达到和自然因子影响同等的程度。因此,若不加以合理规划和控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将日渐加剧,不仅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还将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许多可以后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如何评价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存利去弊,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和气候状况,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处于世界气候脆弱带,全球变暖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冷暖与干湿,而且对生态环境、经济贸易仍至国际政治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环境与经济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可以说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迄今人类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主持制定的世界气候影响计划提出了气候对人类影响的十个研究方向:1.人类的健康和工作能力;2.住房建筑和新住宅区;3.各类农业;4.水资源开发和管理;5.林业资源;6.渔业和海洋资源;7.能源的生产和消费;8.工商业活动;9.交通和运输;10.各种公共服务。其中,由于气侯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农业和粮食的供给、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变化、淡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问题最受关注。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在寒冷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为使农作物如蔬菜等能够在寒冷气候中正常生长,经常建造玻璃(或透明塑料)房屋,将农作物种植在里面。利用玻璃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的原理,保持白天室内足够温暖的温度。又利用夜晚室内地面长波辐射被玻璃返回地面的原理,继续保持室内夜间温暖的温度。人们称这样的玻璃房屋为温室。大气中有些微量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能够起到类似玻璃的作用,即大气中的这些微量气体能够使太阳短波辐射的某些波段透过,达到地面,从而使近地面层变暖;又能使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返回到地表面,从而继续保持地面的温度。人们把大气中微量气体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中的温室效应,而把具有这种温室效应的微量气体称作“温室气体”。据研究,如果大气中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地表平均温度要比现在低33℃。所以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对于在地表形成今天这样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是十分重要的。
自从工业革命(1750 年)以来,人类由于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加速毁林和破坏草原,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分别增加了 30%,145%,15%(1992年资料),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许多温室气体可在大气中存在很长时间(例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可存在几十年到数百年),具有增温作用。因此,它们将在很长时间内起作用。
近百年全球变暖的证据,除气温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近几十年的观测记录表明,从地表到对流层低层和中层均存在增暖特征,陆地土壤温度及海洋表层海温也在变暖。另外,探测资料还显示,对流层高层与平流层低层有变冷的趋势。此外,全球大部分陆地区域的日最低温度明显变暖,因此日较差明显减小。近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20~30厘米;全球中高纬度冰雪融化,冰川范围向高纬度收缩,尤以北美与欧亚大陆北部最为明显,高山雪线也明显收缩。
气候变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在一些农业生产脆弱区,虫害增加和干旱可能造成粮食减产,从而改变粮食贸易格局。此外,全球变暖对自然地球生态系统影响也十分明显,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将非常严重,特别是对于生态脆弱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格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改变,将对粮食、燃料、医药和建筑材料等产生影响,危及人类生存。
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在脆弱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更加明显。例如,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50年来有明显变干的趋势,一些河流和湖泊已经干枯。全球变暖将可能使华北地区变暖变干,造成该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水循环变化,将改变农业、生态系统和其它方面的用水方式,这将对本已处于干旱状态的区域 (如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农业和水力发电等造成严重后果。一些对水资源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将可能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全球变暖及相应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也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犯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气候的急剧变化,如寒潮爆发或春季强冷空气的入侵等,对人的健康会有影响,尤其是一些病人和体弱的人群。全球变暖引起的病虫害增加和细菌繁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例如高温与高湿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导致霍乱病、疟疾病和黄热病等发病率增加。高温与干旱可能导致一些传染病增加,这在人口聚集区危害更大。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媒传染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使其移向较高纬度地区,令更多人口面临疾病危险。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设备和药物条件较差,而面临更大威胁。
全球变暖造成冰雪大量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将加快海平面上升,改变海洋环流和海洋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将直接危及到低岛屿、低海岸带,及地势低洼地区和国家,许多城市坐落在海岸附近,那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海平面上升,海水可能淹没农田,污染淡水供应,还可能改变海岸线。
全球变暖将对人类居住环境、能源、运输和工业等部门产生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对于发展迅速的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是脆弱的,世界上一些三角洲地区对海平面升高的响应很脆弱,这包括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中国的长江和黄河三角洲、中印半岛的湄公河三角洲、南美的亚马逊河三角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海面上升、海水入侵,还将使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等国家沿海人口密集的工业区经济蒙受极大损失。海面上升:降淹没耕地,迫使人口大规模迁移,同时还会影响渔业生产。
在人类出现于地球后的数万年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适应居住环境和相应的气候条件。在此期间,人类并未对环境和气候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气候仍在其基本因子的作用下变化着。但在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地球上人口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表面及大气的自然状态受到破坏。由于砍伐森林和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加剧。20世纪60年以来,氯氟烃等微量气体的增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同时,由于过渡放牧,破坏原始森林及自然植被改变了地表的物理状况,城市的扩展造成热岛效应,大气污染,平流层臭氧受到破坏使南极臭氧洞扩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改变了气候系统的状况。目前,这种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在数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其影响程度已可达到和自然因子影响同等的程度。因此,若不加以合理规划和控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将日渐加剧,不仅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还将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许多可以后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如何评价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存利去弊,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和气候状况,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处于世界气候脆弱带,全球变暖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冷暖与干湿,而且对生态环境、经济贸易仍至国际政治关系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环境与经济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气候变化。可以说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迄今人类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主持制定的世界气候影响计划提出了气候对人类影响的十个研究方向:1.人类的健康和工作能力;2.住房建筑和新住宅区;3.各类农业;4.水资源开发和管理;5.林业资源;6.渔业和海洋资源;7.能源的生产和消费;8.工商业活动;9.交通和运输;10.各种公共服务。其中,由于气侯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农业和粮食的供给、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变化、淡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问题最受关注。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在寒冷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为使农作物如蔬菜等能够在寒冷气候中正常生长,经常建造玻璃(或透明塑料)房屋,将农作物种植在里面。利用玻璃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的原理,保持白天室内足够温暖的温度。又利用夜晚室内地面长波辐射被玻璃返回地面的原理,继续保持室内夜间温暖的温度。人们称这样的玻璃房屋为温室。大气中有些微量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能够起到类似玻璃的作用,即大气中的这些微量气体能够使太阳短波辐射的某些波段透过,达到地面,从而使近地面层变暖;又能使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返回到地表面,从而继续保持地面的温度。人们把大气中微量气体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中的温室效应,而把具有这种温室效应的微量气体称作“温室气体”。据研究,如果大气中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地表平均温度要比现在低33℃。所以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对于在地表形成今天这样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是十分重要的。
自从工业革命(1750 年)以来,人类由于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加速毁林和破坏草原,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分别增加了 30%,145%,15%(1992年资料),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许多温室气体可在大气中存在很长时间(例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可存在几十年到数百年),具有增温作用。因此,它们将在很长时间内起作用。
近百年全球变暖的证据,除气温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近几十年的观测记录表明,从地表到对流层低层和中层均存在增暖特征,陆地土壤温度及海洋表层海温也在变暖。另外,探测资料还显示,对流层高层与平流层低层有变冷的趋势。此外,全球大部分陆地区域的日最低温度明显变暖,因此日较差明显减小。近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20~30厘米;全球中高纬度冰雪融化,冰川范围向高纬度收缩,尤以北美与欧亚大陆北部最为明显,高山雪线也明显收缩。
气候变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在一些农业生产脆弱区,虫害增加和干旱可能造成粮食减产,从而改变粮食贸易格局。此外,全球变暖对自然地球生态系统影响也十分明显,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将非常严重,特别是对于生态脆弱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格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改变,将对粮食、燃料、医药和建筑材料等产生影响,危及人类生存。
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在脆弱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更加明显。例如,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50年来有明显变干的趋势,一些河流和湖泊已经干枯。全球变暖将可能使华北地区变暖变干,造成该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水循环变化,将改变农业、生态系统和其它方面的用水方式,这将对本已处于干旱状态的区域 (如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农业和水力发电等造成严重后果。一些对水资源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将可能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全球变暖及相应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也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犯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气候的急剧变化,如寒潮爆发或春季强冷空气的入侵等,对人的健康会有影响,尤其是一些病人和体弱的人群。全球变暖引起的病虫害增加和细菌繁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例如高温与高湿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导致霍乱病、疟疾病和黄热病等发病率增加。高温与干旱可能导致一些传染病增加,这在人口聚集区危害更大。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媒传染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使其移向较高纬度地区,令更多人口面临疾病危险。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设备和药物条件较差,而面临更大威胁。
全球变暖造成冰雪大量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将加快海平面上升,改变海洋环流和海洋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将直接危及到低岛屿、低海岸带,及地势低洼地区和国家,许多城市坐落在海岸附近,那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海平面上升,海水可能淹没农田,污染淡水供应,还可能改变海岸线。
全球变暖将对人类居住环境、能源、运输和工业等部门产生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对于发展迅速的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是脆弱的,世界上一些三角洲地区对海平面升高的响应很脆弱,这包括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中国的长江和黄河三角洲、中印半岛的湄公河三角洲、南美的亚马逊河三角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海面上升、海水入侵,还将使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等国家沿海人口密集的工业区经济蒙受极大损失。海面上升:降淹没耕地,迫使人口大规模迁移,同时还会影响渔业生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