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我来答
科院小百科
2018-10-11 · 科院小百科团队,欢迎大家加入!
科院小百科
采纳数:157 获赞数:29088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是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扩展资料: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1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之外。

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鸦片战争

子晴
2025-01-03 广告
舆情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面对舆情,首要任务是迅速响应,抢占舆论制高点。这意味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全貌,评估影响范围,制定应对策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子晴提供
wnc7188
高粉答主

2006-07-18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万
采纳率:12%
帮助的人:3.2亿
展开全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一是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人一生必备常识
2018-07-05 · TA获得超过67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2万
展开全部

原因有四: 

  1. 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 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原因一: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有两点。

1.清政府腐败,社会制度的腐败。战争来临,道光帝令奕山前往广东对抗英军。可奕山却一路游山玩水走了三个多月到达广州。而他到广州之后,成天饮酒作乐,没有作战准备,结局是战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英国军队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中国军队主要用的是弓箭大刀长矛,其中也有一些火绳枪,但需要点燃火绳缓慢的捕捉目标,常常在火药引发时,目标已移动或对手早已开枪将其击倒。英军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清军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兵丁鸟枪,只有任人宰割!

原因二:落后的的直接原因的是清政府统治下的闭关锁国。排斥国外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愚昧无知关门自娱自乐,不知外面的世界巨大的变革,夜郎自大闭门造车因而使中国科技落后西方近一个世纪。

原因三:由于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没有发动全体人民的力量,甚至害怕人民会因此而对自己的政权造成危险。当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取得了胜利的时候,奕山这奴才却慑于英军的淫威,反而逼迫三元里抗英的团练向其施加压力。如此腐败无能置人民大众于不顾怎么不亡国。

原因四:清朝政府千方百计激化中国人与西方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整合汉族人的力量来抵制西方势力的目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仇视外国人,把他们排除在帝国之外,这在过去仅仅是出于中国地理、人种上的原因,只是在满族鞑靼人征服了全国以后才形成为一种政治原则”。满清贵族集团之所以闭关锁国也是极端害怕中华民族接触世界而复兴,极力排斥外国于中国之间的联系,内外相加使国内外矛盾不断激化,这也是满族贵族集团自己为自己掘的坟墓。

因此,现在我们国家制定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正是汲取了惨痛的历史教训,建立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联系,互赢互利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强才民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惧任何威胁,从而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564267158
2006-07-18 · TA获得超过12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6万
展开全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一是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zhongb
2006-07-18 · TA获得超过746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39
采纳率:16%
帮助的人:1334万
展开全部
激发起中国人的创造力、直接引发了洋务运动和西化改革、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 鸦片战争的伟大客观历史进步意义
谈到鸦片战争,我们的耳朵里塞满了什么丧权辱国,什么民族耻辱,今天我也想谈谈这场战争的历史进步意义。

鸦片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是一场“东亚霸权战争”,是新兴的外来的资本主义列强英国对古老腐朽封建的东亚老牌霸权国家清王朝发动的一场“霸权国家争夺东亚统治权的战争”。

批评清朝统治,愤青们不要不爽啊!这样一个封建王朝,在东亚和英国一样推行大国主义,都说和英国签定条约丧权辱国,可历代中国王朝那一个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我们的邻邦,那一国皇帝不得向中国称臣,不得向中国皇帝三拜九叩,这是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吗!中国多少次派兵进入这些国家,干涉其内政,这能叫尊重他国主权吗!

英国向中国挑战,主观上目的是为了鸦片贸易的罪恶目的!但客观上英国打击了东亚封建统治的支柱,动摇了东亚的封建基础,打破了中国和整个东亚落后的自然经济,输入了资本主义,更重要的是,他使东亚的有识之士,放眼看世界,林则徐,孙中山,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人,纷纷力主引入西方的技术,思想建设现代的国家。

虽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并非是结束亚洲的封建制度,但鸦片战争的结果,毫无疑问的促使东亚各国的封建统治的解体,如果没有此战,东亚不知还要在封建锁国的统治中徘徊多久!或许现在国人现在还留着大辫子,裹着小脚,跪在地上,说:奴才该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