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物理计算题解题能力
展开全部
如何培养学生物理计算题解题能力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推行,高考的题型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物理高考题也更多的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考察得题目更具综合性,例如2012年重庆物理高考第25题,以常见的乒乓球赛跑比赛为出题背景,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和处理信息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单纯的训练学生解题技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加入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题能力的培养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终极目标
物理学科是一个很培养思维和能力的学科,如果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那就失去了这个学科本身的韵味和美感,丧失了物理学科的功能,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也达不到相应的高度。如今新课改下的考试也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形成了物理题计算题背景来源于生活的考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够达到新课改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的习惯,遇到问题尝试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考试解题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二、解题能力的培养应从新课的过程中抓起
新课改自主命题的大形势下,新题型层出不穷,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新情况都训练到、讲解完,解题能力的培养必将走上培养思维能力的道路,而不是单纯的拼记忆力。物理计算题的解答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呈现,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归根到底应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上新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应对新的物理情景的最佳时机。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将课堂交给学生,处理好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巧用预设,给学生思考的可能,善用新课的生成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思考的习惯,面对新物理情境不畏惧、乐于面对挑战的心理,形成一种新题型并不可怕的自我暗示。
三、建立基本的物理模型是解物理计算题的基础
在物理中有许多已经归纳好的物理模型,这些物理模型既体现了物理思想,又简化了解题的思维过程。无论多复杂的题都可以分解成许多简单的物理模型,学生在熟悉了基本的物理模型之后,就能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简化;遇到陌生的问题也可以借助已经学过的解决方法举一反山,最终解决问题。考试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准确的解题,掌握基本的物理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四、基本解题技巧的训练
基本解题技巧包括审题技巧和书写技巧。审题的时候除了了解题目给定的物理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关键词关键句,在平时就要培养一定的敏感度,像“至少”、“至多”、“缓慢的”等词语,迅速的定位和理解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方便,甚至有些关键词句没有注意到就跟本无法解题;如果题目的物理过程比较多还要对其过程进行分解,恰当的对过程进行分解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情境的理解,方便解题。题目的书写是为了把思维过程呈现出来,要把解答过程说清楚,就要有恰当的交代和说明,做到以下四点:1.简要说明研究对象及其经历的物理过程,设定必要的字母,说明应用了什么物理规律;2.清楚的图示3.列方程要写原始方程,不能写化简或换算过的方程,因为每个物理学方程都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换算或化简之后其代表的物理意义就改变了,列出就是错误的方程;4.代入数据写出答案(不需要写出详细求解过程)。
基本解题技巧的培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一直以来老师们都非常重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反思与能力提升
物理能力的真正提高并不是仅仅多做题就可以的,物理解题也并不是把答案做出来就完了,要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题做完了思考不应该停止。思考到位了,做一个题材能够达到这个题的训练目的,在思考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可以达到帮助反思的目的:
1.解答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又是怎样解决的?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哪里?以后应该如何避免?
2.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哪里?
3.这道题还有其他解答方法吗?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里?哪种方法最简捷?
4.若改变题目中的某个条件,会出现什么现象,又应该如何来解答?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老师一般都会注意到第基本解题技巧的训练,其他方面往往会被忽略。然而解题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根本,书写技巧的提高是辅助。笔者在这里提出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注意,有说的欠妥的地方还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正。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推行,高考的题型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物理高考题也更多的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考察得题目更具综合性,例如2012年重庆物理高考第25题,以常见的乒乓球赛跑比赛为出题背景,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和处理信息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单纯的训练学生解题技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加入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题能力的培养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终极目标
物理学科是一个很培养思维和能力的学科,如果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那就失去了这个学科本身的韵味和美感,丧失了物理学科的功能,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也达不到相应的高度。如今新课改下的考试也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形成了物理题计算题背景来源于生活的考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够达到新课改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的习惯,遇到问题尝试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考试解题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二、解题能力的培养应从新课的过程中抓起
新课改自主命题的大形势下,新题型层出不穷,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新情况都训练到、讲解完,解题能力的培养必将走上培养思维能力的道路,而不是单纯的拼记忆力。物理计算题的解答是一种思维过程的呈现,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归根到底应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上新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应对新的物理情景的最佳时机。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将课堂交给学生,处理好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巧用预设,给学生思考的可能,善用新课的生成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思考的习惯,面对新物理情境不畏惧、乐于面对挑战的心理,形成一种新题型并不可怕的自我暗示。
三、建立基本的物理模型是解物理计算题的基础
在物理中有许多已经归纳好的物理模型,这些物理模型既体现了物理思想,又简化了解题的思维过程。无论多复杂的题都可以分解成许多简单的物理模型,学生在熟悉了基本的物理模型之后,就能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简化;遇到陌生的问题也可以借助已经学过的解决方法举一反山,最终解决问题。考试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准确的解题,掌握基本的物理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四、基本解题技巧的训练
基本解题技巧包括审题技巧和书写技巧。审题的时候除了了解题目给定的物理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关键词关键句,在平时就要培养一定的敏感度,像“至少”、“至多”、“缓慢的”等词语,迅速的定位和理解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方便,甚至有些关键词句没有注意到就跟本无法解题;如果题目的物理过程比较多还要对其过程进行分解,恰当的对过程进行分解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情境的理解,方便解题。题目的书写是为了把思维过程呈现出来,要把解答过程说清楚,就要有恰当的交代和说明,做到以下四点:1.简要说明研究对象及其经历的物理过程,设定必要的字母,说明应用了什么物理规律;2.清楚的图示3.列方程要写原始方程,不能写化简或换算过的方程,因为每个物理学方程都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换算或化简之后其代表的物理意义就改变了,列出就是错误的方程;4.代入数据写出答案(不需要写出详细求解过程)。
基本解题技巧的培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一直以来老师们都非常重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反思与能力提升
物理能力的真正提高并不是仅仅多做题就可以的,物理解题也并不是把答案做出来就完了,要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题做完了思考不应该停止。思考到位了,做一个题材能够达到这个题的训练目的,在思考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可以达到帮助反思的目的:
1.解答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又是怎样解决的?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哪里?以后应该如何避免?
2.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哪里?
3.这道题还有其他解答方法吗?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里?哪种方法最简捷?
4.若改变题目中的某个条件,会出现什么现象,又应该如何来解答?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老师一般都会注意到第基本解题技巧的训练,其他方面往往会被忽略。然而解题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根本,书写技巧的提高是辅助。笔者在这里提出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注意,有说的欠妥的地方还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正。
2017-04-2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计算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原因分析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6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2.78。
3、多受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二、措施方法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本册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就要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我在课堂上经常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答案,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将 15+5 ×(1 -0.5),错误地算成20×(1 -0.5)。
3、分步入手,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1)、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听算、做口算练习册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2)、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本学期主要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简算,这部分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稍微不细心,就有可能打错一个小数点、少写或多写一个零等等这些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在班里开展利用隔天一次的专项计算比赛训练学生的笔算能力。训练时间为半小时,训练任务是完成3道笔算题,3道简算题。学生们在规定的半小时里完成,如果每次全对,累积五次,将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的训练前两次的训练效果不尽人意,满分的不多,但后两次的训练结果让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笔算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从满分寥寥无几上升到一个班有三十几名学生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这样惊人的效果,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喜和快乐。由此证明,学生们的这种笔算训练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
(3)、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在本段数学教学里,主要运用加法和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进行简算。因此,在本段学习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些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计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后,也还需要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
一、 原因分析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6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2.78。
3、多受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二、措施方法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本册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就要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我在课堂上经常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答案,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将 15+5 ×(1 -0.5),错误地算成20×(1 -0.5)。
3、分步入手,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1)、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听算、做口算练习册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2)、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本学期主要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简算,这部分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稍微不细心,就有可能打错一个小数点、少写或多写一个零等等这些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在班里开展利用隔天一次的专项计算比赛训练学生的笔算能力。训练时间为半小时,训练任务是完成3道笔算题,3道简算题。学生们在规定的半小时里完成,如果每次全对,累积五次,将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的训练前两次的训练效果不尽人意,满分的不多,但后两次的训练结果让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笔算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从满分寥寥无几上升到一个班有三十几名学生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这样惊人的效果,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喜和快乐。由此证明,学生们的这种笔算训练是非常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
(3)、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在本段数学教学里,主要运用加法和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进行简算。因此,在本段学习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些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计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后,也还需要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