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017-11-2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科学家们发现,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发挥80%以上,反之则不足20%。可见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高效低耗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一些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死守陈规的教学模式,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学生逼进了学语文的死胡同,推到学语文的对立面,造成死学、厌学甚至不学的后果。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语文的兴趣。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要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我有以下几点尝试的经验:
一 、创设激疑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有浓厚的兴趣。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策略,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常常创设激疑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驱使他们全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如教学 《矛和盾的集合》时,上课开始,我设下悬念问学生“古时候,人们在战场上打仗,用的最多的武器是矛和盾,到底是矛能穿过盾,还是盾能挡住矛?”有的学生脱口而出:“矛能穿过盾。”有的说:“盾能挡住矛。”两拨学生争论不休,我又问:“如果把矛和盾集合,那将是怎样的武器?学生面面相觑,好奇之余,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急忙打开书阅读起来,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所以激疑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教师的入情入境的范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只有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把学生带入到语文的课文内容中的情感中。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教师有感情范读可以营造情感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范读时不仅要流畅地读出文章,还要激情澎湃,注意抑扬顿挫,传达出作者的感情。要“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选编的课文感人至深,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内容和风格,读出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婉哀怨,低沉悲伤;或爱意绵绵,柔情万缕。在我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我范读了雷利父亲壮烈牺牲归国的那一段,我读着读着,有些学生潸然泪下,教室里静极了,我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许多学生纷纷发言,他们为祖国失去这样的一位优秀的人才而感到可惜,为雷利失去父亲而感到痛心,表达对战争强烈的不满。可见教师的朗读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共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再配以情调和谐的音乐,学生会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潸然泪下,或一同神采飞扬。不管是感动的泪水,还是会心的微笑,都说明教师的美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心情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语言指的是课堂教学使用的口头语言,它是教者传达信息、听者达到学习目的的桥梁。不仅要规范化,也要艺术化。学生最怕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最喜欢听老师讲新鲜的话、幽默的话。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霍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我们的课堂摆脱“匠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
四、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在老师,同学们赞赏的语言中,发言的学生是多么自豪呀!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例《金色的秋天》,为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我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自然界里,你了解秋天里事物都有哪些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许多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树叶变成了黄色,""小草黄了,""枫叶变成了红的了,""大雁开始飞到我们南方来了,""青蛙开始冬眠,""菊花开、桂花香、我们人开始穿上了秋装……。"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都能从动物到植物及人们生活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那为什么人们把秋天比喻成金色的呢?"老师我说,因为秋天大多数植物的叶变成黄色和红色的,所以把秋天比成金色的。""那谁最能干,会编成儿歌?"我问。
"大雁开始往南飞
我知道
秋天来了
……。"
"你们真像小诗人,编得真好!"我高兴地为发言的孩子鼓掌,全班同学也被我带动,大家在掌声中兴趣盎然地练习编儿歌,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爱生的情感融入亲切的赞赏声中,如丝丝小雨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良好的激励机制要老师真挚的爱生之心去搭建,在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流露出的真爱,激起的是学生爱的热情。
五 、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的课堂上运用小组共同合作的形式学习,学生根据个体差异,有明确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因此,小组与小组间,本组组员间,教师与学生间也会存在相互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去欣赏、分享其他同学的成功,从别人的身上吸取长处,提出合理的见解,形成相互交流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听到教师可以经常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老师)的做法怎么样,有什么建议吗?民主的氛围,在互动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火花才能得以擦亮。学生在激烈中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大大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我仅仅是对此作了一点尝试,其作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在今后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 、创设激疑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有浓厚的兴趣。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策略,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常常创设激疑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驱使他们全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如教学 《矛和盾的集合》时,上课开始,我设下悬念问学生“古时候,人们在战场上打仗,用的最多的武器是矛和盾,到底是矛能穿过盾,还是盾能挡住矛?”有的学生脱口而出:“矛能穿过盾。”有的说:“盾能挡住矛。”两拨学生争论不休,我又问:“如果把矛和盾集合,那将是怎样的武器?学生面面相觑,好奇之余,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急忙打开书阅读起来,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所以激疑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教师的入情入境的范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只有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把学生带入到语文的课文内容中的情感中。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教师有感情范读可以营造情感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范读时不仅要流畅地读出文章,还要激情澎湃,注意抑扬顿挫,传达出作者的感情。要“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选编的课文感人至深,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内容和风格,读出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婉哀怨,低沉悲伤;或爱意绵绵,柔情万缕。在我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我范读了雷利父亲壮烈牺牲归国的那一段,我读着读着,有些学生潸然泪下,教室里静极了,我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许多学生纷纷发言,他们为祖国失去这样的一位优秀的人才而感到可惜,为雷利失去父亲而感到痛心,表达对战争强烈的不满。可见教师的朗读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共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再配以情调和谐的音乐,学生会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潸然泪下,或一同神采飞扬。不管是感动的泪水,还是会心的微笑,都说明教师的美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心情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语言指的是课堂教学使用的口头语言,它是教者传达信息、听者达到学习目的的桥梁。不仅要规范化,也要艺术化。学生最怕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最喜欢听老师讲新鲜的话、幽默的话。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霍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我们的课堂摆脱“匠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
四、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在老师,同学们赞赏的语言中,发言的学生是多么自豪呀!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例《金色的秋天》,为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我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自然界里,你了解秋天里事物都有哪些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许多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树叶变成了黄色,""小草黄了,""枫叶变成了红的了,""大雁开始飞到我们南方来了,""青蛙开始冬眠,""菊花开、桂花香、我们人开始穿上了秋装……。"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都能从动物到植物及人们生活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那为什么人们把秋天比喻成金色的呢?"老师我说,因为秋天大多数植物的叶变成黄色和红色的,所以把秋天比成金色的。""那谁最能干,会编成儿歌?"我问。
"大雁开始往南飞
我知道
秋天来了
……。"
"你们真像小诗人,编得真好!"我高兴地为发言的孩子鼓掌,全班同学也被我带动,大家在掌声中兴趣盎然地练习编儿歌,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爱生的情感融入亲切的赞赏声中,如丝丝小雨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良好的激励机制要老师真挚的爱生之心去搭建,在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流露出的真爱,激起的是学生爱的热情。
五 、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的课堂上运用小组共同合作的形式学习,学生根据个体差异,有明确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因此,小组与小组间,本组组员间,教师与学生间也会存在相互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去欣赏、分享其他同学的成功,从别人的身上吸取长处,提出合理的见解,形成相互交流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听到教师可以经常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老师)的做法怎么样,有什么建议吗?民主的氛围,在互动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火花才能得以擦亮。学生在激烈中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大大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我仅仅是对此作了一点尝试,其作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在今后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全部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起点,也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堂上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浅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尊重学生,营造学习气氛。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领和主导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课堂上,只有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更新理念,注重兴趣培养。
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我们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寓教于乐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以兴趣为基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兴趣的培养;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觉有兴趣接受和探索。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师教中有乐,让学生学中有乐!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一、尊重学生,营造学习气氛。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领和主导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课堂上,只有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更新理念,注重兴趣培养。
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我们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寓教于乐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以兴趣为基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兴趣的培养;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觉有兴趣接受和探索。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师教中有乐,让学生学中有乐!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