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挑选一本合适的作文书
展开全部
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女儿上大学读了中文系以后,第一学期有一门课程专门学习汉字,先生从书房里拿出一本《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送给女儿,女儿读罢赞不绝口。说来好笑,这本书是先生在女儿上小学后不久就买回来让女儿读的,女儿却一直不愿意读,后来我就把书放到了书柜里,没想到女儿上大学倒派上了用场。
《细说汉字》的介绍是这样的: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从介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专业图书,不适合小学生阅读。我当时也向先生质疑过这一点,他认为,小学生刚开始学汉字时,要是我们能配合女儿的学习,跟她讲解汉字的来历,一定可以帮助她更好地学习。但实际情况是,这本书拿回来之后,我和先生看得比较多,孩子压根就不喜欢,而且我们给女儿讲,她也不愿意听。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挺多的,往往先生为女儿买回来的书,她不怎么爱读,而我为女儿选的书,她则大多很喜欢阅读。为此,我常笑话先生不懂孩子的心理,先生则笑我心智不成熟。
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原来先生买书大多侧重于知识性、实用性,也就是所谓的“有用的书”,而我更看重故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所谓“好看的书”。女儿之所以喜欢读 “好看的书”,而不喜欢读 “有用的书”,取决于她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形象思维的束缚,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解读抽象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也有许多图形的缘故。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图文并茂的图书,甚至对没有文字的漫画图书都很有兴趣,依靠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文字里的内容,或者纯粹看图就能解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道理来。而我买的那些书正好符合孩子的胃口,所以女儿比较喜欢读。
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懂心理学,因此买书的时候,如果女儿不在身边的话,我往往靠直觉。若是领着女儿去书店,选书就容易多了。我们经常带女儿去书店看书,识字以后,女儿就自己在书店的架子上翻来翻去,最后拿一本书坐下来阅读。我一般都会跟在女儿的身后,看她对什么书更感兴趣,然后再根据我的判断选择更加适合她的书。这是非常有效又简单的招数——投其所好,这样买回去的书女儿一般都很喜欢。
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有一次我和女儿逛书店,我发现她盯上了一本《小学生智慧快餐》。我翻了翻,这是一套书,书里的文字是带拼音的,内容都是些浅显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里也有一两个简笔画的小插图,而且故事讲的是小学生各科的知识,连数学题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觉得趣味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女儿也喜欢,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买下了这套书。
回到家,我试着给女儿讲了里面的几个故事,孩子特别喜欢。第二天放学回到家,女儿就抱着书看起来了。一开始看得很慢,因为大多数字她都不认识,要先读拼音,然后再翻译成完整的句子。没过几天,我发现她的速度就快了起来,并不是认的字多了,而是读拼音的速度加快了。而且,这之后女儿读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随后我们又给她买了几套漫画,如《父与子》、《加菲猫》、《史努比》等,也买了不少带拼音的故事书。仅仅那一个学期下来,女儿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就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现在书店里的少儿图书林林总总,家长有时候无法甄别什么样的书是适合孩子的。而且就算摆放在“少儿图书”架子上的书,也不见得就适合孩子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孩子,看看吸引孩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书籍。追随孩子的目光给孩子买书,也可以说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效果才会好。
给孩子选择好的课外读物,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留心孩子的同学都在读什么书。
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的同桌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男孩,女儿常从他那里借书回来读比如《可怕的科学》、《丑陋的虫子》、《植物的咒语》,看得非常带劲。有一天女儿睡觉后,我翻了翻她读了半截的《杀人疾病全记录》,觉得非常不错,第二天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整套。当女儿看到我给她买了全套的《可怕的科学》后非常高兴,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了绝大部分。
《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幽默、插图夸张形象,读这套书,孩子们不需要枯燥的记忆,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就可以学习各种知识。那一阵子我总能看到女儿一边读书,一边咯咯地笑。我后来推荐给不少朋友的孩子阅读,反映都非常好。
通过女儿小学几年的读书,我有一个小小的发现:给孩子读漫画类的书,一定让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的,比如《父与子》、《史努比》、《三毛流浪记》等,有些漫画书虽然孩子喜欢,但不宜让孩子阅读。
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动漫类的书籍,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传阅。但是,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的作文写得不是那么好了,最大的问题是句子不连贯,而且时不时在文中蹦出一两个象声词,比如“砰”、“啪”等。刚开始我还挺纳闷的,后来发现都是那些漫画书惹的祸,因为那些漫画里几乎没有连贯的文字内容,只有图片中一些简短的象声词和人物的大叫等。女儿看得多了,就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词语。我觉得这一点不太好,就把女儿作文中的这种现象跟她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也有同感。后来我就给女儿买了其他内容的图书,过了一些日子,女儿作文中的“漫画语言”才逐渐地变少。
要满足好奇心,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要学习知识,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满足孩子读书的渴望,家长责无旁贷。然而,如何给孩子买书并买到适合他阅读的书,则要家长花一番心思。家长们开动脑筋,肯定能想出好的办法,为孩子选到适合的书籍。
报纸杂志,鲜活的知识
作为过来人,每当有人问我孩子平时都读些什么内容时,我总是告诉人家,每天让孩子读读报纸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的女儿从小读报,受益匪浅。
我和先生来北京后一直订阅《北京青年报》,先生每天回家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报纸,而且看得很细,我有时候就在心里嘀咕:“难不成要把报纸看透?”女儿上幼儿园时,因为想让爸爸陪她玩,所以经常从爸爸手里一把抢过报纸扔在一边,嘴上还说:“又在看报纸了!” 我估计女儿的话是跟我学的,有时候我忙家务,看到先生总在翻看报纸,会忍不住说一句,结果被女儿拿去对付她老爸了。
女儿上小学后,开始识字。一年级的时候,她很喜欢在爸爸妈妈看报纸的时候趴在报纸上挑她认识的字来读,数自己到底认识了多少字。就这样数着数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她不再是数认识的字,而是开始阅读报纸上的内容了。
大约从二年级开始,女儿几乎每天都看《北京青年报》。从一开始的只看C版漫画、“找不同”以及数独,到阅读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慢慢养成了读报的习惯。那时候我每天取回报纸来,就放在一进门的鞋柜上或餐桌上,女儿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开始读报纸了。她看到精彩的地方,还会兴高采烈地和我们交流。
初高中时,女儿读报就开始关注那些国内外大事了,且时常会发表她的见解,有时候就一个问题能和爸爸争得面红耳赤。
因为读报,女儿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很不一样,在同学中的表现也很突出,老师说她讲出来的观点总是很新颖,而且比其他同学知道得多。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女儿上四年级时,她的班主任跟我说过一句话:“你女儿很了不起呢,课堂发言竟然把国家领导的话都用上了。”我和她爸猜测这应该是女儿在报纸上看到的,结果在课堂上派上了用场。
初高中时,女儿读报就开始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了,且时常会发表她的见解,有时候就一个问题能和爸爸争得面红耳赤。中学后开始写议论文,女儿写的文章里常会引用最鲜活的时事,给文章增色不少。分科后,她学文科,学起文综来也非常轻松。现在的文综考试,不单单考课本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这时,读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此外,我特意让做编辑的朋友送给女儿一份《精品购物指南》。这是一份非常时尚的报纸,我之所以让女儿看,就是为了让她了解一些时尚的东西,开阔视野。而且作为女孩子,紧跟潮流没有什么不好,我实在不想让她成为一个只会读死书却不会穿衣打扮的现代“out”青年。事实证明,她长大后穿衣品味多少受到了这份报纸的影响,看上去真的活泼靓丽,青春阳光。
优质的家庭教育应该充满许多“润物无声”和“无心插柳”的过程,我家便是如此。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特意让孩子看报纸,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中慢慢进行的。要说的是,家长作为榜样的力量真的很大,正是因为我和先生每天都看报纸,女儿也就依样学样,养成了读报纸的好习惯。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孩子通过报纸了解的都是非常鲜活的时事,这无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历史”和“政治”。读报可以让孩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高境界。
除了报纸之外,为孩子订阅几份好的杂志,也是开阔孩子知识面的有效手段。
订阅《北京青年报》时,都会有几份赠品让读者选择,一直以来,我们都选择全年的《读者》杂志。《读者》的文章虽然朴实,却都是真实感人的故事或精辟深刻的哲理小文,从中还可以学到不少人文方面的知识。几乎和喜欢上《北京青年报》同时,女儿也跟着我们开始阅读《读者》杂志。《读者》可以说是我们一家共同阅读时间最长的书。每期《读者》一进家门,大家总是争相阅读。女儿起初只看浅显易懂的“幽默和笑话”,后来开始读其中的小故事,逐渐的才每篇必读。有了这个共同的阅读背景,《读者》里面的故事和观点便也成了我们一家经常谈论甚至争论的话题。女儿上初中后,老师特意叮嘱要订阅《读者》杂志,而那时候,女儿已经有好几年的读龄了。女儿的文章文笔很朴素,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就是受《读者》熏陶的结果。
除了《读者》之外,小学六年中,我们还为女儿订阅了她从小就喜欢的《米老鼠》,还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刊物。《中国国家地理》本来是我和先生非常喜欢的一份杂志,没想到女儿也特别喜欢,而且受益于此,她上高中时文综的地理就学得非常轻松。《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社特别为青少年推出的一份科普杂志,女儿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都在订阅。
与图书相比,杂志里都是比较短小、独立的文章,孩子很快就能读一篇,使还没有能力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不致产生厌烦之感。像《米老鼠》、《读者》这样比较轻量级的杂志,女儿一般一口气就看完了,成就感被极大地满足了,还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而最关键的是,杂志上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杂志,在小学可以成为自然、科学课的补充材料,这样从小打好的知识基础,在孩子上了中学后,对生物和地理的学习便会有很大的帮助。读杂志,对于写作更是益处多多,多多借鉴别人的文章,必然就做到词汇丰富、语言流畅。女儿小学时每次写作文,总是写得又快又好,不像有的孩子非常发愁写作文,一篇文章要憋两三个小时。这难道不是读杂志的功劳吗?
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说大部头的著作是山珍海味的话,那么报纸杂志就是餐桌上的小菜,相比较,后者必不可少,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消化,且不失经济实惠。而且,要想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随时随地进行,用报纸杂志来引导孩子,无疑更加便捷一些。如今的报纸杂志种类越发繁多,质量也更加上乘,家长不妨仔细甄选,为孩子选几份适合的报刊来阅读,让孩子精神营养更加丰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被翻烂的“百科全书”
我们刚到北京的那几年,先生时常在业余时间写一些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拿到稿费后总是直奔海淀图书城去买书。我记得非常清楚,先生在北京拿的第一笔稿费是100元,拿到稿费后,他第一时间去了图书城,为女儿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定价正好也是100元。这是我们“觊觎”很久的一本书,当时因为觉得100元太贵一直没舍得买。
我们之所以喜欢这本百科全书,是因为女儿每天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有时候问得我俩哑口无言。比如停电了,我们点上了蜡烛,她盯着蜡烛的火焰问:“蜡烛的火焰怎么一截蓝一截红啊?”去自然博物馆,她就会问:“地球上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有时候对我们的回答她很满意,有时候不满意,过几天她会再问同样的问题,而且会说:“妈妈,我还是不明白……”很多时候由于我俩知识的局限,压根就没有办法回答她的问题,而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
《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买回来之后,我和先生如获至宝,只要女儿问到我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就去翻阅。这本书分为地球万象、世界风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等十几个部分,覆盖面很广,基本能满足女儿的需求。慢慢地,当我们不能回答女儿的时候,她便提醒我们:“你们不能翻翻书吗?”
上了小学以后,女儿开始识字,遇到问题她会主动去《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里找答案。
女儿上二年级时的一天,我们一家去爬山,在路上看到许多“漏斗”样的小土坑,女儿很好奇,就蹲下来观察,还问这是什么东西。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见过这东西。这是一种虫子,它会用自己的嘴把土磨细,在土地上造一个形似漏斗的窝,然后躲在漏斗的底部。我小时候经常会连窝带虫一起挖出来,放在自己的手心,感觉小虫子在手心的土里爬来爬去,痒痒的,非常有意思。因为虫子造窝的时候是倒着行进的,所以我们便给这种虫子起名叫“老妹倒倒”,常常一帮小朋友围在一起嘴里喊着“老妹倒倒”,看小虫子筑窝。
女儿听我讲得不亦乐乎,感到非常新奇,就要带一只回家仔细观察,并且想弄明白这虫子叫什么,有什么习性。于是我们把小虫子连同它的窝一起放入一只空的矿泉水瓶里,带回了家。一回家,女儿就急忙翻看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 “动物世界”部分,她几乎一页一页地找,终于在“土中的生物”一节中,通过一个小小的图片和图下的文字知道了这虫子叫蚁狮,是蚁蛉的幼虫。由于《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女儿找出了《辞海》,终于把蚁狮这种小动物弄了个明明白白。原来蚁狮以蚂蚁为食,它所造的漏斗形的窝,就是一个捕捉蚂蚁的陷阱。当蚂蚁爬到窝边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漏斗的底部,这时藏在土里的蚁狮就会捉住蚂蚁,美餐一顿。蚁狮在土里变成蛹,最后羽化成蚁蛉。
弄明白这些后,女儿每天放学就去捉蚂蚁,开始饲养这个蚁狮,直到蚁狮变成了蚁蛉。同时,她还写了观察日记。
蚁狮事件之后,女儿更加喜欢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外面看到不认识的东西,回来就要查个究竟,就算没有遇到问题,她也喜欢时不时地翻看百科全书,从中学到不少科普知识。在女儿还没有小学毕业,那本百科全书就被翻得书皮掉了下来,书页也有脱落的现象。
一次,我在厨房淘米,发现罐子里的大麦长虫子了,便叫女儿过来看,女儿看到那个黑黑的比麦仁还小的虫子,脱口便出:“象鼻虫!”原来,女儿因为经常看“昆虫”一节,一眼就认出了麦虫是一种象鼻虫,她兴奋地说,她知道象鼻虫好久了,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样子,并要求我不要倒掉那些麦仁,允许她饲养。
小学阶段,女儿在班里的知识面较班里同龄人宽,也比较有“学问”,那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功不可没。其实,她经常查阅的还有一些辞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也还有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无论是读课外书还是查阅工具书,或是孩子进行的其他活动,家长的引导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在设想,如果先生没有及时买书,如果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经常查阅那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孩子便意识不到工具书的重要,书的利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曾戏称她是我家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天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小脑袋里始终装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求知欲无比旺盛的孩子,做家长的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为孩子准备几本工具书,以便在孩子问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时,能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通过刨根问底的探究,好奇心被满足了,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同时,成就感也被满足了。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满足,正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法宝。
为小学生选择工具书时,应该考虑到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工具书不仅可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使用,平时也可以作为很好的阅读材料。总而言之,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内容和风格是否适合孩子的口味,且尽量选择纸张质量好一点的、看起来很舒服的工具书。
如今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作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成人,我们也许觉得纸质的工具书有些多余。但是,对于尚未广泛接触网络的小学生来说,手头还是应该有一些工具书,以备随时查阅。除此之外,纸质工具书也有其无可取代之处,毕竟翻书时更能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查找到的信息也更准确一些,而这是网络检索没法比的。
女儿上大学读了中文系以后,第一学期有一门课程专门学习汉字,先生从书房里拿出一本《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送给女儿,女儿读罢赞不绝口。说来好笑,这本书是先生在女儿上小学后不久就买回来让女儿读的,女儿却一直不愿意读,后来我就把书放到了书柜里,没想到女儿上大学倒派上了用场。
《细说汉字》的介绍是这样的: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从介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专业图书,不适合小学生阅读。我当时也向先生质疑过这一点,他认为,小学生刚开始学汉字时,要是我们能配合女儿的学习,跟她讲解汉字的来历,一定可以帮助她更好地学习。但实际情况是,这本书拿回来之后,我和先生看得比较多,孩子压根就不喜欢,而且我们给女儿讲,她也不愿意听。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挺多的,往往先生为女儿买回来的书,她不怎么爱读,而我为女儿选的书,她则大多很喜欢阅读。为此,我常笑话先生不懂孩子的心理,先生则笑我心智不成熟。
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原来先生买书大多侧重于知识性、实用性,也就是所谓的“有用的书”,而我更看重故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所谓“好看的书”。女儿之所以喜欢读 “好看的书”,而不喜欢读 “有用的书”,取决于她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形象思维的束缚,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解读抽象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也有许多图形的缘故。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图文并茂的图书,甚至对没有文字的漫画图书都很有兴趣,依靠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文字里的内容,或者纯粹看图就能解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道理来。而我买的那些书正好符合孩子的胃口,所以女儿比较喜欢读。
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懂心理学,因此买书的时候,如果女儿不在身边的话,我往往靠直觉。若是领着女儿去书店,选书就容易多了。我们经常带女儿去书店看书,识字以后,女儿就自己在书店的架子上翻来翻去,最后拿一本书坐下来阅读。我一般都会跟在女儿的身后,看她对什么书更感兴趣,然后再根据我的判断选择更加适合她的书。这是非常有效又简单的招数——投其所好,这样买回去的书女儿一般都很喜欢。
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有一次我和女儿逛书店,我发现她盯上了一本《小学生智慧快餐》。我翻了翻,这是一套书,书里的文字是带拼音的,内容都是些浅显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里也有一两个简笔画的小插图,而且故事讲的是小学生各科的知识,连数学题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觉得趣味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女儿也喜欢,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买下了这套书。
回到家,我试着给女儿讲了里面的几个故事,孩子特别喜欢。第二天放学回到家,女儿就抱着书看起来了。一开始看得很慢,因为大多数字她都不认识,要先读拼音,然后再翻译成完整的句子。没过几天,我发现她的速度就快了起来,并不是认的字多了,而是读拼音的速度加快了。而且,这之后女儿读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随后我们又给她买了几套漫画,如《父与子》、《加菲猫》、《史努比》等,也买了不少带拼音的故事书。仅仅那一个学期下来,女儿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就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现在书店里的少儿图书林林总总,家长有时候无法甄别什么样的书是适合孩子的。而且就算摆放在“少儿图书”架子上的书,也不见得就适合孩子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孩子,看看吸引孩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书籍。追随孩子的目光给孩子买书,也可以说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效果才会好。
给孩子选择好的课外读物,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留心孩子的同学都在读什么书。
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的同桌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男孩,女儿常从他那里借书回来读比如《可怕的科学》、《丑陋的虫子》、《植物的咒语》,看得非常带劲。有一天女儿睡觉后,我翻了翻她读了半截的《杀人疾病全记录》,觉得非常不错,第二天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整套。当女儿看到我给她买了全套的《可怕的科学》后非常高兴,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了绝大部分。
《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幽默、插图夸张形象,读这套书,孩子们不需要枯燥的记忆,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就可以学习各种知识。那一阵子我总能看到女儿一边读书,一边咯咯地笑。我后来推荐给不少朋友的孩子阅读,反映都非常好。
通过女儿小学几年的读书,我有一个小小的发现:给孩子读漫画类的书,一定让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的,比如《父与子》、《史努比》、《三毛流浪记》等,有些漫画书虽然孩子喜欢,但不宜让孩子阅读。
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动漫类的书籍,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传阅。但是,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的作文写得不是那么好了,最大的问题是句子不连贯,而且时不时在文中蹦出一两个象声词,比如“砰”、“啪”等。刚开始我还挺纳闷的,后来发现都是那些漫画书惹的祸,因为那些漫画里几乎没有连贯的文字内容,只有图片中一些简短的象声词和人物的大叫等。女儿看得多了,就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词语。我觉得这一点不太好,就把女儿作文中的这种现象跟她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也有同感。后来我就给女儿买了其他内容的图书,过了一些日子,女儿作文中的“漫画语言”才逐渐地变少。
要满足好奇心,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要学习知识,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满足孩子读书的渴望,家长责无旁贷。然而,如何给孩子买书并买到适合他阅读的书,则要家长花一番心思。家长们开动脑筋,肯定能想出好的办法,为孩子选到适合的书籍。
报纸杂志,鲜活的知识
作为过来人,每当有人问我孩子平时都读些什么内容时,我总是告诉人家,每天让孩子读读报纸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的女儿从小读报,受益匪浅。
我和先生来北京后一直订阅《北京青年报》,先生每天回家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报纸,而且看得很细,我有时候就在心里嘀咕:“难不成要把报纸看透?”女儿上幼儿园时,因为想让爸爸陪她玩,所以经常从爸爸手里一把抢过报纸扔在一边,嘴上还说:“又在看报纸了!” 我估计女儿的话是跟我学的,有时候我忙家务,看到先生总在翻看报纸,会忍不住说一句,结果被女儿拿去对付她老爸了。
女儿上小学后,开始识字。一年级的时候,她很喜欢在爸爸妈妈看报纸的时候趴在报纸上挑她认识的字来读,数自己到底认识了多少字。就这样数着数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她不再是数认识的字,而是开始阅读报纸上的内容了。
大约从二年级开始,女儿几乎每天都看《北京青年报》。从一开始的只看C版漫画、“找不同”以及数独,到阅读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慢慢养成了读报的习惯。那时候我每天取回报纸来,就放在一进门的鞋柜上或餐桌上,女儿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开始读报纸了。她看到精彩的地方,还会兴高采烈地和我们交流。
初高中时,女儿读报就开始关注那些国内外大事了,且时常会发表她的见解,有时候就一个问题能和爸爸争得面红耳赤。
因为读报,女儿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很不一样,在同学中的表现也很突出,老师说她讲出来的观点总是很新颖,而且比其他同学知道得多。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女儿上四年级时,她的班主任跟我说过一句话:“你女儿很了不起呢,课堂发言竟然把国家领导的话都用上了。”我和她爸猜测这应该是女儿在报纸上看到的,结果在课堂上派上了用场。
初高中时,女儿读报就开始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了,且时常会发表她的见解,有时候就一个问题能和爸爸争得面红耳赤。中学后开始写议论文,女儿写的文章里常会引用最鲜活的时事,给文章增色不少。分科后,她学文科,学起文综来也非常轻松。现在的文综考试,不单单考课本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这时,读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此外,我特意让做编辑的朋友送给女儿一份《精品购物指南》。这是一份非常时尚的报纸,我之所以让女儿看,就是为了让她了解一些时尚的东西,开阔视野。而且作为女孩子,紧跟潮流没有什么不好,我实在不想让她成为一个只会读死书却不会穿衣打扮的现代“out”青年。事实证明,她长大后穿衣品味多少受到了这份报纸的影响,看上去真的活泼靓丽,青春阳光。
优质的家庭教育应该充满许多“润物无声”和“无心插柳”的过程,我家便是如此。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特意让孩子看报纸,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中慢慢进行的。要说的是,家长作为榜样的力量真的很大,正是因为我和先生每天都看报纸,女儿也就依样学样,养成了读报纸的好习惯。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孩子通过报纸了解的都是非常鲜活的时事,这无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历史”和“政治”。读报可以让孩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高境界。
除了报纸之外,为孩子订阅几份好的杂志,也是开阔孩子知识面的有效手段。
订阅《北京青年报》时,都会有几份赠品让读者选择,一直以来,我们都选择全年的《读者》杂志。《读者》的文章虽然朴实,却都是真实感人的故事或精辟深刻的哲理小文,从中还可以学到不少人文方面的知识。几乎和喜欢上《北京青年报》同时,女儿也跟着我们开始阅读《读者》杂志。《读者》可以说是我们一家共同阅读时间最长的书。每期《读者》一进家门,大家总是争相阅读。女儿起初只看浅显易懂的“幽默和笑话”,后来开始读其中的小故事,逐渐的才每篇必读。有了这个共同的阅读背景,《读者》里面的故事和观点便也成了我们一家经常谈论甚至争论的话题。女儿上初中后,老师特意叮嘱要订阅《读者》杂志,而那时候,女儿已经有好几年的读龄了。女儿的文章文笔很朴素,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就是受《读者》熏陶的结果。
除了《读者》之外,小学六年中,我们还为女儿订阅了她从小就喜欢的《米老鼠》,还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刊物。《中国国家地理》本来是我和先生非常喜欢的一份杂志,没想到女儿也特别喜欢,而且受益于此,她上高中时文综的地理就学得非常轻松。《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社特别为青少年推出的一份科普杂志,女儿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都在订阅。
与图书相比,杂志里都是比较短小、独立的文章,孩子很快就能读一篇,使还没有能力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不致产生厌烦之感。像《米老鼠》、《读者》这样比较轻量级的杂志,女儿一般一口气就看完了,成就感被极大地满足了,还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而最关键的是,杂志上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杂志,在小学可以成为自然、科学课的补充材料,这样从小打好的知识基础,在孩子上了中学后,对生物和地理的学习便会有很大的帮助。读杂志,对于写作更是益处多多,多多借鉴别人的文章,必然就做到词汇丰富、语言流畅。女儿小学时每次写作文,总是写得又快又好,不像有的孩子非常发愁写作文,一篇文章要憋两三个小时。这难道不是读杂志的功劳吗?
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说大部头的著作是山珍海味的话,那么报纸杂志就是餐桌上的小菜,相比较,后者必不可少,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消化,且不失经济实惠。而且,要想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随时随地进行,用报纸杂志来引导孩子,无疑更加便捷一些。如今的报纸杂志种类越发繁多,质量也更加上乘,家长不妨仔细甄选,为孩子选几份适合的报刊来阅读,让孩子精神营养更加丰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被翻烂的“百科全书”
我们刚到北京的那几年,先生时常在业余时间写一些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拿到稿费后总是直奔海淀图书城去买书。我记得非常清楚,先生在北京拿的第一笔稿费是100元,拿到稿费后,他第一时间去了图书城,为女儿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定价正好也是100元。这是我们“觊觎”很久的一本书,当时因为觉得100元太贵一直没舍得买。
我们之所以喜欢这本百科全书,是因为女儿每天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有时候问得我俩哑口无言。比如停电了,我们点上了蜡烛,她盯着蜡烛的火焰问:“蜡烛的火焰怎么一截蓝一截红啊?”去自然博物馆,她就会问:“地球上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有时候对我们的回答她很满意,有时候不满意,过几天她会再问同样的问题,而且会说:“妈妈,我还是不明白……”很多时候由于我俩知识的局限,压根就没有办法回答她的问题,而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
《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买回来之后,我和先生如获至宝,只要女儿问到我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就去翻阅。这本书分为地球万象、世界风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等十几个部分,覆盖面很广,基本能满足女儿的需求。慢慢地,当我们不能回答女儿的时候,她便提醒我们:“你们不能翻翻书吗?”
上了小学以后,女儿开始识字,遇到问题她会主动去《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里找答案。
女儿上二年级时的一天,我们一家去爬山,在路上看到许多“漏斗”样的小土坑,女儿很好奇,就蹲下来观察,还问这是什么东西。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见过这东西。这是一种虫子,它会用自己的嘴把土磨细,在土地上造一个形似漏斗的窝,然后躲在漏斗的底部。我小时候经常会连窝带虫一起挖出来,放在自己的手心,感觉小虫子在手心的土里爬来爬去,痒痒的,非常有意思。因为虫子造窝的时候是倒着行进的,所以我们便给这种虫子起名叫“老妹倒倒”,常常一帮小朋友围在一起嘴里喊着“老妹倒倒”,看小虫子筑窝。
女儿听我讲得不亦乐乎,感到非常新奇,就要带一只回家仔细观察,并且想弄明白这虫子叫什么,有什么习性。于是我们把小虫子连同它的窝一起放入一只空的矿泉水瓶里,带回了家。一回家,女儿就急忙翻看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 “动物世界”部分,她几乎一页一页地找,终于在“土中的生物”一节中,通过一个小小的图片和图下的文字知道了这虫子叫蚁狮,是蚁蛉的幼虫。由于《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女儿找出了《辞海》,终于把蚁狮这种小动物弄了个明明白白。原来蚁狮以蚂蚁为食,它所造的漏斗形的窝,就是一个捕捉蚂蚁的陷阱。当蚂蚁爬到窝边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漏斗的底部,这时藏在土里的蚁狮就会捉住蚂蚁,美餐一顿。蚁狮在土里变成蛹,最后羽化成蚁蛉。
弄明白这些后,女儿每天放学就去捉蚂蚁,开始饲养这个蚁狮,直到蚁狮变成了蚁蛉。同时,她还写了观察日记。
蚁狮事件之后,女儿更加喜欢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外面看到不认识的东西,回来就要查个究竟,就算没有遇到问题,她也喜欢时不时地翻看百科全书,从中学到不少科普知识。在女儿还没有小学毕业,那本百科全书就被翻得书皮掉了下来,书页也有脱落的现象。
一次,我在厨房淘米,发现罐子里的大麦长虫子了,便叫女儿过来看,女儿看到那个黑黑的比麦仁还小的虫子,脱口便出:“象鼻虫!”原来,女儿因为经常看“昆虫”一节,一眼就认出了麦虫是一种象鼻虫,她兴奋地说,她知道象鼻虫好久了,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样子,并要求我不要倒掉那些麦仁,允许她饲养。
小学阶段,女儿在班里的知识面较班里同龄人宽,也比较有“学问”,那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功不可没。其实,她经常查阅的还有一些辞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也还有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无论是读课外书还是查阅工具书,或是孩子进行的其他活动,家长的引导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在设想,如果先生没有及时买书,如果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经常查阅那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孩子便意识不到工具书的重要,书的利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曾戏称她是我家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天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小脑袋里始终装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求知欲无比旺盛的孩子,做家长的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为孩子准备几本工具书,以便在孩子问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时,能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通过刨根问底的探究,好奇心被满足了,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同时,成就感也被满足了。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满足,正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法宝。
为小学生选择工具书时,应该考虑到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工具书不仅可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使用,平时也可以作为很好的阅读材料。总而言之,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内容和风格是否适合孩子的口味,且尽量选择纸张质量好一点的、看起来很舒服的工具书。
如今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作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成人,我们也许觉得纸质的工具书有些多余。但是,对于尚未广泛接触网络的小学生来说,手头还是应该有一些工具书,以备随时查阅。除此之外,纸质工具书也有其无可取代之处,毕竟翻书时更能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查找到的信息也更准确一些,而这是网络检索没法比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