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 我来答
zgrbkr
高能答主

2018-01-16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9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8229万
展开全部
一、学生预习现状分析和问题解决办法
目前学生的预习,大多根据教师的预先要求来进行,或看书、或完成一定量的预习题,其目的就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是高效。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让预习真正为课堂服务,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恐怕是很多教师所担心的问题,今天很多教师在课前发给学生“学案”,让学生预先自学,这个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也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链接等内容,这样的学案可以说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大家的思考,目前的情况是,教师预先把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学案后无非是立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的干脆从各类教学辅导书或参考书上寻找现成的答案,学生预习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样的学习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独力学习的效果,缺少了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就算是把答案抄下来,学生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深入过文本,所以这样的阅读是浅阅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怎样避免学生这种不看书忙于解决学案上题目的习惯呢?我经过实践尝试后,找到这样一种做法,就是教师不要忙于把学案发给学生,可以利用在课堂上的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先充分自主的阅读课文(文本),并通过小组的合作方式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思考的问题和疑难之处。
我在教《斑羚飞渡》时,先要求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然后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把问题一一的写出来,经过一节课的独立的自学,学生基本上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很深的理解,至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先进行组内解答,然后教师集中收集来自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再修改自己的学案,进行重新设计,做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当然学生在预习阶段,对于文本的理解还是处于浅表层次时,如何提出有价值有创新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预习前,必要的指导还是需要的,如何阅读文本?怎样提出问题?有涉及到文本的字、词、句的理解,段落的理解,句子的修辞、描写的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手法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在自学前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什么,文本学习的重点在哪里?我认为在发导学案前,教师可以先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有助于克服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和无谓的思考。
二、教师指导学生预习的必要性
我在上《斑羚飞渡》前,把预习目标定为: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记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思路,能复述课文中最精彩的“斑羚飞渡”的情节;提出自己的疑问,把问题整理出来。
这样学生带有明确的预习目标来进行预习,就不会在预习过程产生不知该学什么,可以减少学生在预习过程走弯路。带着明确的目标预习,使得预习有针对性,有重点、难点。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学习、也知道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这就解决了很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预习阶段首要任务的研读文本,不管是什么课程,首先要熟读教材,就语文来说,就是自己独立地研读文本,根据老师给出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研读文本,这样的预习才是行之有效的。
我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的研读,自己独立的提出思考的问题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好的问题。
比如,文章开头写“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一句中“逼”字有什么作用?“伤心崖”这个地名是作者虚构的吗?为什么取名叫“伤心崖”?第二段中的两个比喻句“像被一把利斧从中剖开”和“宛如一线天”有什么作用?文章第二段写斑羚的跳跃能力有什么作用?文章从哪里可以看出斑羚群陷入了困境?文章中五个“咩”表示羊的叫声,各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头羊只吼叫了一声,不但母斑羚立刻如梦初醒而且队伍也马上分成两拨?
“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平衡了。”中的“大致”一词能否删去?文章对镰刀头羊的描写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一开始,镰刀头羊为什么也表示无能为力?母斑羚见到彩虹,为什么会踏上去?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一拨里,为什么后来走到老斑羚一拨哪里去了?从中可以看出镰刀头羊的什么品质?“镰刀头羊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斑羚那一拨去了”句中“沉重”一词表现出什么?文中写“而老斑羚

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坠落下去”这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效果?为什么详写一堆斑羚的飞渡情景?为什么我看到斑羚飞渡这个情景会目瞪口呆?连狗也一样目瞪口呆?文中写彩虹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得救的半大斑羚只是“兴奋地咩了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是不是太无情了?镰刀头羊可以不可以不牺牲?而凭它的地位和斑羚一起飞渡?
为什么镰刀头羊最后是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而不是纵身一跳?文章写猎狗伸出了长长的舌头,惊讶的张大嘴,是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我”为什么会惊讶?为什么说是“用死亡做桥墩建起来的桥”?文章写“我”的对斑羚飞渡过程中的议论句子有什么作用?老斑羚不选择死亡不行吗?文章多次写到“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文章所写的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文中的“我”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作者通过描写这次斑羚飞渡旨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是篇小说。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文章结尾写到“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灿烂”只指彩虹吗?如何理解结尾的这一句话?“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为什么文章要写母斑羚走向彩虹这一段内容?飞渡时,镰刀头羊最后走到了老年那一拨,表现出镰刀头羊的什么品质?对于“镰刀头羊”前文写她“沉重的步伐”,后者写到它的“坚定的步伐”,两者有什么含义?
三、以《斑羚飞渡》为例看学生预习的成效
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来看,这些问题基本包括了对文本的思考,对文本的字词句的理解、文本的写作方法和作者的情感等内容,几乎涵盖了一篇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非常适用语文学科的预习,语文学科有他的特殊性,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本技巧。通过自读,然后提出疑问,已经对文本作了深入的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问题是创新之始。问题提出来了,总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提出并解决了前人未提的问题就是创新。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只会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再也不能只看学生答对了多少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
相对于文言文的预习,教师的目标的确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从对字词句的理解入手,进而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方面的分析,只要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可以做得更有效。预习时,可以在课文上做批注,对于不理解的字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进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记录在自己的本子里。文言文的预习还可以先进行朗读背诵,古人说过:“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课前预习其实是一个寻疑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预习,加强预习的有效性,让有效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