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六下江南?
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人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
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熟谙文韬武略,具有远见卓识,擒鳌拜、平三藩、平定葛尔丹叛乱,政绩斐然。在其统治时期,曾经六次下江南,而这一举动也给世人留下了颇为神秘的故事。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就讲到了一代帝王康熙与青楼小子韦小宝之间的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故事。然而生性不安的韦小宝终还是过不了官场生活,辞官之后就到江南生活去了。于是人们就开始想象,康熙六次下江南是不是去找韦小宝?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韦小宝本是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原型。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康熙六下江南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康熙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然而现在的一些小说、影视,为了更加娱乐性,铺陈渲染,将史实涂抹得似是而非。
早在康熙执政初年,对河务就很关注并有相当的研究。康熙初年黄河下游到处决口,水祸连连。接连而来的水患,引起了康熙的高度重视。康熙曾在太和殿以治河为策论试题,测试天下贡士。在平定“三藩”国家财政仍然比较困难时,康熙帝还是下决心对黄河、淮河进行全面的治理。
三藩平定、台湾统一之后,康熙便将河务视为首要任务。虽然治河的官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淮、扬水灾并未明显好转。康熙担心官员们没有认真行事,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下江南,不远万里,亲阅河工,幸临清江府、淮安府、江宁等地。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南下,到过清河县,在回京途中率领随行的大臣一起视察了高家堰一带的堤岸闸坝。
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间,由于平定葛尔丹的叛乱之事,河工人事变更频繁,河工也日趋败坏。于是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到过扬州、苏州、杭州、江宁等地方。康熙视察黄河南岸归仁堤、高家堰等处堤工,颁布了《修浚清口诏》、《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具体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深浚河身、筑挑水坝、开陶庄引河、浚直河道和拆除拦黄坝。这一新的治河方略,在第二年由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开始贯彻实施。到四十年底,其他各项工程也陆续完成。第二年夏天,黄河又发生了特大洪害,各项工程都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不得不说,这是康熙帝的功劳。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以河工即将告成,进行第四次南巡,到过扬州、镇江、苏杭、杭州、江宁等地。他乘船到达清口,查阅天妃闸、御坝,还亲自观看陶庄引河,阅视减水坝、鲍家营、中河口等地方,对河道总督张鹏翮及在河各官亲加以奖励。
康熙四十四年初,康熙帝认为,虽然河工已经告成,但是仍然需要察验形势,筹划善后之规,于是第五次南巡又开始了。康熙帝乘船到扬州城北高桥,对河道总督张鹏翮说道“河工已经告成,善后方略更为要紧。朕今亲临阅视,修建天妃闸,甚当”。可见,康熙对于河工一事是非常上心的。
然而几个月后,河工又出了问题。黄、淮再次发生多年未有的暴涨,造成古沟塘、韩家庄、清水沟几处堤岸冲决,发生水灾。康熙帝闻讯十分生气,立即降旨“今春朕欲亲视高家堰”。于是康熙与臣子商议新的治河方案――溜淮套方案。康熙帝对溜淮套工程十分之不放心,觉得这么大的工程,若是有什么闪失,劳民伤财,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
康熙六下江南,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社会和民生的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而他的孙子乾隆帝也进行过六次南巡,声言他的目的和祖父一样,其实恰恰相反。乾隆帝在江南游山玩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他的目的与作用怎能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