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是什么?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这一时期出现了闻名全国的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市。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
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最能代表山东风格,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广泛共识。不过,吕剧作为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广饶县,有的人认为是博兴县,还有的人认为是胶东地区。普遍人认为是起源于广饶县。
中国戏曲剧种。又称“化妆扬琴”、“琴戏”、“驴戏”、。迷戏”、“蹦蹦戏”等由说唱形式的山东(东路)琴书发展演变而来。清末,广饶县演唱东路琴书的时殿光、谭秉论,崔心悦等人,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采用民间舞蹈跑驴的形式,被称为“驴戏”。又一说是群众自认为它是街坊邻舍戏,“吕”原本为“闾”字。还有一种说法是,群众据其主要伴奏乐器坠琴演奏时捋上捋下而称为“捋戏”。1940年,定名“吕剧”。流行于广饶、博兴、惠民,张店、潍县等县市和胶东一带的城镇农村。1920年前后,由农村进入济南等城市演唱,并曾和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同台演出。传统剧目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借年》;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而成,如《金鞭记》、《五女兴唐》等。唱腔属板式变化体,简单朴实,明快流畅。常用曲调有“四平”、“二板”、“娃娃”、“梳水”、“莲花路”等。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二胡、三弦、琵琶、唢呐等。1953年,建立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易名为济南市吕剧团。之后,山东省吕剧专业剧团发展至30多个,新疆、黑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建立过吕剧演出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