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比,两人各有哪些功过?
历史上的司马懿与诸葛亮,都是三国时代的顶级人才,一个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一个鹰视狼顾图谋不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会一直争论不休,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关于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神一般的人物。真实的诸葛亮也是有血有肉,也要吃也要喝,是位一流的政治家,二流的军事家。大家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纯属虚构,是罗贯中帮他借的。
至于司马懿,他的奋斗经历完全就是一部励志片,从曹操府上的一基层公务员一步步地走到权力之巅,最后成了三国的最大赢家。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也是英雄总会相遇的宿命。他们本该惺惺相惜,互为知己,只可惜各为其主。抛开文学因素,还原真实的历史,从三个方面对比一下两人:
1、战略战术
刘备前半要不生颠沛流离,要不寄人篱下,反正是屡战屡败。一直等到遇见诸葛亮,刘备的事业才开始走上坡路,逐渐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诸葛亮居功至伟。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握魏国朝政,开始完成创始人未完成的事业。六出祁山虽劳民伤财,但是以攻为守,通过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延续蜀汉国祚。
诸葛亮把一个创业团队打造成一家上市公司,自己也成了合伙人。司马懿在大公司上班,在面对曹操立储君时站队正确,由此开启了自己的上升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也走上了魏国领导岗位。
诸葛亮“三月渡庐,深入不毛”,在与司马懿兵戎相见时,因分兵削弱蜀军战斗力,致使蜀军数次出击,在军事上都讨不到便宜。而司马懿采取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坚守不出,寻找战机,各个击破,让诸葛亮知难而退。
司马懿深知蜀国粮草供应困难,以最小的成本让诸葛亮无功而返。诸葛亮以一州之地对抗强大的魏国,以小博大,以攻代守,逼迫魏国不敢轻举妄动。
从战略战术上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平分秋色。
2、用人识人
诸葛亮识人不慧,用人失察。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并且狂妄自大,刘备临终前提醒诸葛亮,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马谡言过其实难堪大任,而诸葛亮却视若珍宝。为了增加马谡军中的威信,诸葛亮命他镇守街亭。马谡刚愎自用,一泻千里,导致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观司马懿,就表现得更加果决。孟达反复无常,司马懿当机立断,将其拿下。军中有不服从将令者,绝不打感情牌。
诸葛亮从小就是留守儿童,长大之后缺乏安全感。在治国理政的时候,事必躬亲,事无巨细,让下属得不到锻炼,也导致蜀国人才青黄不接。司马懿懂得放权,抓大放小,作为领导只用把握全局和方向,剩下的事放手给下属去办。诸葛亮收拢的是人心,司马懿看见的是人性。在用人识人上,司马懿更胜一筹。
3、个人品行
诸葛亮秉承的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延续了春秋至东汉末年的士族舍生取义的道统,高风亮节,虽出师未捷身先死,却赢得身前身后名。
西晋统一三国,司马懿成了最大赢家,但由此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他不忠不义,他图谋不轨,他窃取曹魏江山,更像是一个阴谋家。为了夺取曹魏集团的管理权,隐忍几十年,不惜一切手段;为了打击反对他的人,连曹魏宗亲和创业元老也不放过,曹爽、蒋济等人被其“咔嚓”;为了给儿子铺路,将魏国权利私相授受。
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对诸葛亮的歌颂不绝于耳,对司马懿的评价“罄竹难书”。这一正一反的评判,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人的人格判若云泥。
在治国理政上,诸葛亮更胜一筹;在行军打仗上,两人平分秋色;在人品上,诸葛亮是正人君子,已经成了做人的楷模,而司马懿一副伪君子做派,深谙厚黑学。历史评价上,诸葛亮比司马懿高出一个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