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后还能坚持一个多世纪,真的是郭子仪的功劳吗?
是的,但是也有其他人的一块努力 ,像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 :李泌,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但《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其评价不高,只以“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一笔带过。
刘晏
以天宝危机为序幕,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叛乱最终被平定,但全国上下一片凋敝,国力大损,政局也再不像前期一样清明,唐朝由盛而衰,拉开了唐中后期的序幕。在这期间有一位能臣,以个人超群的理财能力成功地恢复了唐王朝的“造血功能”,成为中唐后不多的亮点之一。这个人就是刘晏。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因杨炎诬陷被害,被敕自尽。家中所抄财物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
第五琦。第五琦,字禹珪,京兆长安人。少以吏干进,颇能言强国富民术。天宝中,事韦坚。坚败,不得调。久之,为须江丞,太守贺兰进明才之。安禄山反,进明徙北海,奏琦为录事参军事。时贼已陷河间、信都,进明未战,玄宗怒,遣使封刀趣之,曰:“不亟进兵,即斩首。”进明惧,不知所出。琦劝厚以财募勇士,出贼不意。如其计,复收所陷郡。
肃宗驻彭原,进明遣琦奏事,既谒见,即陈:“今之急在兵,兵强弱在赋,赋所出以江淮为渊。若假臣一职,请悉东南宝赀,飞饷函、洛,惟陛下命。”帝悦,拜监察御史、句当江淮租庸使。迁司虞员外郎、河南等五道支度使。迁司金郎中,兼侍御史、诸道盐铁铸钱使。盐铁名使,自琦始。进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当军兴,随事趣办,人不益赋而用以饶,于是迁户部侍郎、判度支,河南等道支度、转运、租庸、盐铁、铸钱、司农、太府出纳、山南东西、江西、淮南馆驿等使。乾元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的发生不但深刻影响了李唐王朝的国运,更影响之后数百年华夏国运之隆替,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笔者不揣浅陋,略论之如下:
第一,这是开元以后外重内轻的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许多人初读这段历史,都会惊讶于安禄山叛军进展之顺利,当然还有就是唐军的不堪一击,不到一年,两京(洛阳和长安)便相继失守。这不禁让人怀疑,这还是那个威震四海的大唐帝国吗?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要了解彼时唐朝的军事格局。
我们知道,李唐代隋而立,各项政治军事制度基本都沿袭隋朝,在兵制上推行的是府兵制,中央也就是关中地区聚集了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所以举全国莫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势明矣。在这种内重外轻的形势下,地方的政治革命无论如名正言顺,都不可能成功,因为在军力上与中央相差太过悬殊,所以隋文帝篡权前夕尉迟迥等地方三总管叛乱,乃至于后来的徐敬业起兵,统统都以失败告终。再者,在此兵制下,将领是由兵部临时选任,战事罢则将归于朝,兵归于府,兵将之间并无长久的直接隶属关系,不易造成兵归将有,威胁朝廷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