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名批评郭德纲:相声既要接地气又不能太低俗,郭德纲相声究竟为何被批低俗?
相声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相声的表演内容一般都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很多年以前,大家都没有电视,北京天津一带人们的消遣活动就是晚上饭后去听相声。
一、相声的传播
本来这种表演形式只局限于北京天津一带,后来随着春节联欢晚会以及电视的普及,这种表演形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然而,最开始打时候还是中老年人喜欢的比较多。在这些搞相声表演的社团里,郭德纲创立的德云社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这个社团培养出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相声演员,比如岳云鹏,孟鹤堂等人。
也正是这个社团让相声走遍了千家万户,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听相声了,这离不开德云社的宣传,德云社为相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是否可以避免低俗
可以,但是没有必要。如果是要上电视台演出的话,那肯定是要准备一些富有正能量,能够给人以积极影响的段子了,但是说实话,这样的相声搞笑程度会大打折扣。如果是民间的相声表演,当然是以搞笑为主要目的,稍微低俗一点也没有什么,只要逗大家笑就可以了。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场下观众里小朋友很多的话,还是要酌情删减掉小部分内容。
所以说,相声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主要功能就是为了让人们开心一下,如果过多地给人们灌输大道理,会让人厌烦的。
所谓人红是非多,相声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目,现在的郭德纲已经把相声带到了一个非常火的地步,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人民日报这篇可不是光简单批评下郭德纲和德云社这么简单而已,而是对于整个相声演出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接地气,还不能太低俗,要照顾到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并且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郭德纲已经不是第一次被人民日报点名了。人民日报讲述了郭德纲、岳云鹏和王宝强等人的奋斗史,《那一年岳云鹏14岁,郭德纲26岁》,满屏都是肯定和褒奖,并对他给中国相声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赏。对此,郭德纲并没有过分骄傲,在转发中只说了一句话: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郭德纲是德云社的灵魂人物,他是别人的楷模。除了像高峰这样坚持往相声艺术家的路上奔的演员之外,其他的演员都或多或少的复制了郭德纲商演中的特色,这才是造成目前德云社受到主流媒体批评的主要原因。郭德纲观点的片面性在于搞笑是有一定的底线存在的,这个底线不容突破,更不应该是模糊地带。九月九号是德云社的钢丝节,这次的直播给德云社的相声演员戴上了紧箍咒,“直播有风险,播出需审查”。
郭德纲绝对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他对相声的敬业是有目共睹的。你都别说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卖力演出了,用郭德纲自己的话说,从晚上七点演出到11点,整整四个小时说学逗唱,你别说演出了,你站着不动四个钟头试试。而郭德纲不光是说相声敬业,就连在京剧舞台上也是敬业无比,就连德云社最不务正业的侯震都看不下去了。
相声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的表演内容通常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许多年前,每个人都没有电视。北京和天津人的消遣是晚上晚饭后听相声。
虽然郭德纲经历了太多的主流和非主流问题,但德运会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作坊了。它的演员在娱乐圈也有一席之地,他们甚至登上了许多主流舞台和媒体。如果他们真的不能及时调整,损失无疑会相当大。最重要的是,《人民日报》的文章不仅仅是对郭德纲和德运新闻社的简单批评,而是对整个相声表演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应该脚踏实地,而且不要太粗俗。它应该照顾所有年龄的观众,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能说,当泛娱乐被引入公众时,相声和其他民间艺术不再能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
相声是一门受欢迎的艺术,既然它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贴近大众,还要有高雅的支撑,否则“艺术”不会长久。《人民日报》对德运新闻社的一些不雅内容进行了非常中肯的批评,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也看到《人民日报》也肯定了德云为相声所做的努力。我认为这应该反映出对德运社会的一种爱。这种对关爱和鼓励的中肯批评和提醒是正确的、善意的和令人信服的。我们相信郭德纲会对此深有体会,德运会将尽最大努力把德运会的相声艺术打造成为一种既有精致的包袱可以撼动,又有高雅的艺术享受让大众更加喜爱的艺术形式。
相声可以粗俗,但粗俗不是荤。我肯定你不会在荤笑话上走太久。相声结合了讽刺、幽默和对现状和缺点的批评。它在笑声中激励和教育人们。没有一定的艺术知识是很难做到的。结果,有些人只能用黄色笑话自娱自乐。目前,说相声的德云社文化积累较少,所以初中文凭可以进来。相声的本质不能说得太多,但也要处处表演,输出大、精、少,只能靠一些粗俗的内容来营造相声的氛围来迎合一些观众,也算带着笑声,勉强称之为相声,其实和两个人转没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