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此文原载《西部资源》2005年第6期
公益性地质调查从事的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本文旨在简述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基础上,剖析解决这些问题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1 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现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成立了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六大区分馆、各省地质资料馆等组成的服务体系。2000年6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第9号公告《关于发布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的公告》,扩大了提供社会公开利用的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其中包括:比例尺小于1:5万(含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区域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县(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遥感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调查可知,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收藏的9万余种地质资料(其中包括区域地质调查资料5709种;矿产勘查勘探资料52921种;海洋地质报告资料106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勘查资料11089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资料8015种;地质科学研究成果报告13259种;技术方法研究资料214种),可以在互联网进行目录查询。另外,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出了1999年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形成的区域地质、矿产资源评价预测、水工环、灾害地质、物化探、地质科学研究、空间地质数据库、地质技术方法等资料目录数据库,近2000条;同时建立了多个专业的总数据量大于3TB的上万个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地学数据库,其中成果数据信息(元数据)检索系统提供了全国1:50万、1:2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元数据、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元数据、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元数据、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元数据、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区域重力数据库元数据(1:100万区域重力数据库元数据、1:50万区域重力数据库元数据、1:20万区域重力数据库的核心元数据)。上述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 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调查分析表明,我国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发展层面4方面。
2.1 制度层面的问题是解密和共享机制的形成
首先是加载于保密测绘数据的地质调查成果解密问题。地质调查成果的载体往往与测绘数据密切相关,测绘成果的保密问题涉及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国家保密主管部门、总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1989年3月21日国务院令第32号)规定,测绘成果是指在陆地、海洋和空间测绘完成的基础测绘成果和专业测绘成果;各部门、各单位使用保密测绘成果,必须按照国家保密法规进行管理。保密测绘成果确需公开使用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解密处理;《关于领取、使用和保存测绘成果的保密管理规定》(1992年12月15日国家测绘局、国家保密局国测法字〔第222号〕)明确,测绘成果的保密期限为“长期”。未经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国家保密主管部门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测绘成果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2003年5月1日国土资源部、国家保密局国土资发〔2003〕147号)第三条规定,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涉及军事、海洋、测绘和放射性矿产的国家秘密,从其主管部门保密范围的规定。这些保密制度限制了基础地质资料的服务范围,如已完成数字化工作实现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全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1:2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只能满足承担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单位查询和根据项目需要提供全国1:25万地理底图数据库和全国1:25万DEM高程数据库。对于相关行业部门作为保密数据作了很多限制。无疑,这些因素约束了能够提供的数据信息服务的范围和形式,也大限制了服务工作的开展。
其次是分散的数据管理和加工力量整合问题。部门分权管理体制,造成了各部门均有所属数据生产、加工单位,如测绘部门管理着国家的基础测绘数据、农业部门掌握着大量的农业地质数据、水利部门积累了海量的水文数据,等等。为了自身方便和利益考虑,各部门的数据共享程度很差,更谈不上数据的整合与加工。
另外,数据加工力量的分散更是浪费了不计其数的财力和人力,科技部在立项抓紧地球科学数据网络共享建设,水利、林业部门在力推水资源、林业资源的数据发布,等等。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加工、处理,也存在大区地质资料馆、省区国土资源厅所属的地质资料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差异,资金渠道各异,重复性工作、低效益投资在所难免。
2.2 技术层面的问题是地质空间数据核心平台的构建
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具有结构复杂、存储格式多样、分布广泛等显著特点,构建地质空间数据核心平台实现数据集成共享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数据的标准化、数据交换和互操作以及元数据三方面的问题。
数据的标准化。这是空间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前提。数据的标准化包括数据内容、数据表现和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据内容的标准化应包括地质调查空间数据信息的内容界定、数据指标体系、术语定义等;数据表现的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地理空间参照和几何表现形式;数据存储格式标准化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也是数据集成共享的最大障碍。由于对地理空间数据模型的理解不能达到统一以及GIS应用软件间的显著不同,目前还没有统一、成熟、共同遵循的数据存储格式标准,这将是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社会化服务过程中难于逾越、又必须破解的技术难题。
空间数据转换与空间数据互操作。空间数据转换是在数据集成中将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将数据统一到一种格式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利用软件自带工具以便包容对方数据格式;另一种是通过数据交换格式和专用的转换工具实现数据的转换。开发适于地质调查数据转换,而且能保证数据实效性的软件是地质空间数据核心交换平台建设的关键之一。空间数据互操作指的是具有不同数据结构和数据格式的软件系统能集成在一起共同工作,使得数据的实时性更高,一致性更强。这方面技术基本是成熟的,可以说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模式(OGC,Open GIS Consortium)为多源异构的地质调查空间数据统一管理、分布存储、广泛应用提供了规范的操作依据,但仍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转换工具,有足够的能力适应目前众多的GIS数据格式。
元数据的获取与共享。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空间元数据是对地质调查空间数据集的规范化描述,按照一定的标准从空间数据集中抽取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公式以及其他特征信息,组成一个特征元素集合。元数据的共享包括采集、管理、发布3个环节,需要建立统一的空间元数据标准,形成有效的元数据获取机制,对获取的元数据与空间数据集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并及时更新维护,根据数据共享要求进行统一的管理发布。因此,构建一个适应空间数据共享的元数据平台以满足用户方便快捷地发现、获取和使用现势性强、精度高的地质调查空间数据是地质调查成果广泛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条件。
2.3 操作层面的问题是人员培训和经费稳定
专业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培养。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6大区所分资料馆的人员情况调查表明,人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图书资料管理,还是计算机信息人员,复合人才很少,难于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此,各单位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资料验收、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训与培养。这将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作。
稳定的资金渠道与合理的收费机制。从地质调查信息服务这一产品的性质来看,其公益性决定了服务的非盈利,但前提是保证经常性经费的足额到位,而且,也不排除合理的收费,以保证数据的正常及时更新。其实,这是国外的通常做法,客户也是认可的。
2.4 发展层面的问题是数据加工、集成服务组织的培育
这方面的困难一是数据的获得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化运作会遇到更大的阻力;第二是数据的整合与处理技术的标准与推广;第三是专业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是政府引导的产物,但在初期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是必需的。
3 推进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的建议
针对上述对各种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1)成立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促进委员会。该组织是以地质调查局为核心成员,联合多部门主管领导以及地质领域、IT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界、教育界人士共同组成的。该委员会的特点一是层次高,协调众多部、委、局、办的力量共同筹划;二是专人负责,尽管是临时性机构,但有专门工作班子负责沟通各部门关系。促进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2个:一是制定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社会化服务方案,借鉴美国空间数据一站到位的做法,在互联网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国内外人士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方案内容;发挥各种组织的技术力量,争取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实施的方案中。二是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社会化服务规划方案的实施。
(2)整合相关数据资源,推动共享机制的形成。以促进委员会的名义,整合相关数据资源,为社会大众服务。同时,在社会化服务中,打破封建、小作坊式的数据管理模式,变各自为战、各单位为战、各部门为战的局面为国家层面上细分工、大协作的数据管理模式,推动国家层面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
构建强制性数据共享机制。在国家层面上规范各种数据共享行为,首先,健全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在立法、监察以及司法等法治环节提供保障。其次,制定我国数据共享的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再次,建立政府和科学家合作的组织保障机制;要建立稳定的数据共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数据科学领域高水平的管理、研究和技术人才;建立数据共享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加强国家层面上的国际数据资源引进与开发利用工作。
倡导鼓励性数据共享机制。首先建立新的、以数据成果评估体系为重点的国家级鼓励性机制,把开发数据的数量、质量、使用情况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将数据生产工作与待遇、职称等实际利益挂钩,鼓励研究者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酝酿数据共享奖励机制。设立具有相当奖励力度的国家级的“科学数据贡献奖”,也是在科学界营造重视数据新风的重要措施。这一奖项应根据公众共享的数据的数量、质量及产生效益等评奖条件,由数据使用人员投票产生。
(3)培育中介组织,补充公益性服务的缺陷。公益性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具有商品属性,中介服务组织完全可以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基础上获取报酬,这也是国外通常的做法。从目前来看,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范围至少包括:
科普地质知识的制作与出售。利用图片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多媒体、宣传图画;利用电视等传播媒体,制作探索性话题,吸引青少年观众;制作旅游地质图、地质遗迹考察图等。这些均可以商业化运作。
利用特殊软件进行专业化服务。软件公司可以开发专用软件出售,或者利用公开数据根据客户要求加工数据,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2024-09-2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