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哲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找矿哲学的基本规律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矿产勘查也是如此。揭示并总结矿产勘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的最一般规律,是找矿哲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这门学科得以建立的基础之一。
由于找矿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勘查活动的客体(矿产)与主体(勘查者)及其相互关系,而矿产的形成、分布与保存是由一定的客观地质条件所决定的,所以矿产勘查活动首先要服从于地质规律;由于找矿是对客观矿产的认识过程,所以矿产勘查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自然要受组织运动规律的制约;由于找矿工作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整个国民经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并与其他后续产业部门结成直接的关联,所以还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要服从有关的社会经济规律;同时矿产勘查活动又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各种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找矿工作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与先进的勘查理论、先进的勘查方法和先进的勘查技术装备密切相关,所以它还必须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因此,找矿哲学的基本规律是客观地质规律、认识运动规律、社会经济规律、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在矿产勘查活动中的概括和抽象。具体来说,有以下5条基本规律:
1.主体客体一致律
这一规律的内容是说:勘查活动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建立对立统一关系的过程中前进的。勘查活动首先是主体去反映认识矿产规律,是客体的主体化,物质变精神的过程,这是第一次对立的统一;其次是根据认识提出计划,指导自己的勘查活动,这是主体的客体化,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第二次对立的统一。
这一规律揭示了矿产勘查活动中主体(勘查者)和客体(矿产)之间的基本关系,其中包括4个要点:①矿产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这是整个勘查活动的基础与前提。②矿产这个客观事物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认识的。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与认识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④只有主体正确的认识与反映客体时,也就是说,只有当主客体取得一致时,找矿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阶梯次序递进律
这一规律的内容是说:勘查活动是一个认识、判断与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主体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勘查工作就上升一个阶梯,各个阶段联系起来就呈现出阶梯式前进上升形式。
这一规律揭示了认识运动发展规律在矿产勘查中的具体表现。勘查活动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即勘查活动的认识对象是出露地表、深埋地下的矿产,矿产的形成不是人类所亲历的过程,而且难以完全复制再现。这就带来了认识的特殊性:一是矿产具有可测量性与随机性。矿产深埋于地下,除地表露头外,一般不能直接感知,而要靠物探、化探测仪器,钻探工程一定的系统布置测量,然后通过测量数据系统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因此,认识矿产是因果性与随机性、数值系统与经验系统、决定论与概率论的有机结合。二是矿产勘查必须分阶段、按程序进行,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疏稀到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勘查活动表现为前进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通过每一个阶段的勘查活动,勘查者(主体)对于矿体(客体)的认识都前进一步,提高上升一步。把各个阶段联系在一起作为过程的总体加以考察,矿产的认识运动则呈现阶梯式前进上升的形式。这样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和认识发展的形式,对于每一个矿床的勘查活动都是共同的,尽管各个阶段所耗时间的长短和劳动投资多少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阶梯序次递进律成为找矿哲学的一个基本规律。
3.系统发展协调律
这一规律的内容是说:矿产勘查处于系统之中,它与其他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它自身这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也要协调发展。
这一规律揭示了矿产勘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它至少包含4个要点:①矿产勘查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它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它的发展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制约。②矿产勘查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国民经济先行性、基础性和导向性的工作。它是通过提供矿物原料基地来为后续产业(矿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等)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它必须与后续产业相协调,与国民经济相协调。③矿产勘查活动本身也是多层次的不同要素按一定结构组合而成的系统。各要素、各层次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与前提。④矿床也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它既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它自身也形成系统。矿床是区域构造、岩石、元素、地球化学运动等综合结果,矿体——矿床——矿田——矿带也构成不同级次的矿产系统,这些也要遵循系统协调发展规律。勘查者掌握这个规律就能指导勘查活动的协调发展。
4.点面结合律
这一规律的内容是说:在部署、管理、实施矿产勘查工作中,要考虑到工作的“面”(空间范围)与“点”(重点与落脚点)由“面中求点”,“以点带面”,到“点面结合”。
这一规律揭示的是一般工作方法与工作程序,只不过点面结合律在矿产勘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勘查的直接任务,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面)发现与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床(点)。可见,勘查活动一开始就是“面中求点”。发现与探明一个矿床,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推动具有类似成矿地质条件的地区,或邻近地区的找矿工作,这就是“由点到面”和“以点带面”。实际上,勘查活动的开头,不可能在调查范围内遍地开花地工作,只能一点一点地做起,然后推广到整个工作区范围内,这也是“由点到面”,即由工作的落脚点推向整个调查空间范围。但是,由于矿床的形成总是与周围地质环境密切相关,要查明成矿特点与成矿规律,必须结合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面)一起研究,同周围地区其他矿床的成矿特点(面)结合起来研究,这就是“点面结合”。
在矿产勘查宏观布局中,也要遵循点面结合律。例如部署全国范围内找矿,从建设需要与地质条件的可能结合上,将几十处成矿条件优越的成矿远景区列为国家勘查重点片,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开展找矿工作。对全国来说,每一个重点片都可看作一个“点”,而全国则是一个面。
矿产勘查的管理工作经常运用点面结合律,全国或某一省是一个面,但全国、全省的矿产勘查工作,总得重点抓一些典型单位做重点了解,总结点上的经验,以指导全国、全省面上的勘查活动。这也是“面中求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过程转化律
这一规律的内容是说:矿产与找矿,都是作为过程而客观存在着的,过程的转化是矿产与找矿的本质属性,把握过程转化就能把握找矿活动的本质,提高找矿的预见性。
矿床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往往是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某种地质作用,由于物质由分散状态、经运移聚集而逐渐转化为集中的矿体与矿床,所以矿床形成是一个转化过程。把握这个观点对于认识成矿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找矿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几个顺序衔接的阶段组成,各个阶段的性质与具体任务虽不相同,但目的都是发现与探明矿床。勘查活动就是由低级到高级阶段的转化。随着勘查的开展,勘查程度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不断转化与深化,由知之不多向知之较多转化。找矿之前,对矿区是否有矿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或虽知有矿但不了解全貌,经过勘查,可以查明该区有矿存在,这就实现了由不肯定到肯定的转化。也可以说,找矿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的转化过程。
找矿也是一个资源转化过程。勘查者将人力、物力、财力、知识、技术、时间等多种资源,转化为另一种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床。一个地区有矿存在,那只是一种潜在资源,只有经过勘查者的劳动,将潜在的矿产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才能被开发利用。所以矿产勘查也是一个将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的过程。
二、找矿哲学的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确定找矿方针的原则
找矿哲学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出发确定找矿方针,即实事求是原则。这条原则与主体客体一致律密切相关,是主体客体一致律在方法论上的表现。
从实际出发确定找矿方针,要求找矿工作首先遵循客观地质规律,即从各个地区的客观成矿地质条件的实际出发确定找矿方针。矿产勘查的对象是赋于地壳中的矿产,它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存在是第一性的,哪里有矿,有什么矿,矿多矿少,矿好矿差,都是由各个地区的客观地质条件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通过找矿活动反映它、认识它。所以,找矿工作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应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取得成功。反之,违背客观规律行事,就要受到惩罚。
从实际出发确定找矿方针,还要求在布置找矿工作时要考虑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条件的实际可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如果上述条件不具备,即使成矿条件再好,也难以达到勘查目的,甚至连开展勘查也很困难。
2.多期实践、循序渐进的原则
找矿哲学的第二条基本原则是多期实践,循序渐进。这是阶梯序次递进律在方法论上的表现,是由矿产勘查中认识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正确认识物质世界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矿产勘查这种认识运动,也受到认识规律的支配,也必须有一个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循序渐进的过程。
循序渐进原则也是受矿产勘查活动规律决定的。矿产勘查过程由多个阶段构成,并按一定阶段顺序和勘查程序来展开。也只有遵循勘查程序,循序渐进地开展找矿工作,才能达到找矿目的。
3.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原则
找矿哲学的第三条基本原则是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矿产勘查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经济规律制约。矿产勘查由于它在工业生产总过程中所处的前端位置以及它与矿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后续产业的关系,也要求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此外,矿产勘查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要求构成要素、各个层次之间都能协调发展。这正是找矿哲学的系统发展协调规律在方法论上的表现。
4.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
找矿哲学的第四条原则是区域展开,重点突破。这是提高区域地质矿产研究水平,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重要方针。区域展开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航空遥感勘探)和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分析。重点突破是指在众多的找矿对象中,选出最优矿区作为重点勘查对象,集中较多人力、财力、物力开展工作,以期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区域展开是实现重点突破的基础和前提,而重点突破以后,又为更好地展开区域矿产勘查提供典型经验和有利指导。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矿产勘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或以区域展开为重点,或以集中突破为重点。但就矿产勘查的整体而言,反映“面中求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一规律的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原则是普遍适用的。
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原则同样适用于一个矿点的勘查活动。为了在某个未知点上发现有用矿产的工业矿体,首先要开展地质填图、地表系统的分析研究,确定进行突破的重点地段实施探矿工程,来揭露可能存在并深埋地下的矿体。而第一批工程发现矿体后,再逐步展开面上的勘查活动。
5.注重效益、适度超前的原则
找矿哲学的第五条原则是注重效益,适度超前。这条原则与过程转化律有关,与矿产勘查活动探索性有关,同时也与经济规律和经济效益原则有关。
由于矿产勘查工作处在工业生产最前端的基础地位与先行地位,加之工作性质又具有高风险、探索性和长周期性等特点,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它必须超前先行一步,把建设的前期工作做好,为矿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后续产业提前准备好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只有先把可开发利用的矿床找出来,才有可能搞矿山建设开发,各项生活服务性产业、商业才有可能相应跟上。
由于矿产勘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转化过程,找靶区要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化,不可能像到商店购物那样的便捷,而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往往需要十几年的周期。这就决定了矿产勘查必须先行一步,超前准备。如果不能超前先行,待建设矿山时才去找矿,就会使矿业处在“等米下锅”的境地,从而影响矿业以至国民经济的效益与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矿产勘查较之后续产业究竟超前多长时间才算恰当呢?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与经济因素有关,受两方面控制:一是国家财力的限制;二是经济效益原则的限制。这就是以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最短时间,获取最多最好的地质成果,这就要求矿产勘查适度超前。但是过于超前,找出矿来长期不利用,又会造成资金积压,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要适度。
注重效益与适度超前是对立的统一,是辩证关系。这个原则要求矿产勘查既做到超前先行,又讲究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地质找矿的效果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