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永乐大典》对我们民族有什么意义呢?
《永乐大典》是在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命令解缙,姚广孝等官员主持编纂的一部书,一开始的名字是《文献大成》,后来,明成祖亲自为这本书撰写序言,并且赐下名字《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汇集了从古至今七八千种图书,整理了从先秦到明朝的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古代的典籍,为后世学者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铺下了基础。《永乐大典》的存在为保护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做出了贡献。如今,我们能够继承并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也是依赖于这些古文献的存在。
一、《永乐大典》的编修明成祖朱棣想要修撰一部能够囊括历史到现在,包含天文,地理,技艺,医学和占卜以及阴阳和僧道的巨著。因此即位之后,明成祖就命令官员解缙等人整理书籍,开始修攥这本书。但是明成祖对刚修出来的版本不满意,认为内容仍不够繁多。因此,他在永乐三年再次命令姚广孝等人重新修撰这本书,组织了近3000人进行编写。在永乐五年。这本书终于定稿。明成祖。亲自写下序言,并且命名为《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永乐大典》撰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被叫做“永乐正本”,后来到了嘉靖朝时,害怕《永乐大典》被损毁或者出现其他状况,重新抄录了一部,又称为“嘉靖副本”。
二、《永乐大典》的流失一开始,《永乐大典》在编纂完成之后是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后来在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到北京,他挑选了书的一部分带到新都城。在正统年间,《永乐大典》则被保存在文楼中。然而,在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发生一场大火。《永乐大典》的依据原稿在这场大火中烟消云散。无独有偶,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再次发生火灾,《永乐大典》的正本在这场大火中差点被波及。后来,明世宗命人重新抄录《永乐大典》。在隆庆初年完成。后来,王朝不断更迭,战乱不断,《永乐大典》的正本副本不断经历抢夺,焚烧以及盗窃,现在已经无法断定踪迹。但也有另一个猜测,《永乐大典》的正本是给嘉靖皇帝殉葬了。
在建国之后,《永乐大典》的400册残本分散在不同国家,不断有藏书家对这些成本进行复制摹写,后来陆陆续续有一些收藏家或者外国组织归还或赠送了《永乐大典》的部分残本,为这部巨著的重聚出了一份力。